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言
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产业,畜牧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养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由于牛属反刍草食动物,可广泛利用其它动物不能利用的多种粗饲料,所以养牛业又称为“节粮型产业”,早已被国家列入突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在进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贸易竞争的形势下,我国的养牛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良好商机。因此,我们必须在未来5~10年的关键时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养牛业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尽快与国际养牛业实现接轨。
一、牛奶、牛肉制品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几乎所有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维持健康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所以被认为是符合人体营养需要的较为完善的食品。据测定,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脂肪、乳糖等重要营养物质,几乎含有目前已知的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酶类和免疫抗体物质。与其它食品相比较,在营养成分中,钙和维生素A、D的含量相对较高,而胆固醇含量较低,因此牛奶是人类优质的天然补钙食品和营养保健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牛奶制品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必需食品。1999年国务院提出了“学生奶计划”,这对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概括起来,每天食用鲜奶或奶制品有如下多种好处:(1)牛奶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钙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很好地在骨骼和牙齿中沉积,防止骨质疏松和牙齿脱落。因此,它是中老年人、婴幼儿、更年期妇女及其他年龄段缺钙者最佳天然补钙食品和营养品;
(2)牛奶中的铁、铜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可以起到补血作用;
(3)牛奶中的一分子乳糖,在人的消化道内变为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而半乳糖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起重要作用;
(4)牛奶中的碘、锌、卵磷脂和亚油酸,能促进脑组织的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状态,能有效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故有健脑益智作用;
(5)牛奶中的维生素A和B2可提高视力;
(6)牛奶中的镁能促进伤口愈合并增强幼儿智力发育;
(7)牛奶中含有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消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8)酸奶和脱脂乳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具有防癌作用;
(9)牛奶在消化道内可阻止食物中有毒物质金属铅和镉的吸收,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
(10)由于牛奶是低胆固醇食品,所以常喝牛奶,可防止动脉硬化,稳定血压,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11)晚上睡前喝牛奶,可起到催眠作用,提高睡眠质量。同时,牛奶具有刺激胆囊收缩和排空的作用,防止胆结石症的发生。
牛在肉类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牛肉产量仅次于猪肉。牛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与猪肉相比,其优点是高蛋白,低脂肪,每kg牛肉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高22.2g,而脂肪则低87.7g,维生素A、D高80%,维生素B2高30%,含铁量高1倍以上,胆固醇含量比猪肉低,而且柔软多汁、肉质鲜美。
二、牛副产品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
牛的全身都是宝,除了生产供食用的乳、肉外,牛屠宰后,特别是肉牛生产牛肉后,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包括皮、毛、骨、角、内脏、血液等,为轻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如牛皮制革后,是军用与民用革制品的上等原料,如皮箱、皮包、皮鞋、皮带等均以牛皮制品的质量为最优。牛骨的产生量大、用途广,其中最普遍的是用以加工骨粉,供作畜禽的矿物质饲料。此外,在加工过程中可提取油脂、骨胶等,某些部位的牛骨骼和牛角可加工成日用品和精美的工艺品。牛血除大量用来制成血粉,作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外,还可用于制作涂料和提取血红蛋白。牛的各种脏器,除直接食用外,主要用于提取和制作肠衣,制作多种药物和生物制剂。
牛副产品的加工制品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能扩大对外贸易,为国家换取外汇,也为养牛业、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及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养牛业是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是一种以食草、农作物秸秆等多种青、粗饲料为主的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消化器官和消化生理机能,如瘤胃容积大,其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可以进行瘤胃内的消化作用,其特点是通过发酵作用,分解青、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消化产物被牛体吸收利用。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一般为65%~70%,而马、猪、禽等单胃动物只有5%~25%。因此,牛能广泛利用75%不能被人类和其它单胃动物充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藤蔓、多种野草及各种农作物加工副产品,并将它们转变为营养价值较高的奶、肉等优质食品。据研究,1头日产10kg奶的奶牛,日喂7~8kg优质干草,10kg青贮饲料,1kg甜菜干或混合精料即可基本满足其营养需要。在优质草地放牧或饲喂优质干草加上青绿多汁饲料的饲养条件下,甚至可以不喂精料。在各种畜禽中,奶牛对饲料的转化能力最强,效率最高。以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为例,各类畜禽将饲料蛋白质转变为畜禽产品可食部分的效率,除蛋鸡外,以奶牛为最高,分别为17%和25%。