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60|回复: 0

如何面对“快乐的机器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4 1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面对“快乐的机器人”[size=3][color=black]在缺乏通识教育的校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成为洞悉机械构造的工程师,精通商战技巧的经理,娴熟掌握法律条文的律师,但往往摆脱不了沦为“残缺人”的危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受教育者——大学生们——似乎并不领情。在华人世界中,香港中文大学较早开展通识教育,并发展出一套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即便在这样的学校,很多学生仍然将通识课程看作一种负担,为了完成学分而不得不修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当局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作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开发,这种教育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如何使得通识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人的旨趣越来越外在化的今天,这是一个难解之题。这里,我想到了哈贝马斯区分的三种知识形态。法则性知识(Nomological Knowledge)重在对现象的预测和控制;诠释性知识(Hermeneutic Knowledge)追求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寻求行为的意义;批判性知识(Critical Knowledge)增加人类本身之解放与自主。在我看来,目前我们所倡导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是以诠释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去弥补法则性知识的不足。其立意不可以说不宏大,却难以收效,关键就在于它们很难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这种情形,就如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急欲拯救身陷“铁笼”中的人们;而后者,那些“快乐的机器人”( Cheerful Robot),则浑然不觉,甚至嫌怪智者多此一举。

    受齐美尔(Georg Simmel)的启发,我想到了审美性知识(Aesthetic Knowledge):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去奢望为中国文化继绝学、开新命;也不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它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满足的知识。举例来说,同样是学习古典,它的诉求较少地放在文化认同上,而是强调古典为个人所开启的古典美的世界,强调古典为个人提供的另类的情感体验上;同样是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它的诉求较少地放在“学以致用”、“经世治国”或者社会批判上,而是强调社会科学知识在打开一扇扇尘封大门时为个人提供的豁然开朗的喜悦。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部分地步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物质生存压力的逐渐舒解,立足于审美性知识的通识教育,会因为人们对“自我”的高度关注,更容易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
[/color][/size]
[color=black][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size=3][color=#800080][font=宋体]赢华牧业[/font][font=宋体]·曙光行动[/font][/color][/size][/url]
[font=宋体][url=http://www.cnwinhua.com/right/sgxd/sgxd.htm][size=3][color=#800080]大型猪场技术研讨会巡回演讲[/color][/size][/url][/font][font=宋体][/font]

[/color]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uperfisherliu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1 18: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