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49|回复: 2

规模化猪场药物保健与寄生虫病控制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0 1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规模化猪场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
在规模化猪场, 由于猪的品种、饲料及饲养管理与传统的散养或小群饲养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多重感染成为疫病流行的主要形式
      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猪病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以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加大。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细菌与寄生虫的混合感染。
     这种病原体的多重感染,一旦猪群发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病情重,临床诊断不易判断,实际控制效果也不好。
2、继发感染十分普遍继发感染现象在规模化猪场十分普遍,特别是在猪群存在一些原发性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 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情况下,一旦应激因素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这种情况在猪呼吸道疾病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群可继发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在猪肺炎支原体严重感染的猪场则容易继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巴氏杆菌等的感染与发病。
3、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免疫抑制成为危害猪群健康的三大难题
这三大难题是制约猪存活率和产仔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经常会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猪呼吸道疾病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规模化猪场无一不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 发病率通常在30-60%,死亡率通常在5-30%,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预防和控制很困难
(1)从母猪、哺乳仔猪到育肥猪各个阶段都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发病与死亡猪经剖检大多数都可见到肺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发病猪群在临床上表现为结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泪痕,发热、食欲下降或无食欲,呼吸困难、喘气、腹式呼吸、咳嗽,猪群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等(2)繁殖障碍 病因主要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弓形体等病原体感染,尤其以前两者的混合感染引发流产、死胎、产弱仔等最为严重,发病对象以初产母猪居多。   
  (3)免疫抑制 对猪群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病因主要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体感染,侵害了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继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的猪在进行猪瘟、口蹄疫等疫苗注射后,通常难以达到有效的抗体水平,有的甚至不产生抗体,这种病症的存在也是近几年来我国猪病控制难度加大的根本原因
2)繁殖障碍 病因主要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弓形体等病原体感染,尤其以前两者的混合感染引发流产、死胎、产弱仔等最为严重,发病对象以初产母猪居多。   
  (3)免疫抑制 对猪群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病因主要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体感染,侵害了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继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具有免疫抑制的猪在进行猪瘟、口蹄疫等疫苗注射后,通常难以达到有效的抗体水平,有的甚至不产生抗体,这种病症的存在也是
国猪病控制难度加大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来圆环病毒能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临床表现为:皮炎和肾病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等。
         常与附红细胞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混合或继发感染我猪瘟死灰恢燃
4、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治愈率降低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商品流通的加大,环境的污染加剧,加上长期用药不合理、滥用抗生素和使用含抗菌药物的饲料等,导致猪的细菌性传染病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如猪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病的控制难度加大,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白痢和水肿病)的控制也成了猪场的棘手难题之一
5、寄生虫病的危害日益加重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10%左右,在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在规模化猪场中,由于猪的密集饲养、饲料工业化生产、母猪工厂化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流水管理、猪舍内温度和湿度等相对稳定,创造了有利于猪只生长的环境。同时,由于饲养方式及条件的改变,危害猪的寄生虫种类及寄生虫病流行特征与散养、小群饲养的猪相比,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
(1)一些生活史较简单的虫种(如疥螨、蛔虫等)在规模化猪场中流行广泛,发生率高,难以根除。
    (2)弓形体病又死灰复燃,呈地方性流行。
    (3)一些过去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寄生虫(如等孢球虫、鞭虫和结节虫等)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日益成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寄生虫。
猪病防治法宝
新观念
   新技术
           疫苗
           消毒
           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可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确保猪的健康生长,提高饲料报酬,促进增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后备母猪
(1)配种前两周注射一次强牲伊维菌素5-7ml/头。
