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39|回复: 5

蛋鸡的饲养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10: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蛋鸡的饲养管理
要养好鸡,使鸡达到高产,必须做到五化,即品种优良化,饲料全价化,管理科学化,免疫程序化,工场设施合理化,此外还必须搞好日常的卫生管理工作。依蛋鸡生长发育特点我们把蛋鸡饲养分为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三个阶段,0-6周龄叫育雏期,7-20周龄 叫育成期,20周到生产结束叫产蛋期。下面我们就把高产蛋鸡的饲养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讲述。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主要内容
   雏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雏鸡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鸡的解剖特点
   雏鸡的管理
   雏鸡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1、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差
2、生长发育迅速 代谢旺盛
3、消化器官容积小 消化能力差
4、抗病力差
5  敏感性强
6、群居性强,胆小
7、初期易脱水
8、羽毛生长快
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差
    幼雏体温较成年鸡低2-3度,4日龄开始慢慢地均衡上升,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3周龄之后才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所以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
     蛋雏鸡两周龄时体重约为出生重的2倍,至6周龄时约为出生重的10倍,8周龄为15倍,其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在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需要,代谢很旺盛,单位体重的耗氧量是成鸡的3倍,在管理上必须满足其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幼雏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胃的容积小,每次进食量有限,同时消化酶的分泌能力还不太健全,肌胃的研磨能力低,消化能力差。所以配制雏鸡料时,必须选用质量好、容易消化的原料,配制高营养水平的全价饲料。
      抗病力差   
   幼雏由于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饲养管理上稍疏忽,即有可能患病。在30日龄之内,雏鸡的免疫机能还未发育完善,虽经多次免疫,自身产生的抗体水平还是难于抵抗强毒的侵扰,所以应尽可能为雏鸡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抗病力差的原因与它的生理结构有一定关系。
      敏感性强 :
     雏鸡不仅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而且由于生长迅速对一些营养素的缺乏也很敏感,容易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对一些药物和毒素等物质的反应也十分敏感。所以在注意环境控制的同时,选择饲料原料和药品也需慎重。
      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喜欢群居,并且比较神经质,轻微的外界刺激,就有可能引起混乱炸群,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所以育雏需要安静的环境,防止各种异常的声响、新奇颜色入内,防止鼠、雀、兽的侵入,同时在管理上要注意鸡群饲养密度的适宜度。
      初期易脱水
       刚出壳的雏鸡含水量在75%以上,若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容易在呼吸过程中失去水分,造成脱水。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会使雏鸡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所以在出雏之后的存放期间、运输途中及育雏初期注意保持适宜的的湿度,有助于提高育雏期的成活率。
羽毛生长快  
幼雏的羽毛生长特别快,在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到4周龄便增加到7%,其后大体保持不变。从孵出到20周龄羽毛要脱换4次,分别在4-5,7-8  12-13  18-20周龄。羽毛中蛋白质含量为80%-82%,因此,雏鸡对日粮中蛋白质(特别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求高。
育雏的环境要求
温度
湿度
通风
密度
光照

1)    温度
 适宜的环境温度是育雏成功的最基础的条件,雏鸡采食饮水的多少、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饲料的消化吸收是否正常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与环境温度有关。   
              
