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25|回复: 3

规模养猪场疫病防制措施的建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 2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模养猪场疫病防制措施的建立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养猪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猪业饲养管理先进经验和现代专业化技术成果也得以引进和应用,确实提高了养猪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养猪业在今后仍然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疫病侵害,所以作为规模经营的猪场不论从有效控制疫病出发,还是从保护人类安全、健康出发,或是维护动物福利出发,或是减少饲养管理工作量和成本出发,都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疫病防制措。
一、       建立和应用生物安全体系
1、             生物安全体系的产生背景
生物安全体系(Biosecurity system)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经营过错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心理论。
养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全群连续饲养法,配合良好的管理和其它的一些综合措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推动了养猪生产的发展。其中免疫技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所有的病毒都具有干扰免疫应答的效果,而免疫抑制性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猪伪狂犬、猪瘟等对免疫系统有着更为特殊的影响。它们除了自身能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外,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允许其它病原(主要是细菌)产生心的疾病或增强现有疫病的危害。
免疫抑制性病毒病(ISVD)通常发生于6—30千克的猪,一些病原细菌若再侵入病猪机体,将会造成进一步的病害,甚至可能导致新的症候出现。实践证明,免疫抑制性病毒能造成动物机体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细菌抗药性增强,或是形成广谱抗药性能,同时还能造成疫苗效能、效果的下降。
疫病模式的改变,引发了生产模式的改变,触动行业人员对新的养猪技术的探讨,从而诞生了生物安全体系。
2、             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
主要是控制疫病在猪场的传播,减少和消除疫病的发生。生物安全是一个畜群管理策略,通过它来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可行技术。
⑴新引进的猪①必须从已检测为主要传染病阴性的猪场(群)引进;②最好在生产场所外至少隔离30天;③混群前做检疫检测。
⑵猪场位置①尽量位于相对较高处;②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上风;③水质合格,水源充足。
⑶控制运输①运输车辆严格清洗、消毒;②生财之道区运输工具分工使用。
⑷生产过程科学①按照不同日龄分群,相互适当隔离;②生产流程是仔猪→母猪(育肥猪);③在产仔舍的入口处建立洗涤池,母猪分娩进入前抗菌皂和温水清洗;④定期对周期性空圈舍彻底消毒,打断宜宾自身循环过程。
⑸人员①尽量谢绝参观活动,会客室远离生产区;②严禁非生产人员(后勤的)接触猪群;③生产人员一律使用已消毒的、按功能具有明显区别的工作服、鞋。
⑹消毒①依据不同的物体、用途、目的选择不同的消毒剂;②严格按技术要求使用,并选择最佳消毒时间;③猪场入口必须建立消毒池和光线消毒房;④猪场所有设备定期卫生和消毒。
⑺其它①控制犬、猫、鸟类、野生动物等进入猪场;②做好杀虫灭鼠。
二、制定并执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工艺
初生仔猪既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机体抵抗力最低、最容易得病的确时期,所以加强哺乳母猪和初生仔猪的科学管理,对后来培育种猪和养好育肥猪具有重要的意义。
1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工艺
⑴在哺乳期给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较多的饲料
⑵仔猪断奶前3—5天逐渐减少母猪精料和多汁饲料,防止断奶后乳房炎。
⑶应用合理的药物保健技术。
2初生子猪的饲养管理工艺
⑴产下首天环境温度保证34—35℃,以后每周下降2℃
24小时内给每猪口服庆大霉素4万单位后,保证都吃到初乳。
⑶仔猪4—7日龄注射血铁素1—2ml或喂服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液(比例2.512毫升/2/天,同时用玉米加香味剂诱食,21天起补料,玉米、豆粕须用开水烫后再拌入添加剂(浓缩料)和土霉素钙。
    2—4日龄肌肉注射大肠杆菌苗0.25头分;  7日龄肌肉注射首免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苗0.5头分;   12—18日龄肌肉注射水肿病多价苗1头分;15—60日龄胸腔注射喘气病灭活苗1头分;  15—20日龄滴鼻伪狂犬病活苗0.5头分; 20—25日龄肌肉注射猪 瘟单苗或三苗2-4头分。
