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哺乳仔猪腹泻,排黄白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致死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并结合生产实践综述了仔猪黄白痢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阐述了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肠杆菌病 2 仔猪黄白痢
1 引言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以腹泻、排黄色黏液状粪便为特征,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初出生仔猪,而以1~3日龄多见,防治不当,往往整窝死亡。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0~30日龄以内仔猪的常发疾病,以下痢、排除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国内的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达20%~60%,出现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时,病死率可达60%以上,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仔猪黄白痢,提高仔猪成活率,已成为养猪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对仔猪黄白痢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仔猪黄痢是由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常见的血清型有O8、O9、O20、O60、O64、O101、O115、O138、O139、O141、O147、O149、O157等血清型[1]。产生肠道定植因子菌毛黏附素K88、K99和987P,使细菌可以定居于肠道,产生不耐热或耐热肠毒素,或同时产生两种肠毒素,引起腹泻。常用消毒药可将大肠杆菌杀死。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其主要是K88、O8、O5、K99、O60、O151、O141、O147[1]。其在不同地区血清型往往也不尽相同。主要是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和刺激肠蠕动引发的腹泻。 本病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仔猪,潜伏期一般为12小时至3天,最早发病时间可见于出生后2~3小时,其中以1~3日龄最为常见,3日龄内的仔猪每窝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50%,严重的死亡率100%[2]。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渐减,至7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生仔猪黄痢。在实践中观察到,同窝仔猪中只要有一头开始发病会使全窝仔猪全部发病,而且往往是整窝几乎同时发病,一窝一窝的相继发生。本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同猪场环境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病原菌通过粪便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或舔舐母猪皮肤时食入病菌,在母源抗体水平不到保护线以上时感染发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龄最为常见,一月龄以上很少发生,往往是一窝猪相继发生,迁延时间较长,且易出现断奶腹泻。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约50%,而死亡率较低,但断奶时发病死亡很快[2]。在实践中观察到,本病的发生同各种应激因素相关性很大,阴雨潮湿、圈舍污浊、母猪乳汁不足或太浓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病情的恶化。 最早发病仔猪表现全身衰弱成昏迷状态,很快死亡。其后发病仔猪排出黄色或黄白色软便,呈半透明状,带有腥臭味。内含凝乳小块和小气泡。肛门括约肌松弛,在捕捉、挣扎和鸣叫时常由肛门冒出稀粪。小母猪阴门红肿,公猪阴囊潮红,后肢污浊。病猪精神沉郁,四肢无力、不食奶、脱水迅速消瘦,双眼下陷,皮肤皱缩,最后衰竭死亡。 产后20~30天发病,在断奶时易发生腹泻死亡。病猪突然发病,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糊状或水样等多种类型稀粪,且气味腥臭。在尾根、肛门、后肢及附近常沾有粪便。在出现菌毒血症时,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皮毛粗乱无光,眼结膜苍白,恶寒战栗,喜卧垫草或扎堆,四肢无力走路摇摆,日渐消瘦。个别弱者呼吸出现困难。迁延时间稍长者变为僵猪。 尸体严重脱水,皮肤皱缩,皮下常有水肿。胃胀满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潮红或有出血,幽门腺区有出血点,小肠胀满,尤其是十二指肠段,肠壁变薄、粘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黄色或黄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混有乳凝块和气泡,并有浓烈而特有的腥臭味。