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7 1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疾病发生的三个因素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并且各自均具有其重要性。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之分为病原体、宿主(虾)及环境三大因子来阐述。
1、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虾体,通常是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大型寄生虫等。但仅有病原本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能否致病要视这些病原体存在的状态、毒力及量的多寡。
(1)存在的状态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在生活史中的某一个时期较易侵入虾体。例如真菌中属于藻菌纲的阿德金斯氏霉菌在动孢子的状态下最易侵入虾的幼体。因为,当动孢子附着在幼虾的体表时会分泌一种能分解几要质的物质,穿过虾壳,向体内伸入而出芽。
(2)毒力 同样的一种细菌,有的具有较强的毒力,有的则无毒力。就某些细菌而言,其毒力的强弱与这些细菌是否具有荚膜有关,具有荚膜的毒力强,失去荚膜后致病力降低。另外,在实验室里培养的病原菌往往在继代培养多次后致病力会降低。例如,引起龙虾的加夫基氏败血病的病原菌绿色气球菌就属此例,但是将这些失去致病力的细菌重新注入虾体,然后再分离培养,如此多次通过虾体后,会恢复其原有的致病力。
(3)量 病原菌普遍地存在于水域环境中,一般而言量少时不一定能引起疾病,当量达到某一程度以上时才有致病力。
2、宿主(或寄主,即虾本身)
疾病的发生与寄主的健康状况或其他客观状况有关,例如:
(1)虾的大小及性别 有些疾病只发生在虾卵及虾的幼体,而有些则中发生在成虾。某些微孢子虫,如对虾特汉虫只寄生在虾的卵巢里,因此这类寄生虫只会在雌虾体上发现。
(2)遗传 同种虾在同样的状况下对同一种病原具有不同的抵抗力。一些个体抵抗力强,而别外一些个体则抵抗力弱,这些抵抗力弱的虾就容易得病。
(3)营养 某些疾病是由于营养失调而引起的。如缺乏某种维生素可引起虾体机能障碍,因此投饵不当往往是造成虾病的一个原因。
(4)免疫 具有免疫力的虾不易得病,但由于国内外对甲壳动物的免疫能力研究得并不多,因此到目前为止仅知道虾类没有r-球蛋白(高等动物包括人在内,有抗体活性的蛋白大部分为r-球蛋白),而且对外一异物没有特殊的记忆力,不过,虾类的确能够去辨认不同类型的抗原(通常指病原体),只是能力有限。虾类对于病原体的反应比脊椎动物要快,同时虾类与其他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一样,其免疫反应是与温度有关的。
3、环境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许多环境因子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虾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疾病。现举例如下。
(1)自然环境
A 物理因子:如水温、水量及流量等。
B 化学因子:如水中或池底的化学物质、PH及各种药剂等。例如水中的氨(NH3)对虾类是有毒的。水中氨的含量与饲料中的蛋白质量有关。当投予虾以高蛋白的饲料时,虾的排泄物中氨的含量也高,但是这些氨的量会随水温及PH的变动而变动。例如在PH7.5时,有98.7%的氨会分解成为铵离子(NH+4),而铵离子是无毒的;但是当PH值升高时,NH3的分解率会降低,因此会增加虾本的不良影响。有关水中NH3之非分解量随水温及PH之变动而变动的情形请参考表1.1。另个硫化氢也是在未分解的状况下毒性很强,而分解成HS-时则无毒。而硫化氢的分解亦受酸碱度的影响。当PH9时有99%的硫化氢进行分解,只剩下午%呈未分解之形态。因此,PH越高,硫化氢的毒性相对地越小。还有其他许多重金属在PH值高时易于其他化合物结合呈无毒的形式,从而降低了这些重金属的毒性。
C 生物因子:媒介者或病灶都会直接或间接净病原传给寄主例如,对虾食品了寄生有线虫的桡足类或其他小甲壳动物会感染线虫。
(2)人为的环境
A 放养密度:密度过高不但加剧了虾之间的饲料争夺,降低了饲育水中的溶氧量,而且由于虾是一种同类相残的动物,密度过高,还会增加虾与虾之间的相互残杀的机会,造成虾体受伤,从而使虾得病机会增加。
B 移动:搬运虾苗或成虾会增加病原菌传播的机会,搬运还易造成虾体受伤,使病原菌侵入的机会增加。
C 管理:虾池的管理所括投饵种类、投饵次数、投饵量、换水次数等,这些无不影响虾体的成体与健康。不适当的管理是虾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