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80|回复: 8

孟显庆的《虾类的疾病与防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7 1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述

      自多种虾苗大量繁殖之技术确立以来,虾类养殖已逐渐走向大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因而带来了虾池设计、饲料、病害等种种问题,其中有关虾病的研究,目前仍处萌芽阶段,因此是一般研究者很感兴趣、而从事实际养虾的工作者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本书系收集国内外有关虾病之研究文献,整理而成,希望能供读者参考。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yisiyi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疾病发生的三个因素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并且各自均具有其重要性。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之分为病原体、宿主(虾)及环境三大因子来阐述。
        1、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虾体,通常是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大型寄生虫等。但仅有病原本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能否致病要视这些病原体存在的状态、毒力及量的多寡。
        (1)存在的状态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在生活史中的某一个时期较易侵入虾体。例如真菌中属于藻菌纲的阿德金斯氏霉菌在动孢子的状态下最易侵入虾的幼体。因为,当动孢子附着在幼虾的体表时会分泌一种能分解几要质的物质,穿过虾壳,向体内伸入而出芽。
        (2)毒力 同样的一种细菌,有的具有较强的毒力,有的则无毒力。就某些细菌而言,其毒力的强弱与这些细菌是否具有荚膜有关,具有荚膜的毒力强,失去荚膜后致病力降低。另外,在实验室里培养的病原菌往往在继代培养多次后致病力会降低。例如,引起龙虾的加夫基氏败血病的病原菌绿色气球菌就属此例,但是将这些失去致病力的细菌重新注入虾体,然后再分离培养,如此多次通过虾体后,会恢复其原有的致病力。
        (3)量 病原菌普遍地存在于水域环境中,一般而言量少时不一定能引起疾病,当量达到某一程度以上时才有致病力。
        2、宿主(或寄主,即虾本身)
        疾病的发生与寄主的健康状况或其他客观状况有关,例如:
        (1)虾的大小及性别 有些疾病只发生在虾卵及虾的幼体,而有些则中发生在成虾。某些微孢子虫,如对虾特汉虫只寄生在虾的卵巢里,因此这类寄生虫只会在雌虾体上发现。
        (2)遗传 同种虾在同样的状况下对同一种病原具有不同的抵抗力。一些个体抵抗力强,而别外一些个体则抵抗力弱,这些抵抗力弱的虾就容易得病。
        (3)营养 某些疾病是由于营养失调而引起的。如缺乏某种维生素可引起虾体机能障碍,因此投饵不当往往是造成虾病的一个原因。
        (4)免疫  具有免疫力的虾不易得病,但由于国内外对甲壳动物的免疫能力研究得并不多,因此到目前为止仅知道虾类没有r-球蛋白(高等动物包括人在内,有抗体活性的蛋白大部分为r-球蛋白),而且对外一异物没有特殊的记忆力,不过,虾类的确能够去辨认不同类型的抗原(通常指病原体),只是能力有限。虾类对于病原体的反应比脊椎动物要快,同时虾类与其他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一样,其免疫反应是与温度有关的。
         3、环境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许多环境因子在某些情况下会对虾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疾病。现举例如下。
        (1)自然环境
         A 物理因子:如水温、水量及流量等。
         B 化学因子:如水中或池底的化学物质、PH及各种药剂等。例如水中的氨(NH3)对虾类是有毒的。水中氨的含量与饲料中的蛋白质量有关。当投予虾以高蛋白的饲料时,虾的排泄物中氨的含量也高,但是这些氨的量会随水温及PH的变动而变动。例如在PH7.5时,有98.7%的氨会分解成为铵离子(NH+4),而铵离子是无毒的;但是当PH值升高时,NH3的分解率会降低,因此会增加虾本的不良影响。有关水中NH3之非分解量随水温及PH之变动而变动的情形请参考表1.1。另个硫化氢也是在未分解的状况下毒性很强,而分解成HS-时则无毒。而硫化氢的分解亦受酸碱度的影响。当PH9时有99%的硫化氢进行分解,只剩下午%呈未分解之形态。因此,PH越高,硫化氢的毒性相对地越小。还有其他许多重金属在PH值高时易于其他化合物结合呈无毒的形式,从而降低了这些重金属的毒性。


         C 生物因子:媒介者或病灶都会直接或间接净病原传给寄主例如,对虾食品了寄生有线虫的桡足类或其他小甲壳动物会感染线虫。
    (2)人为的环境
     A 放养密度:密度过高不但加剧了虾之间的饲料争夺,降低了饲育水中的溶氧量,而且由于虾是一种同类相残的动物,密度过高,还会增加虾与虾之间的相互残杀的机会,造成虾体受伤,从而使虾得病机会增加。
     B 移动:搬运虾苗或成虾会增加病原菌传播的机会,搬运还易造成虾体受伤,使病原菌侵入的机会增加。
     C 管理:虾池的管理所括投饵种类、投饵次数、投饵量、换水次数等,这些无不影响虾体的成体与健康。不适当的管理是虾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2: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流行病