肠系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脏、肝脏、肾脏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尸体消瘦,肛门周围常有灰白色粪便污染。胃内有凝乳块,小肠粘膜充血,肠壁淋巴虑泡肿大,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浆糊状内容物,肠内还有气体,气味恶臭。病程较长者胃肠空虚,有轻度卡他性炎症,肠壁菲薄,心肝肾可发生变性。实质性脏器无明现变化。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做出初步诊断。 在没有实验室条件的情况下,应注意与由其他病原所引起的腹泻区分开来。其中粪便PH值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分泌性腹泻液pH值一般为碱性,而由传染性胃肠炎等病毒引起的代谢紊乱性腹泻液多是酸性。其他的疾病多数可以通过粪便颜色和其他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来辨别。 用无菌棉拭子,采集直肠及死亡猪的十二指肠内容物,然后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培养18~24h。从麦康凯平板上挑取单个砖红色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48h。再挑取营养琼脂平板上的单个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37℃培养,待用。 取上述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如见单个散在分布,或成双存在,两端钝圆,红色短杆菌。菌体大小为(1~3)微米×(0.4~0.7)微米,可判为大肠杆菌。 分离菌的纯培养物分别作乳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棉籽糖、山梨醇、发酵实验,吲哚实验、甲基红实验、利用实验,三铁糖培养基培养实验、尿素酶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如果乳糖、葡萄糖、产酸产气,产生吲哚,甲基红阳性,VP阴性,不利用枸橼酸盐,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具有运动性就可以判定是大肠杆菌[3]。 项目
乳糖发酵 葡萄糖发酵 麦芽糖发酵 蔗糖发酵 甘露醇发酵 山梨醇发酵
| 结果
⊕
⊕
⊕
⊕
⊕
⊕
| 项目
棉籽糖发酵
吲哚实验
甲基红实验
VP实验
枸椽酸盐
尿素酶实验
| 结果
⊕
+
+
+
-
-
| 项目
三糖铁斜面
三糖铁底层
三糖铁H2S
| 结果
+
⊕
-
|
注:“+”产酸,培养基变黄或阳性反应。“-”阴性反应。“⊕”产酸产气, 以分离菌株的37℃,18h肉汤培养物分别腹腔接种小鼠6只,每只0.2mL,另取6只同批小鼠,腹腔注入营养肉汤培养基0.2mL,观察小鼠死亡数及死亡时间。取死亡小鼠的心血接种麦康凯琼脂平板,观察培养情况,并挑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镜检。 也可使用分离纯化的大肠杆菌,口服感染初生仔猪,发生黄痢,可确诊。口服感染10~30日龄仔猪,发生白痢,可确诊。 经分离培养、形态特点和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后,再用普通琼脂进行纯培养(37℃、18h),然后用少量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制成浓稠菌悬液,经过121℃高压2h,破坏其K抗原,冷却后取1铂金耳与血清(5~10倍稀释)在玻板上混匀.如0.5 min内出现明显凝集者为阳性反应,同时以菌悬液与生理盐水混合物作对照,观察有无自凝集现象。 禁止外人进入生产区,禁止工友之间相互串舍,交换使用工具。禁止饲养员穿着奇装异服,减少对仔猪的惊吓。使用无霉变,营养均衡的饲料。按时定量的饲喂母猪,为母猪仔猪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及时为仔猪添加诱食料开口料,保证仔猪营养需求。同时,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大肠杆菌的发病和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控制仔猪黄白痢,首要措施便是为仔猪提供舒适而又卫生的环境。加强产房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控制好产房温度,产房不能有穿堂风,还要避免使用热传导差的地板,做到仔猪不扎堆,不卧水中。减少仔猪的冷、热应激。新生仔猪适宜温度30~34℃,以后每周降低2℃。低于新生仔猪适宜温度时,仔猪腹泻发生率明显增大。同时也要保证母猪的适宜温度,一般在15~18℃,不能因为仔猪而是产房整体温度过高,导致母猪烦躁,喜卧水中,采食量下降和供乳不足。因此,要为仔猪提供保温箱和保温通道以满足猪群对温度的要求,以增强仔猪的抵抗能力。 其次,做好产房、母猪的卫生、消毒工作。临产前,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用3%~4%的氢氧化钠与1%~2%消毒灵进行交叉用药,冲洗消毒地面、体表和设备等,然后用0.5%~1%聚维铜碘溶液或2%~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雾消毒[4],空置晾晒一周。规范产房接产程序,强化接产卫生要求。接产前用0.1%高锰酸钾稀释液对母猪阴门和乳房冲洗并擦干,挤出部分初乳,保温箱内铺放消毒后的卫生垫料,控制保温箱温度,提前升温预热。 还有,要使用设计合理的漏缝产床,加强产房的粪便清扫工作,一般早晚各一次,做到无漏扫,无死角,保证仔猪与粪便的快速分离,减少仔猪同大肠杆菌的接触。 采用全进全出制,也就是在转群时,将整栋猪舍的猪全部转到另一新猪舍。合理分配养殖计划,做到母猪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分娩,以保证整栋猪舍仔猪在28日龄时,同时转群至保育舍,同时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产房仔猪的日龄差别,控制仔猪的相互传染。 