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风险大利润小
就当前农民养殖生猪日趋减少状况,记者采访了市畜牧兽医局的董闽鲜书记。董闽鲜说,这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带动,农村已由传统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独门独户的养殖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养猪。农民小规模的养殖生猪风险大,利润小,费时费力。和大规模的养殖场相比,农民在自家养殖不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还不能实现一体化生产。通常农民买进一头小猪要花上四五百元钱,喂养几个月后卖出,除去投入的一千多元,农民的净收入只剩下一两百元,而且养殖期间还不能排除生猪的疫病风险。
董闽鲜还说,大规模养殖场有统一的设备,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对生猪进行疫病控制,而且收购生猪通常是成百上千只猪一起运走,从养殖场收购比挨家挨户收购方便多了,从利润上来讲就更是天壤之别。所以,很多农民认为养殖生猪还不如外出打工。另外,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保护环境,农民也不愿再养猪,所以政府提倡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实现立体养殖,变废为宝,把猪粪变为绿肥,建造沼气池,不仅减少污染还能节约资源。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市畜禽良种场吴厚义场长如是说。市畜禽良种场是我市一家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拥有144套床位满足母猪同时生产,是标准的万头猪场。自繁自养,实行指标承包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在张日泉副场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养 殖场。进入场内要求严格:需要更换衣服鞋子,进消毒房消毒。准备就绪后,记者跟随张日泉来到养猪场,只见一排排猪舍整齐干净。张日泉说养殖场大规模养殖生猪,与农村独门独户养殖生猪的最大差别就是分区饲养。他指着猪舍说,这一排排猪舍分为产子区、保育区、肥育区、妊娠母猪区等,这不仅能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而且还能有效防止疫病交叉感染。
母猪要搬好几次“家”
一头母猪通常都要搬好几次“家”。母猪受孕成功后要转到怀孕栏,产前一个星期就会转到产子栏。刚好记者路过产子栏,有母猪正在产崽,便进去参观一下(同样需要经过消毒)。
妊娠母猪都被安置在高床上(这种床干净卫生,能防止小猪患病),并都配有耳标,每个高床栏里都设有母猪和小猪用的自动饮水器,场内职工娴熟的为小猪剪牙断尾,打补铁针,一丝不苟。听张日泉叙述,养殖场定期会进行种猪的改良,向外引种回来的猪都要进行3个月的隔离期,观察确认种猪健康状况才会决定取舍。出门时,记者发现养殖场区铁门外有一道路障,据称这是防止外来车辆进入传染病毒。
正是设备齐全、养殖专业化、员工经过专业培训才形成大规模养殖优势,使养殖场能抵御各种风险,为社会创造财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