指某种疾病很快的蔓延于大多数甚至所有的虾中。

1、流行病发生的形式

(1)同时感染流行 某些疾病来势凶猛,可使全池的虾在短时间内发病。例如感染虾幼体的链壶菌,可在48小时内使虾苗死亡率达100%。

(2)连锁流行 有些流行病并非使虾同时发病,而是呈连锁反应状,即由最先发病的虾群影响并传染给另一虾群。

2、按流行区域的广泛程度来分

(1)世界性的流行病 流行的区域遍及世界各地的疾病

(2)从外界传入某一地区的传染病。

(3)风土病 仅发生在某一地区的传染病,但此类病不是持续发生,而是时断时续地发生。

3、流行病的周期性

(1)季节变化 与气候、水温有关,因此一年为一周期。

(2)循环变化 由于集团免疫的变动,数年为一周期。

(3)趋势变化 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抗原性的变化,数十年为一周期。http://www.tfish.org/thread.php?fid-1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2: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防治方法
1、除去病原体
将病原体杀死或除去是防治疾病最根本的方法。  
2、切断病原体与宿主间的接触  
(1)除去感染源或病灶
(2)因发病虾池中之未发病的虾也可能是带菌者,因此发病虾池中之全部虾应隔离。
(3)未发病虾池中之虾,若在潜伏期中曾于病原体接触也应隔离。
3、增加养殖虾群之抵抗力
(1)免疫法
(2)以育种原理培育耐病力强的虾。
(3)用化学制剂防治 使用化学制剂防治虾病最直接了当的方法,但是由于很难找到一种药物既能有选择地抑制病原的生长又对宿主(虾)没有毒性;还由于许多药剂是致癌物质,而这些药物会残留在虾体内,当人吃了这些投过药的虾后,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危害;更由于大部分的药物在大量、长期使用后,细菌会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成为对该药物的耐性菌,久而久之使这些药物失去效力。因此不能只依药物作为防治虾病的方法。(目前我们有了生物制剂:例如水世纪的弧菌天敌就是有选择性的摄食病原,还对虾没有任何坏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17: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了孟庆闻,来了个孟庆显,呵呵。
可是怎么不把这本好书的电子版挂上来,花点银子也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1: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电子书是可以,可大伙下载后会看吗?
还是一篇一篇发上来大家可以读一下,现在书太多了,我们手里也有很多书可真正读过的又有几本,自己又有多少提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使用药剂的基础知识
在水产方面使用的药剂大致人事科以分为化学制剂、驱虫剂、麻醉剂及营养剂等四大类。所谓化学制剂是指能直接干绕病原菌(虫)的生长、繁殖而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如磺胺剂、呋喃剂、抗生物质及其他等等。
一、成为化学制剂的条件及其作用
1、对病原体的毒性强而对宿主(虾)的毒性弱。
2、对细菌有毒性,而且可以有选择地抑制细菌的发育,阻碍细菌的代谢作用。消毒剂与化学制剂不同,它是一种原生质毒,可使菌体成分发生变化。原生质毒是影响一切组织细胞生活所绝对需要的生化系统的药物,因此这类药物的作用往往缺乏选择性而具有普遍性,这类药物只能作为消毒剂而不能作为化学制剂。
3、化学制剂具有抑菌作用或杀菌作用。抑菌是指抑制细菌的发育、繁殖,而杀菌是指杀灭疑团细菌。
4、有些药剂只有抑菌作用。当把这些药剂洗去,或是用它与其他物质相中和时,细菌会重新生长、繁殖。
5、具有抑菌作用的药剂,当浓度提高时也具有杀菌作用。
6、一般来说,在细菌发育的最盛时期药物的效果最好,因此,药物在急性传染期有显著的疗效,而在慢性病期间效果较差。http://www.tfish.org/read.php?tid-145.html
这一篇内容大家可以了解了消毒剂与化学制剂的区别,及什么时间用药效果最好

oliver34 于 2009-6-29 10:41 补充以下内容

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感兴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18: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值得学习!支持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使用药剂的基础知识(以化学制剂治疗疾病时所产生的现象)
http://www.tfish.org/thread.php?fid-14.html
1、出现对药剂产生耐性(抵抗性)的病原体。当同一种药物使用多次后,某些病原菌会出现抗药性,使药物失去效力,给治疗带来困难。在日本,为了防治香鱼、鳗鱼的弧菌症,过去曾大量使用磺胺剂、氯霉素、四环素及硝基呋喃等药剂,到1972年,这些药物还见效,但从1973年起,耐性菌渐渐出现了,因此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关于细菌的抗药性,人们研究的非常多。在细菌的细胞核内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交遗传信息传给子代,除了细胞核内有DNA分子外,细胞质内也有DNA分子,细胞质内的DNA分子叫做质粒DNA分子,也可称为质粒或细胞质遗传体。这些质粒不但能自我复制,而且当细菌分裂时可传到子代,还可以在同种甚至不同种的细菌间传递。此外,质粒可以从细菌中失去而并不会对细菌有所损害。这类遗传因子有抗药因子、致育因子及大肠杆菌素因子等。细菌被药物作用后产生抗药因子而具有抗药性,这些抗药因子也有传递到其他细菌内之可能。
2、出现菌交代现象及菌交代症。在使用化学制剂,尤其是抗生物质时,病灶内没有抵抗力的病菌会被杀灭而淘汰,那些有抵抗力的病菌的存活而成为优势菌,结果病情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不是恶化就是转为慢性病或新的病,这种现象称为菌交代现象,产生的慢性病或新的病叫做菌交代症。
3、产生种种的副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0 16:1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