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初期靠初乳、母乳中的母源抗体,后期靠肠道局部的免疫反应。出生后第一周的初乳是仔猪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来源,因此,一直以来母源性免疫是预防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最有效的手段。 控制仔猪黄白痢,还可以使用疫苗预防。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疫苗主要是灭活的全细胞菌苗和纯化的菌毛苗,其免疫效果基本相同,目前,灭活菌苗主要有K88、K99、987P多价苗及大肠杆菌多价苗,这些菌苗对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效果 免疫方法,主要是在母猪产前6周和2周各后海穴免疫注射疫苗一次,每次2mL。也可在配种后45天免疫接种一次,产前一月时接种一次每次2mL。通过初乳使得新生仔猪吸收母源抗体来达到被动免疫保护。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保护率可达到90%。 还有一种活菌苗在被使用。就是将黄白痢发病猪的小肠内容物在牛奶中培养后,培养样液在母猪开产前1个月饲喂,或直接将仔猪腹泻粪便晒干后饲喂母猪,此法可持续保护整个哺乳期,但由于活菌免疫使母猪长期带菌排菌,为防止断奶仔猪腹泻发生,故要求整个产房和保育等都有良好的环境,并在断奶时对仔猪进行有效的药物防止。 同时还要为母猪进行最合理有效的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保健。使其建立坚挺的免疫屏障,减少母猪无乳少乳的发生,为仔猪提供优质充足的初乳,加强新生仔猪的护理,是每个仔猪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在治疗时,笔者认为应遵循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原则。仔猪黄痢和白痢发病时间不同,症状不同,作用机理也有区别。在用药杀灭大肠杆菌,补液补水,调解酸中毒的基础上,配合不同的辅助用药,效果更好。仔猪黄痢以促消化,加快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排出,净化肠道为主,仔猪白痢以保护肠粘膜,恢复肠道整肠菌群为主。 7.3.1抗菌药治疗
常用药有新霉素、粘杆菌素、阿米卡星、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但各地区用药种类不同,用药方法不同,用药疗程不同,同为常用药,但耐药率又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用药习惯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本着早快准的原则,在用药治疗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后再用药。笔者实习期间,在江西遇到一病例:江西兴国某养殖户,一母猪所产12头仔猪,产后3日龄发病,拉黄色稀粪,仔猪消瘦,四肢无力,应邀诊治时,已用药4天,用过粘杆菌素和恩诺沙星,效果不好,笔者详细询问养殖户常用药物情况,建议立即清扫圈舍,更换干净垫草,并用浓戊二醛消毒液全面喷雾消毒,用氟苯尼考(5%,内含TMP)针剂和穿心莲注射剂分点注射,0.1mL/kg,首次加倍,1次/天,连用三天。灌服杨树花口服液2ml/只,2次/天,连用三天。结果为,死亡一只(治疗时已经濒临死亡),其余痊愈。
治疗仔猪黄白痢,利用抗菌药有一定效果,但会影响仔猪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打破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影响幼畜的营养吸收,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耐药菌株的日增。而且新生仔猪小肠可以吸收大分子蛋白,对母源抗体和细菌没有选择性,同时新生仔猪胃酸分泌不足,使得胃酸杀菌屏障起不到什么作用。细菌容易粘附定居从而引起腹泻。有报道[5]称利用稀盐酸和胃蛋白酶防治本病,有良好的效果,应用此法来提高新生仔猪抗感染能力。 据朱建兵报道方法如下:将浓度为10%的盐酸稀释20倍配成0.5%稀盐酸备用。预防: 0~1 周龄仔猪, 每次灌服0.5%稀盐酸2mL, 2次/天,连喂1周, 同时用0.5%稀盐酸擦洗母猪乳头及乳房皮肤。1周龄以后,剂量增至4mL, 可预混于饮水中。治疗: 0~1 周龄灌服0.5%稀盐酸4mL, 胃蛋白酶0.2g, 同时加服一定剂量的抗菌素(如新霉素、或粘杆菌素或恩诺沙星等,按说明书使用), 连用1周。日龄较大的, 酌情加量[5],。 据陈章水报道[6],口服外源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此酶具有专性分解受体蛋白的作用,可改变受体附着点,抑制K88阳性大肠杆菌在肠壁上的附着,达到预防腹泻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无公害,随之关于猪用卵黄抗体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了重视。防治大肠杆菌病的方法也有了新的体现。利用禽在免疫后,其产蛋卵黄中会储存大量抗体,来制备的禽源大肠杆菌卵黄抗体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其效果显著。据丁亚红报道[7]用效价为156的相应抗体治疗时死亡率为29%,效价为625和2500的相应抗体治疗时仔猪全部存活。同时抗F18菌毛的黄抗体也得出类似结论。 有人报道[8],用来自同一猪场的健康猪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对同场仔猪进行被动免疫,能有效增强其抵抗力和免疫力。