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养猪业者必须解决好,那就是怎样才能让断奶仔猪免受‘断奶后问题’的困扰,兽医学士、皇家兽医外科学院成员、英国养猪委员会成员Adrian R. Cox写道。
在这个关键阶段,健康方面遇到的任何干扰都必然会影响仔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同时还会造成直接的损失,例如药物治疗成本升高,甚至死亡率上升,这些都会造成生产成本升高。
除了那些常识性的方面(栏位卫生、正确的日粮、正确的温度等等)需要注意以外,饮水(及其质量)对早期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影响也很大,不容忽视。饮水,尤其是温暖或明显肮脏的饮水,会携带大量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直到10周龄以前,仔猪的胃都无法产生足够的酸液,因此这一阶段如果摄入病原,就会导致健康问题。
目前整个英格兰的猪场都在进行干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来控制猪场的沙门氏菌。其中有一些研究对饮水酸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今年晚些时候将对这些研究的结果进行汇总、报告。然而,饮水酸化的措施并不仅限于在问题猪场当中采用。
2007年1月James Hart和他的研究小组在一家400头母猪的种猪-生长肥育猪场当中引进了饮水酸化。该猪场先前已经讨论过饮水酸化的可行性,而2006年10月在腹泻仔猪身上分离到沙门氏菌之后,这项措施的迫切性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该猪群为封闭猪群,健康水平相当于一般的商业性猪场(栏耳病、地方性肺炎、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呈阳性)。断奶仔猪当中不存在明显的肠道疾病问题,但存在个别的孤立的断奶后腹泻病例,这些病例通过饮水投用抗生素可成功治愈。
我一向认为该猪场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不同批次间都进行清洗消毒。仔猪断奶后头一周在仔猪栏当中额外提供火鸡饮水器,作为乳头饮水器和碗式饮水器的补充。火鸡饮水器每周用完之后都进行清洗消毒。水源来自水井,水质定期化验,未发现问题。
断奶仔猪饲喂商品开食料和过渡日粮,达到18-20kg体重之后改为自制颗粒料,35/40kg体重之后再转为湿料,直到出栏。开食料当中例行添加氧化锌(卑霉素Maxus禁用之后开始改用)、金霉素,并且不时地,如果发现腹泻症状,还要添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
James是国家养猪协会在人畜共患病行动计划(ZAP)沙门氏菌项目领导小组当中的代表。这家猪场不论之前还是之后都没发现过沙门氏菌,因此10月6日那次在腹泻仔猪身上检出沙门氏菌让他很担心。这家猪场的评级向来都是ZAP 1级,猪场自己定的目标是阳性率低于10%。尽管断奶仔猪并未进一步表现出临床健康问题,2007年初的时候猪场团队还是决定实施断奶猪饮水酸化,看看这对稳定断奶后肠道健康状况有没有帮助。
断奶后前5-6周(6-18kg体重)对饮水进行酸化,以便加强肠道病原控制,并降低疾病(亚临床)对仔猪的压力,从而改善生产性能。酸化过程通过Dosatron在线水力驱动加药泵,可确保饮水得到持续酸化,目标是将饮水pH值控制在3.8至4.2之间。这个pH范围被认为能够最有效地控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肠道微生物。研究还显示,某些酸(或若干种酸的组合)比其它的酸效果更好,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经过仔细权衡,最后选用了一种基于蚁酸的产品。
下表总结了2006至2007年间该场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日增重克数)。理想情况下,本应安排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并行对比,但在这两年期间,该场管理方面并未出现过明显改变(员工、日粮、猪种、断奶日龄、断奶期长均相同),因此应不会造成明显差异。
| 1季度 | 2季度 | 3季度 | 4季度 | 2006 | 333 | 279 | 312 | 343 | 2007 | 373 | 355 | 372 | 363 |
整个2007年的生产性能一致提高,仔猪转出断奶舍时体重比以前提高2kg左右,这给James和猪场团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个体的每周增重率变得更加一致,转入生长群时体重更加均匀,此后的生产性能也比以往要高。不仅如此,而且出现临床症状需要药物治疗的仔猪个体也减少了,断奶料当中例行药物添加的需求也降低了。
这家猪场在饮水当中添加有机酸,经证实,这项措施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降低对药物的依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这次试验,猪场团队认识到了饮水酸化的重要性。James同意,在新的“全国人畜共患病控制计划”即将实施之际,沙门氏菌控制将成为猪场的优先要务,但他也明确表示,“在当前的困难时期,生存是第一优先的要务。有机酸能起到控制沙门氏菌的效果,但我们之所以决定2008年在这家猪场继续使用有机酸,是因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方面的投资能够带来回报。有了这项措施,从断奶一直到生长阶段的生产管理就容易多了。”
请留意,这样的效果还只是在一家没有明显健康问题的猪场当中取得的,倘若是对于存在临床问题的猪场,这项措施带来的回报将会更加明显。具体效果会因猪场而异,而想要作出英明决策,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对生产性能进行记录,对措施的效果进行量度。
2008年7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