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支原体病综合防治
随着我国规模养鸡的发展,鸡支原体(主要为鸡败血支原体致病性最强)为主导的呼吸系统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一般混合感染后雏鸡患病后死亡率可达40%~60%;成鸡患病后产蛋率降低10%~40%,蛋的孵化率减少10%~20%,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家禽支原体为主导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态势与流行特点
1. 支原体广泛存在
支原体在我国广泛存在,可以这么说有鸡的地方就有支原体存在。
2、单纯感染减少,多与其他细菌和病毒形成复合呼吸道病。
目前家禽单一性支原体病很少,多与大肠杆菌、禽流感、传染性鼻炎、新城疫病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疫病混合感染。一般说来病毒性病原体的感染使呼吸道上皮发生损害,有时甚至是轻微的损害,都会为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等病原入侵创造良好的机会。病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使呼吸道疾病更严重。
3. 非SPF鸡胚活疫苗成为我国家禽支原体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
支原体为蛋传性疾病,疫苗散毒应当引起家禽生产者的足够重视。
4. 鸡支原体是我国鸡孵化的主要胚胎病
携带支原体的鸡所产蛋中约有20%~30%的带菌,被支原体污染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会迅速繁殖,引起鸡胚生长发育缓慢,气管、气囊、肝脏等病理性损伤,严重的致死率达到60%~90%。更为严重的是雏鸡带菌,造成鸡群的潜伏性感染。
5、引发疫苗接种后的疫苗反应
苗毒的毒性虽然很弱,但很容易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使鸡呼吸道上皮细胞所形成的抵御病原的天然屏障被破坏,为支原体的入侵创造了便利的通路。
6、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我国商品化鸡场呼吸道疾病难以根除的主要因素:
除病毒性疾病外,霉菌毒素,有害的微量元素如铅、汞、砷等导致的免疫系统损害也会导致严重的免疫损伤。这些因素会严重降低机体抵抗体,导致疾病易感性加强。因此在商品肉鸡后期呼吸道疾病肯定是一个混合感染或多因子协同致病的,而免疫抑制抑制疾病是导致单纯用药不凑效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原因及常见伴发因子分析
1、发病特点
(1)、横向传染是鸡败血支原体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带菌的鸡蛋垂直传播是主要传染源。
( 2)、鸡舍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灰尘较多、氨气过重、猫鼠惊吓、卫生不良、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维生素A等物质缺乏,鸡体抵抗力大降会诱发该病。
3?鸡群发生病毒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和传染性鼻炎、寄生虫病等疾病引起继发感染。
4?该病处于潜伏期时,接种疫苗等强应激会加速本病发生。
三、临床症状
病鸡以呼吸时发出躁音、咳嗽、流鼻涕、窦部肿胀突出如肿瘤物、发育不良、机体消瘦为临诊特征。雏鸡食欲减退、流浆粘性鼻液、摇头、结膜炎、眼睑肿胀。肉鸡生长滞缓;蛋鸡症状轻,呼吸症状不明显,产蛋量下降,鸡感染其它疾病则症状加重,死亡率大增。
四、病理变化
没有并发其他疾病时,病理变化比较轻,症状不明显。炎症进一步发展,鼻腔、喉头、气管内有透明或混浊粘液,粘膜表面有灰白色干酪样物呈珠状。多数鸡眶下窦肿大,充血出血,窦内可见粘液或干酪物。气囊壁水肿增厚,表面见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呈念珠状。并发感染的病鸡腺胃、肝脏和肠道出血,关节肿大;重者可见心包炎和肝周包膜炎。
五、防制措施
疫苗保护率过低,一般很难用疫苗来消除本病。药物防治时,必须注意到在一个鸡群中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要考虑各种药物轮换使用或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合理密度,通风良好,光照科学,饲料营养丰富,定期驱虫,防猫鼠惊吓等应激因素;鸡接种疫苗后要及时喂药(速补增免肽+百疫安),以减少接种应激和降低疫苗反应。
2、药物预防:参照本公司免疫用药程序。
3、发病后联合用药办法:
(1)、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速补增免肽;
(2)、可适量饮用鱼肝油,补充VA;
(3)、药物治疗:
a、单一感染时(很少见):根据本场用药历史,任选本公司产品如呼毒奇能、呼必治二代、替米呼泰,配伍金黄连,效果都很理想;
b、呼吸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方案一:为了节约成本,可任一选择混感多福王、泰磺安、佳氟乐配伍金黄连;方案二:早上用大肠杆菌药,晚上用呼吸道药配伍金黄连;
c、有病毒混合感染时:在上述方案前提下,同时饮用抗病毒药,如:中西结合的金丝毒肽、病毒清、禽毒感康(感冒特效)、禽感康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