禹滨报道[9]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含的粘附因子(K88、k99、987P、F41)提纯物超免健康成年猪。然后采血制成粘附因子血清,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治疗。在仔猪出生后两小时灌服(4mL/头),对仔猪进行被动免疫,可使仔猪的发病率降低66.2%,死亡率降低83.8%。用于治疗患病仔猪,可使死亡率降低88.0%,病程缩短2.5天。 近几年中药在畜牧生产起到的很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传统或新型中药制剂在预防仔猪黄痢实际应用时效果较理想。就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过的有,杨树花口服液(杨树花提取物、西米替丁、卞替米特)、白头翁散(白头翁20%, 穿心莲15%, 黄连5%,黄柏,苦参,龙胆,茯苓,陈皮,甘草各10%)止痢散(黄连、黄柏、连翘、苍术等)等都有良好效果。笔者在江西实习,遇到一病例:江西兴国某养殖户五头临产母猪,以往所产仔猪黄白痢发生很严重,笔者建议其产前饲喂母猪止痢散连用3天,新生仔猪灌服杨树花口服液0.5~1mL/头,连用3天。用后仅有一头发生白痢。 据李志有、李增荣报道[10],使用白头翁、黄连、黄芩、苍术、银花、何首乌、山药各60g,诃子肉、秦皮、神曲、山楂、麦芽各30 g,陈皮、柏子仁各15 g,甘草25 g。将上述药粉碎过60目筛,在母猪分娩当天,每头母猪在1天的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30 g,连用3
天,停药1天又连用3天,其仔猪发病率降低80.2%,死亡率降低70.3%,成活率提高20.16%,日增重提高30.3%,效果显著。
据陈孟军报道[11], 用瞿麦浓缩液,在母猪预产前2天到产后3天内, 每天用250~500 g瞿麦水煎液, 连同药渣混食中喂母猪, 产后3天每隔3~5天用瞿麦500 g至满月, 同时用注射器吸入制好的瞿麦浓缩液10mL, 从患病仔猪的口腔口角边缓缓注入, 1次/天, 3~5 天为1疗程;与庆大、链霉素抗生素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效果比较, 得出中药瞿麦的治疗效果较好, 治愈率达95%以上, 明显高于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西药的疗效。
肠道中正常繁殖的大量微生物群以厌氧菌为主,而需氧菌较少,其比例为100﹕1。病猪腹泻时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加,比例颠倒。使用微生态制剂法产生厌氧环境,厌氧菌增加,抑制病菌繁殖,从而恢复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据王玲等报道[12],服用酵母制剂可明显降低肠道后段(盲肠、结肠)pH值,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而抑制了大肠杆菌增殖,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或缓解仔猪腹泻的发生。 溶菌酶能有效的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损伤使细菌细胞壁变得松弛,失去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后细胞溶解死亡。溶菌酶又作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和非特异免疫中,具有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溶菌酶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细胞裂解刺激免疫系统,激发机体内吞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张锋[13]把50万IU/g的溶菌酶2g溶解入500ml生理盐水中,每头仔猪(7日领)每日口服2次,每次10mL把50万IU/g的溶菌酶10g溶解入500mL生理盐水中,每头每日口服2次,每次10mL分两组分别用于发病仔猪,治愈率分别是93.33%、96.67%,效果相当显著。
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 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数月之久。并且引起仔猪黄白痢的大肠杆菌病血清型较多, 不同地区又有区别, 导致该病发生的普遍性和流行性。利用现有的条件, 选择敏感药物对发病猪进行治疗, 能有疗效。但高额治疗费用以及由于该病菌极易产生耐药性所导致的治疗失败, 同样会给养猪场( 户)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所以,笔者认为,预防仔猪黄白痢最好做到两点:其一,要科学的进行免疫接种, 并根据流行情况,在母猪产前产后各3天时,在饮水、饲料中投放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粘杆菌素等),并在仔猪出生后,利用中药、蛋白酶、抗体或其他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其二,要注重生产母猪的饲养管理,把重点放在提高生猪自身抵抗病菌的能力方面上,使之“正气在内, 邪不可干”。同时还应加强仔猪的防护保健工作, 既要重养又要重管。 发病后,首先要改善养殖环境,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及时合理的使用抗菌药治疗,并利用中药和微生态制剂等进行配合治疗,防止或减慢耐药性菌株的产生,降低后续生产的药物成本。同时根据仔猪黄白痢各自的临床症状对症治疗,及时补水,调解酸碱平衡,仔猪黄痢以健胃为主,仔猪白痢以保护肠粘膜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