第一周 33~35℃ 第二周   30-33℃
  第三周   27-30℃第四周   24-27℃
每周下降3 ℃降至与室温相同,日龄越小对温差要求越高初期温差不能超过3 ℃
  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健壮—低温 体弱—高温
  夜间—高温,秋冬季节—高温,断喙、接种疫苗—高温,发病高温
怎样判断温度是否适宜
⑴ 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布在育雏室内,精神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
                                                                                                                                   ⑵  温度低时,雏鸡靠近热源,扎堆密集,发出叽叽的叫声,低温影响卵黄的吸收和抗病能力,易发生感冒下痢,严重时互相挤压扎堆而造成大量损伤和死亡。
                                                                                           ⑶  温度过热时,雏鸡远离热源,张翅张口喘息,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影响雏鸡的正常代谢,食欲减退,体质弱,发育缓慢,引起啄癖,也易引起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
  2 ) 湿度
      环境过于干燥,雏鸡绒毛脆脱落,脚趾干,体质差,育雏率下降,适宜湿度如下:
1-10日龄70%11-30日龄65%31-42日龄40-60%
二、湿度
湿度对雏鸡的健康生长影响也较大。
1.湿度过高:高温高湿时,雏鸡散热困难,引起体温升高甚至中署;低温高湿,会增加雏鸡的蒸发散热量,使鸡感到更冷,且在高湿情况下,有利于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发病率增加。
2.湿度过低:空气环境过于干燥,空气中灰尘量大,易发生呼吸道病,并且雏鸡,羽毛生长不良,雏鸡绒毛枯脆脱落,严重时患病率增多,死亡率高。更重要的是造成雏鸡的卵黄吸收减慢,体质差,鸡群的抗体水平不高,不均匀,育雏率下降。
育雏期所需的环境湿度:
注:
肉鸡湿度:10天前60-70%,10天后50-60%一般产蛋鸡舍的相对 湿度保持在60%左右即可。鸡舍湿度过小的情况在笼养鸡舍不多见。
3.实际中保持湿度的方法有三种:
①蒸汽法:用锅或桶在火炉上烧水,用水蒸汽来增湿。
②喷雾法:用喷雾器喷温水以增加湿度。
③地面洒水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湿度。

3)通风换气
目的在于供给新鲜空气,在寒冷季节的育雏前期,最容易出现舍内缺氧的现象。要维持舍内的卫生正常生活环境,必须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多余的热量、水汽、尘埃及空气中的微生物。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定时在短时间内大量通风换气,如每小时敞开全部门窗1-3分钟,这样还可以降低地面平养雏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
通风换气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风时要把舍内温度提高1-2℃,这样通风后才能达到正常温度。
2.对于自然通风的鸡舍来说,打天窗是向舍外排有害气体,开窗是向舍内进新鲜空气,二者不可相互取代。舍内空气要有对流才起到通风的作用。
3.要看风向,迎风面窗口开小些,背风面开大些,避免冷风直换吹到鸡身上。
4.窗口大小随天气变化而调整,不可突然变化太大,避免应激。

      4) 饲养密度与鸡舍结构、鸡舍环境控制能力、饲养方式、舍内设施、饲养员的技术水平、鸡的品种和季节等有关。食槽、水槽长度应满足雏鸡的需要,注意放置合理,便于鸡采食和饮水,一般应让雏鸡在不出一米之内即能找到水槽和料槽。

密度过大,雏鸡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啄癖,死亡率增加,
密度过小,雏鸡由于运动消耗过多的能量,浪费设备和人力。
                    