因其瘤胃微生物的特殊消化作用,牛还能利用尿素、碳铵等非蛋白含氮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被牛体消化吸收,可补充饲料中蛋白质的不足。在畜牧生产中,尿素可用来代替饲粮中约30%的蛋白质,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国内市场供应和国际牛产品贸易流通等一系列问题。节粮型畜牧业是以优化的畜种结构,先进科学的饲养技术和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特征的高效产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在占世界可耕地7%的面积上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不足,饲料短缺,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粮型畜牧业的道路,在生产上要充分发挥牛、羊等草食家畜的生理优越性和生产潜力。我国农作物年播种总面积约为1.444亿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76%左右,年产粮食约5亿t,同时年产各类作物秸秆达5~6亿t,其中玉米秸、稻草和小麦秸是我国三大作物秸秆,牛对秸秆的消化利用率比较高,对玉米秸的消化率为47%~51%,稻草为46.3%,麦秸为45%~51%。秸秆经过理化方法处理后,其营养价值可以大大提高,如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2倍,消化率提高20%左右,相当中等质量青干草的营养成分。据测算,6.4kg秸秆青贮饲料相当于1kg玉米的营养价值,5kg氨化秸秆饲料相当于1kg混合精料的营养价值。
目前,我国用作饲料的粮食比例占总产量的20%以上,按世界先进水平的需求标准,人均消费肉、蛋、奶及水产品要达到67kg,所需饲料粮食将超过1.5亿t,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超过30%,今后我国面临的粮食问题实质上是饲料问题,所以必须开发多种饲料资源,建立“节粮型”、“高效型”的畜牧业结构,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
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长远规划,我国政府对实行秸秆养畜非常重视,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秸秆养畜不仅对畜牧业,而且对整个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由农业大国变成现代化的农业强国,必须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 50%以上,而发展秸秆养畜业是重要一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热情支持发展秸秆养畜,认为这是世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突破口。为此,199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1996~2000年全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发展纲要》,使这项专业研究性工作上升为一项国策。经过这几年的实施,特别是秸秆养牛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价中国在秸秆养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多项秸秆养牛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这项工作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应用农作物秸秆养牛还起到了较大的环境保护作用。过去,由于秸秆的利用率低,许多地方的农民把秸秆在田间白白烧掉,大范围烟雾弥漫,不仅污染农村环境,而且蔓延到城市里,危害人民健康,对交通运输业也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危害。大量剩余秸秆堆积在村边地头,还常常引起火灾。推广秸秆养牛技术后,不仅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四、养牛业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牛采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等饲料,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粮食的增产增收,节约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不良作用。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据测定,一头牛每天排泄粪便约30kg,年产粪便11t左右,折合氮、磷、钾总量达97.37kg,是马粪的1.51倍,猪粪的3.44倍,羊粪的11.6倍,可为农业生产提供6~12亩地所需的肥料,每亩约增产粮食25~30kg。所以发展养牛业,可形成牛多,肥多,秸秆多的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种植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
五、养牛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精神,养牛业在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方向是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的转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1999年农业部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突出发展奶类生产”的目标。应当认识到,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养牛业的发展水平又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养牛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牛制品的收购、贮运、销售、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养牛生产中,饲料价值一般要占总成本的50%以上,它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解决好青饲料的种植及秸秆、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问题。还需要加快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推动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或饲草的“三元结构”转化。这一种植结构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耕作强度,扩大了植被覆盖率,为养牛生产和其它草食家畜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通常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比例为55:25:20时,可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测定,在北方地区种植相同面积的紫花苜蓿比种小麦多产4.7倍的干物质和8倍的蛋白质。种植粮食品种的玉米和青贮品种的玉米,其产量和营养价值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籽实和秸秆的产量,青贮玉米都明显高于粮食玉米。由此可见,发展养牛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