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阅资料写了这篇文章,望各位同仁指教
从抗生素的发现到现今几十年时间,其作为抗感染药物在动物疾病的防治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效果降低,进而加大剂量,形成恶性循环[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抗生素会在畜产品中残留及产生耐药性等负面作用,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越来越受到质疑。近些年,很多人致力于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生产出既能有效防止畜禽疾病的发生,促进动物生长,又毒副作用小,无残留,无耐药性的绿色药物。本文就现今应用于生产的几种抗生素替代品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作一简要综述。
1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称活菌制剂或益生素,主要是肠球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是一种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可在消化道内增殖,产生的乳酸和乙酸能降低消化道PH值, 并产生溶菌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抑制有害菌在肠黏膜的附着与繁殖,平衡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益生素与消化道菌群之间存在生存和繁殖竞争,限制致病菌群生存、繁殖以及在消化道内的定居和附着,协助机体消除毒素及代谢产物[2]。益生素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干扰素和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抗体产生,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另外,许多益生素具有抑制消化道内氨及其他腐败物质生成的作用。益生素可产生各种消化酶,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3,4] ,同时还具有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微量营养素及改善矿物质吸收的功能。
研究发现,益生素和抗生素、寡糖、酸化剂、中会作用草药、肽等饲料添加剂配伍使用效果较好。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对益生素菌株的筛选,使之能与酸制剂、中草药协同发挥作用;同时,需要注意在幼畜禽上不能过早使用,否则会造成动物对肠道菌群调节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益生素不与抗生素一起使用,否则会影响其效果,益生素添加于饮水中使用时,要对动物饮用水提前一、两天进行消毒,并减少消毒剂用量或于饮用前加入益生素。 酶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将其经特定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即为酶制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各种酶制剂的主要来源。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酶制剂主要有消化酶类和植酸酶,由于其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饲料资源,无副作用、无药物残留和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影响,是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使用酶制剂能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增加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酶,促进畜禽对养分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酶制剂可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酶等非淀粉多糖构成的物质, 暴露细胞壁保护的蛋白质等养分,以利消化利用。植酸酶可破坏稳定的植酸结构,提高饲料磷利用率[5]。 目前酶制剂已广泛用于畜禽生产。畜禽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生产性能。但酶制剂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动物因素(如品种、生理状态、健康状况等)、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都影响其效果。在猪日粮中使用酶制剂必须综合酶制剂本身种类和活性、日粮组成、饲料加工工艺以及猪的生理阶段。只有针对性使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酸化剂
酸化剂是能使饲料酸化的物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杀灭或抑制饲料本身存在的微生物,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采食量;亦可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减慢胃排空速度并进一步提高胰蛋白酶分泌量和活性,从而提高饲料蛋白质消化率,同时还可促进消化道内有益菌增生,抑制有害菌生长。 虽然酸化剂是一种高效、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的安全饲料添加剂,但目前使用效果不稳定,如何保持其稳定的饲用效果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大力开展复合酸的配比优化和完善生产工艺,开展酸化剂与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添加剂配伍使用研究,以期不断提高酸化剂使用效果[6]。 4
糖萜素
糖萜素为我国首创的纯天然绿色饲料添加剂。其有效化学成分稳定,与其他饲料添加剂不存在拮抗作用,无任何配伍禁忌,使用安全。主要功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抗应激能力,减少死淘率;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增强消化酶活性;改善畜禽肉质;能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其在畜牧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克服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对于人类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糖萜素生产中的使用很少,究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使用抗生素添加于饲料中作动物疾病防治和生长促进用;而且,广大养殖户对糖萜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认识还不充分;再者,糖萜素系统化生产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使用效果和范围也需进一步得到验证[7]。
5
寡聚糖
寡聚糖,又名底聚糖,是由2~10个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直链或支链结构的低聚糖的总称。寡糖种类很多,但目前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包括: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半乳寡糖、乳果寡糖、低聚木糖、龙胆寡糖、甘露寡糖等。低聚糖能被胃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尤其是双歧杆菌所利用作为营养,而不能被有害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维持胃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低聚糖还可以结合病原细胞的外源凝集素,避免病原菌在肠道上附着,从而阻断了病菌的感染途径,并携带病原菌排出体外,起到“冲刷”病原菌的作用,维护了动物的健康。某些多聚糖可以提高机体对药物和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增进动物的免疫能力。与活菌制剂相比,低聚糖更稳定,对制粒,膨化,氧化和储运等恶劣环境条件都具有很高的耐药性,能抵抗胃酸的灭活作用,克服了活菌制剂在肠道定植难的缺陷。而且无毒,无副作用,不被吸收。但它目前生产效率低,生产难度大,这是我们目前需要在研究中得以突破的地方[8]。 中草药是天然物质,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由于其抗菌作用的广泛性和协同而不会出现抗药性,克服了抗生素的缺点。其作用机理主要有:理气消食,健脾开胃,提高食欲,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清热解毒,杀菌抗菌,消灭进入体内的病原体,防止疾病的发生;补气壮阳,养血滋阴,增强机体特意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取用方便,有较丰富的中草药应用经验,因此开发潜力很大。 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的生物活性肽主要是抗菌肽,它是生物体内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强抗菌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生物体对外界病原物侵染而产生的一系列免疫反应的产物。具有促生长、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功能, 属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致细菌耐药性的环保型制剂。抗菌肽的高效广谱抗菌性已被药物学家、生物学家所重视,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方法可生产抗菌转基因动植物,同时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技术方法大量表达抗菌肽,使之成为新一代肽类抗菌药来源,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9]。 抗菌肽要成为药物,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来源问题。由于昆虫抗菌肽的天然资源有限,化学合成和基因工程便成为获取抗菌肽的主要手段。化学合成肽类,成本较高。而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直接表达抗菌肽基因,可能造成宿主微生物自杀而不能获得表达产物。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抗菌肽基因,虽然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仍有表达产物少的问题。尽管来自青蛙皮肤的抗菌肽maganin类作为基因工程药物已进入临床II,III期实验,但人们认为,只有每克价格低于10美元,抗菌肽才可能商品化。因此,如何提高抗菌肽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应用抗菌肽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昆虫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还不够理想。改造已有抗菌肽和设计新抗菌肽分子是创造高活力抗菌肽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为抗菌肽分子的改造和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