(2)配种前2-3天,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强牲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kg体重,分开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功效:预防寄生虫和产道感染,提高受孕率和产仔数。
2、经产母猪
(1)配种前2-3天,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强牲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kg体重,分开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2)产前两周注射一次强牲伊维菌素7-10ml/头。
(3)产后8小时内,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强牲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kg体重,分开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1)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副嗜血杆菌病等疾病,提高母猪受孕率和产仔数。
(2)预防母猪产后应激,减少产后感染(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症等)的发生,降低母猪淘汰率。
(3)预防母猪寄生虫,减少病原菌由母猪带给仔猪,减少仔猪下痢,加速仔猪生长发育,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仔猪断奶整齐度。
1、哺乳仔猪
(1)出生后2小时内注射强牲痢宝(10%恩诺沙星)0.3 ml/头,预防黄白痢的发生,提高存活率和健仔率。在仔猪黄白痢发生较多的猪场使用。
(2)2-3日龄和断奶前2-3天注射富维血1ml/头,预防缺铁性贫血,提高抗病力,促进生长。
(3)强牲30%土霉素三针保健:第3日龄注射强牲30%土霉素0.3ml/头,第7日龄注射强牲30%土霉素0.4ml/头,第21日龄注射强牲30%土霉素0.5ml/头。
A.该保健药物对疫苗免疫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B.各个场根据自己场的管理要求,可适当调整第二针和第三针的注射时间,第二针可以在7-10天注射,第三针可以在断奶前的2-3天注射,调整后不会影响保健效果。
1)预防萎缩性鼻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细菌性肺炎的发生。
(2)减少蓝耳病和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二次感染。
(3)可有效预防仔猪黄、白痢、水肿病和呼吸道疾病等的发生,促进增重,提高断奶仔猪整齐度。
断奶仔猪一次性注射喜洋生痢肿康0.2ml/kg +喜洋生克毒素0.2ml/kg,混合注射。预防断奶腹泻和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保育后转群进入育肥期(育成期)或新购入的仔猪,强牲30%土霉素1ml/头+强牲伊维菌素1ml/头+强牲20%氟苯尼考1ml/头,混合注射一次。
功效:
       1、预防寄生虫疾病的发生。以后,在整个育肥期不需再用驱虫药。
       2、预防猪只运输应激,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
       3、促进猪只快速生长发育,提高饲料报酬,增加出栏体重,缩短饲养周期。  
合症。感染严重的场可以在第二天再注射一次。
1、春、秋季各注射一次强牲伊维菌素,按1ml/33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猪猪疥螨感染严重的场,应每个季度注射一次。
          功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
2、A.针对生殖系统疾病、链球菌病等疾病的场,保健方案为:
       左边注射: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深部肌肉注       射一次。
      右边注射: 强牲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kg体重
                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B.针对常发呼吸道混合感染性疾病的场,保健方案为:
         左边注射: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强牲20%氟苯尼考0.05ml/kg体重,混合后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右边注射: 强牲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1ml/kg体重
                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每个季度,强牲30%土霉素0.05ml/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一次。
(1)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
   (2)预防公猪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提高公猪精液的质量,提高配种率,降低公猪淘汰率。
仔猪强牲30%土霉素三针保健为例:
        仔猪从出生到保育出栏(60天)的增重效果,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体现。
        每头猪投资0.72元(1.2ml×0.6元/ml)。平均提高体重2.34kg,按7元/kg,价值16.38元。每头猪增加收益:16.38-0.72=15.66元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
一、猪场常见寄生虫可造成的经济损失
    1 猪疥螨: 疥螨得到控制后可多增重3.9~5.7kg/头
    2 猪蛔虫:减少增重2~10% 饲料转化率下降5~13%
    3 结节虫:减少增重 5~30% 饲料转化率下降1~5%   
    4 鞭虫: 减少增重6~35%   饲料转化率下降 3~33%   
    5 类圆线虫: 减少增重7~27%   饲料转化率下降1~     5%
1.推荐药物  强牲伊维菌素长效注射液2.用法与用量 1ml/30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3.驱虫程序      母猪:分娩前二周注射一次    初产母猪:配种前二周注射一次      公猪:春、秋各注射一次      育成猪和育肥猪:断乳后转群时注射一次     新进猪:进场当日注射一   4.消除程序      全场所有猪注射一次
1)拌料式的缺点
     a.生物利用度低,药效时间短,养猪场需要经常操作,工作烦琐。
     b.拌料不均匀,猪采食不均,容易造成部份猪中毒或部份猪无法达到驱虫的效果。
     c.使用成本低,但收益也低。
(2)注射的优点
      猪定量注射,药量均匀,生物利用度高,驱虫
效果良好。
a.方便
         猪只需注射一次,降低了对猪的注射次数。
    减轻了猪的应激反应,利于猪的生长。
   b.生物利用度更高,驱虫更加彻底
       能有效起到体内外寄生虫同时被驱除的作
用,杜绝“多次感染”现象发生。
猪场危害猪的主要寄生虫为猪疥螨、猪蛔虫、结节虫和鞭虫,其中猪疥螨最难控制。
        特别推荐:种猪使用长效注射液驱虫药物效果更好。因为:
         (1)种猪疥螨更顽固,更需要长效类药物来清除疥螨。
          (2)种猪疥螨危害更大,更需要“革命”性地彻底消除疥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20 收起 理由
劲松 + 2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5-23 22: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31 22: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母猪、公猪驱虫我觉得要有周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15:1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