⑸乳猪一般21--28天断奶,这时做到一添加两维持三过渡,饲料品种过渡中添加抗应急药物(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持在原圈饲养前最好母走仔留,圈温32℃→24℃,维持原料饲喂5—7天,如果母留仔移在原圈喂一天左右(不给料)才分圈;断奶逐渐过渡(54321断奶法),饲料品种逐渐过渡(原料100%80%60%40%20%0),给料数量逐渐过渡,从少给勤添到定时定量。
三、建立合理的消毒程序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经,阻止疫病蔓延。根据消毒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1消毒药品的选择
⑴杀菌性能好,广谱、高效、低毒,作用迅速,对生命体无毒副害作用;对设备、用具无腐蚀破坏:对环境无污染。
⑵性质稳定、无易燃性和易爆性,不会因自然界存在有机物、蛋白质、渗出液而影响杀菌效果。
⑶价格低廉,容易采购。
⑷保存、使用方便,易容于水。
2常用消毒药品及使用方法
⑴进出口、环境、外场地、外过道、下水道、排水沟、车辆选用2%的火碱或1%的菌毒敌或3-5%的来苏尔。
⑵内场地、内过道、墙壁、门窗、生产设备及用具选用0.3%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
⑶带猪消毒选用0.1%新洁尔灭或0.1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
⑷粪消毒选用5%的氨水,尿消毒用漂白粉(3/100毫升)。
3、消毒程序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次全群移出后,在进新猪前必须执行十步消毒法。
清扫(清除地面、墙壁、天棚、门窗、通道、下水道、排粪沟、猪栏、饲料槽、水管、用具的污物),浸泡冲洗(高压水枪)。
⑵干燥后洗刷2%的火碱液洗刷耐腐蚀物件,0.1%新洁尔灭洗刷不耐腐蚀物件。
⑶第二次冲洗(在第二天高压水枪)。
⑷干燥后分类喷洒、喷雾消毒
⑸室温22—27下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福尔马林液25毫升、高锰酸钾25、水12.5);之后打开通风一周使用。
⑹专用送料车3天消毒一次
⑺外环境、外场地、外过道、下水道、排水沟等排除杂物,灭鼠灭蚊,定期消毒
⑻生产用具、物品、器械独立、精细消毒才投入使用。
⑼猪场工作人员按淋浴、消毒、更衣顺序进入生产区。暂离猪场返回者须隔离48小时。
⑽人、物通道分离,定向流动。
3消毒工作注意事项
⑴正确使用消毒药物,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和要求配制消毒溶液,药、水量的比例要准确,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少药物浓度。
⑵不准任意将两种不同的消毒药物混合使用或消毒同一种物品。
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事后认真检查,确保消毒效果。
⑷定期轮换使用消毒药物,避免病愿体产生抗药性。⑸现配现用消毒液,并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用完。⑹参加消毒工作的人员要注意保护人、畜安全。
建立猪场免疫规程
1现代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建立免疫规程的指导思想
⑴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所谓免疫失败就是进行了免疫接种后,畜体不能获得抵抗感染的足够保护力,仍然发生相应的亚临床疾病,甚至临床型疾病的现象。其成败取决于疫苗的质量和免疫程序的科学性,通常不考虑质量问题,就免疫程序和技术有可能存在九大因素。
①剂量不足(与计量要区别),疫苗中病毒株免疫原性差。情况有三:一是接种剂量本身不够,按理论剂量给药,特别不在意接种工具的粘附、残余。二是保存、运输、使用等操作错误。稳度过高(猪瘟冻干苗在2510天效力下降20%,半个月下降60%),温度过低(禽流感灭活苗只能在2—8最适宜);稀释液含灭活防腐剂;疫苗混用或注射器不洁,针头过短,皮肤消毒药水过浓等。三是疫苗中病毒株、抗原的免疫原性差,不能有力把控病原,使之逃脱抗体导致持续感染。
②疫苗毒株(菌株)的血清型不包括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或亚型。--------疫苗不对路。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80多个亚型,猪链球菌荚膜抗原血清型有板有35个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变异,随时出现新亚型,所以存在着固有的疫苗不完全保护所有亚型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使用自家灭活苗(从患病动物的病灶中分离出病原体经培养、灭活后制成疫苗,再用于该动物本身)。
③佐剂应用不合理,忽视保护粘膜的的作用。疫苗中使用佐剂除利于贮存外,还有增强免疫效力的作用:增强抗原分子表面积,延长抗原体在体内存留时间,激活巨嘘细胞,诱导TB细胞免疫应答,促进干扰素生成,所以又称它免疫增强剂)。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M,来削弱、降解、中和抗原活性,导致细胞免疫较弱,保护粘膜的IgA(抗菌抗病毒)生成减少,从而削弱保护粘膜免疫的产生。
④强毒株流行、持续性感染的机体长期带毒、排毒,病原发生变异。就猪瘟言,当母猪感染强毒株、野毒株后,由于它们可通过胎盘造成乳猪在出生前被感染,发生乳猪猪瘟。猪流感病毒因有8个独立的RNA节段,当有两个以上毒株共同感染一个机体时会发生抗原转变而变异。
