楼主: zmzdq

请教关于淡水鱼出血的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9 23: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是鱼出血病?
在养殖生产中,人们常常误将鱼出血病单一的理解成呼肠弧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准确的讲,鱼的出血是一种症状,引起鱼类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因较多,除病毒感染外,细菌性感染、营养缺乏和环境应激等因素都可引起鱼类出血症状,危害也更为广泛,常规养殖品种均可发病。生产实践中,以呼肠弧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爆发性出血病危害最大,是防治的重点,其它病因也不可忽视。而一些养殖人员将鱼类出血疾病单纯的视为病毒感染,防治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往往造成防治效果差、用药成本增高等直接和间接损失。
2、鱼出血病的流行特点
(1)流行广泛:我国的主要养殖区域均有流行,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甚。
(2)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最为严重。如遇到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气温急剧升高,水体环境恶化,更易暴发流行此病。
(3)发病品种广泛:常规养殖品种均会被感染、发病。养殖生产中发现,以往常见于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目前在其它品种鱼中也能发病,并造成危害。且草鱼的易感日龄也发生变化,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会患病。细菌性出血病的感染对象则更加广泛,往往呈爆发性发病。
3、鱼出血病的常规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有条件的可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
(2)选用品质好的饲料,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并做到定位、定质、定时、定量投饲;
(3)发病时使用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进行控制、治疗;
(4)定时驱虫,防止因寄生虫病等引起继发感染;
(5)适时使用复合多维等。
4、鱼出血病的常规防治中的常见误区
(1)不重视预防:针对出血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预防的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的药物预防。一些养殖场往往忽视预防的重要性,等到发病才进行治疗,这时已经造成损失,如果疾病进入爆发期,则更难控制。
(2)过度依赖消毒剂:长期大剂量的使用消毒剂进行预防。这样恰恰适得其反,加速了耐药性的产生,且对鱼体造成刺激,造成发病增多、难以控制。消毒剂的合理使用不在于多,而在于适时、高效。
(3)用药不科学: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包括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转归期,治疗的最佳时期一般是在发病早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好控制疾病。而药物的使用是缩短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而不是阻断,所以药物的疗效体现也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按疗程用药。(不遵循疗程规范)频繁的更换药物有弊无利。
(4)治疗不彻底:症状消失不等于疾病完全治愈。后期的巩固用药也很重要。可防止出血病的反复发作。
(5)忽略辅助治疗:治愈后鱼体会有代偿性的增长,此时常规饲料是无法满足其生长需求的,辅助性的使用一些营养类保健品,如水产多维,可有效促进鱼体增重。
(6)不重视调节水质:待病痊愈后,应换去部分池水后,用生石灰每亩1米深10~15kg,溶水后全池泼洒一次,并使用调水剂,以调节水质,消除药物残留。
5、鱼出血病的防治难点
(1)病因较多,症状复杂:由于引起出血病的病因较多,引起的症状也就较为复杂,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往往造成用药不对症、疗效不佳。
(2)耐药性的存在:呼肠弧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采取外用和内服药物同时进行能增强疗效。而且随着集约化养殖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水产养殖的发病增多,用药量增大,很多病原菌也就随之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用药的疗效已大大降低。
(3)一些水产动物保健品生产、使用缺乏规范,存在滥用药品或以次充好的现象。给养殖户增加了养殖成本,且疗效较差,增加了疾病带来的损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应对鱼出血病的思想:
1、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鱼出血病的多样性以及科学诊断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其中论症投药和固守经验是最要不得的。
2、         控制渔场鱼的出血病,从宏观上要了解本区域和本场的一些发病规律,制定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到实例要认真对待每次疫病,要考察发病的前前后后,并发掘出每次疾病的差异特点,针对性的制定最合理的方案。
陈老师果然见解非凡。@@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5 14: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血病大部分都和肝赃病变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0 00:4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