⑤免疫程序不合理。其一给怀孕母猪接种弱毒苗,因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导致免疫耐受和持续感染,有的还可引起流产、死胎或畸形。其二在免疫进行后但还没来得及诱导免疫力产生,机体即被感染表现出临床症状。其三未对免疫空白和免疫力下降者(仔猪的免疫临界点在20日岭,起母源抗体的保护率为非作75%)弥补。其四给非健康机体接种。其五未选择合适的疫苗。在猪瘟流行地区,如果接种三联苗就因为其中猪瘟病毒的免疫剂量小而免疫效果失真。
⑥机体免疫受到抑制。因发生遗传性免疫抑制病或衰老而自身免疫抑制。因营养缺乏或过多而营养性免疫抑制。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畏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导致体内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也下降。因饲料、饮水、环境的毒物与毒素损害免疫系统而免疫抑制。因接种期间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地塞米松、氯霉素)。因环境刺激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突然升高而应激抑制。因已感染病原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
⑦免疫干扰。一是已有抗体的干扰,如母源抗体(猪瘟60天、猪丹毒90天、猪肺疫60—75天、猪伪狂犬21—28天、猪细小病毒14—28周)的存在可使仔猪在一定时间内被动得到保护,但同时有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二是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同时免疫两种以上弱毒苗会发生竞争、复制现象而相互干扰。药物干扰,接种细菌制成的疫苗后,短期内(巴氏、丹毒10天)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易造成免疫失败。
⑧免疫耐受。免疫学理论认为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正常情况下可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表现为无反应性;一般说来,机体在免疫上愈不成熟,它对另一特定抗原产生耐受性也愈容易。如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淋巴细胞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接触了抗原,出生后都可以特异性抑制对这种抗原的反应,也对疫苗病毒感染不产生免疫反应,但是受到野毒感染后可发病。如仔猪胚胎在妊娠早期感染猪瘟后,产下来对猪瘟病毒具有耐受现象,尔后遭到猪瘟强毒感染后就会发生猪瘟病。
⑨免疫麻痹。当使用疫苗的剂量过大,机体免疫应答因自我保护受到抑制,对免疫反应处于无感觉状态,发生免疫麻痹。超大剂量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临床病症。
⑵免疫规程建立的指导思想
猪群的免疫效果受疫苗、品种、健康、病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所以防制猪病不能期望单纯依赖疫苗提供100%的保护,只有结合其它防制措施才能发挥疫苗的最佳作用。
①考虑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严重程度,决定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②考虑仔猪母原抗体的水平。
③考虑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了残余抗体水平(注意免疫保护期)。
④考虑疫苗、菌苗的种类。油佐剂或氢氧化铝灭活苗接种后需2—3周才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剂量需求大,保护期短,不易受母原抗体干扰。弱毒灭活苗接种后7天左右即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剂量需求小,保护期长,易受母原抗体干扰。
⑤考虑免疫接种方法。
⑥考虑多种疫苗、菌苗的接种配合。目前只允许猪瘟、肺疫、丹毒3种可以同时使用。
⑦考虑猪体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免疫应答是在中枢神经调节下由健康的、发育成熟的免疫器官所发生,否则不宜接种。
3猪场免疫规程的建立和应用
⑴后备及初产母猪免疫程序
[table=542][tr][td=1,1,171]预防苗名称
[/td][td=1,1,83]接种方法
[/td][td=1,1,58]剂量
[/td][td=1,1,231]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天使的笑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4-3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到位,有点疫苗业务员为了多销售,给农户提供信息制定的免疫程序都是大剂量使用,在常规接种猪瘟苗接种到十头份,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1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学畜牧兽医的我有自己的门市    我推销疫苗对我没好处
发表于 2009-4-4 21: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he呵呵,看看
同意沙发的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6:0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