合理的饲养密度(只/m2)
   周龄    平养    网养      笼养
    0-3      20-30    20-40     50-60
    4-6      10-15     20-25    20-30
5)   光照
   ⑴强度  初期用较强的灯光让雏鸡很快熟悉环境,学会饮水和采食。三日之后,光照稍暗些,鸡群相对安静,在过强的光照下,鸡烦躁不安、活动量大,易出现互啄的恶癖。⑵ 时间  6周龄之内光照时间长短不会影响雏鸡性成熟的早晚,但影响雏鸡的采食时间和采食量,育雏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增重过慢,达不到标准体重,给予较长的光照时间有利于雏鸡增重,一般3日龄之内每天23小时,之后每周减1-2小时。也可用自然光照。
鸡的解剖特点
    一是鸡的消化系统不同于家畜,嘴为角质的喙,没有牙齿,唾液腺不发达,家禽胃分腺胃、肌胃两部分,腺胃有发达的消化腺,肌胃的胃壁特别发达,用以磨碎食物,肠道很短,小肠与直肠交界处有一对细长分叉的盲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消化纤维,但消化纤维的能力很低。
   二是鸡的呼吸系统也不同于家畜,它除了喉、气管、肺之外还有发达的气囊,气囊几乎遍布全身,在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育雏管理
   育雏前的准备
     三周之前完成育雏舍的清洗、维修与消毒;备好饲料、疫苗和常用药品;进鸡前1-2天开始预热,在秋冬季节,墙壁、地面的温度较低,所以需提前2天开始预热。
    育雏前的消毒
  首先冲洗鸡舍清理干净鸡舍内的各种污染源,待鸡舍干燥后进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甲醛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注意先倒入高锰酸钾,再倒入甲醛,封闭好门窗24-36小时之后,开始通风一周,进鸡前再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饮水
        出雏24小时后消耗体内水分8%,48小时消耗水分15%,所以应先饮水后开食,这样有促进肠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除胎粪、增进食欲,利于开食的作用,长途运输和存放时间过长的雏鸡,应在饮水中加5%葡萄糖、补液盐、多维,之后再加些抗菌药。饮水温度接近室温,前一到两周最好用温开水,饮水器每天应刷洗消毒1-2次。
      饲喂
      开食在初饮后2-3小时,一般有三分之一的鸡有啄食动作时进行,开食过早,会引起消化不良,并影响卵黄吸收,开食过晚,会消耗雏鸡因饥饿吃的多而且猛,也会造成消化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雏鸡生长迅速而胃肠容积不大,消化机能较弱,所以必须满足幼雏鸡的营养需要,应该用质量好的饲料,由于雏鸡易受应激,应多补多维电解质。
注意:
(1)开食用的硬纸或浅开食盘,面积越大越好,以便让更多的雏鸡采食。
(2)少喂勤添,每2小时饲喂一次。
(3)不会采食者要人工诱食,初生雏具有天然的模仿性,只要有1只鸡啄食,其它雏鸡很快就学会。
(4)一般三天后换料槽,任其自由采食。第2-3天时应及时找出不会吃喝的弱雏,及时放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教它们饮水采食,则大多能存活下来。
        断喙
  为了减少饲养过程中出现啄羽、啄肛、啄趾等恶癖,减少采食时的饲料浪费,一般在6-10日龄进行断喙,断喙时应注意几点:
⑴一般断掉上喙的1/2,下喙的1/3不要太短,以免影响采食。
(2) 断喙后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和多维,促进止血和抗应激。
⑶料槽要多添饲料,饲料厚度为3-5厘米,以免雏鸡啄食到槽底,创口疼痛和引起出血.  
⑷断喙时灼烧适度,如发现有出血,要重新灼烧。
⑸断喙时尽量避开各种应激
(6)断喙所用的刀片的温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最佳温度约为600度,暗樱桃红色,灼烧时间为2.5-3秒。
(8)6-10日龄断喙器孔径为4.4mm,以后为4.8mm。
       卫生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坚持日常消毒,适时做好各种免疫,注意平时的药物预防,创造舒适的环境,减少和杜绝疾病的发生。
日常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⑴鸡群是否安静。
⑵鸡群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⑶观察粪便的干湿和色泽。
⑷判断鸡群的消化吸收和健康状况。
⑸夜间倾听是否有异常呼吸音。
⑹记录采食量和饮水量。
  ⑺检查通风换气。
  ⑻检查水槽或饮水器是否漏水。
  ⑼检查光照强度和时间是否合适。
  ⑽及时挑出病弱雏鸡单独处理
中型雏鸡的生产标准

周龄  周末体重
  饲料消耗   
    日耗量(g) 累计耗量(g)   
1   10 70   
2 140 18 196   
3 220 26 378   
4 300 33 609   
5 380 37 868   
6 470 41 1155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7-20周龄)
7-14龄 育成前期  15-18育成后期   19-20周龄 产前过渡期

育成前期的营养需要:
育成后期的营养需要:

    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1、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增强。
2、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是肌肉和骨骼发育的重要阶段,整个育成期体重增幅最大,但增重速度不如雏鸡快,体重增长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但脂肪沉积随日龄增加而增多,育成鸡容易超重,这对产蛋性能有直接影响。
3、育成前期是骨骼、肌肉、内脏生长的关键时期,前期的体重决定成年后骨骼和体型的大小和最终产蛋率。育成中后期,鸡的生殖系统开始发育至成熟,十周龄之后小母鸡的卵泡开始积累营养物质,卵泡也逐渐长大,到后期(十七,十八周龄),性器官发育尤为迅速,在光照管理和营养供应上要注意这一特点,顺利完成育成期到产蛋期的过渡。
   育成后期是腹腔脂肪沉积的重要时期限,这期间腹脂增长了9.5倍。因为体内脂肪沉积 太多不利于生产性能的发挥,所以在育成后期,饲料中的能量不应过高,避免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
育成期的管理)
一、育成鸡的限饲
1、限饲的目的:
控制鸡的生长,抑制性成熟,使性成熟和体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
鸡在自由采食状态下会使鸡积蓄脂肪和超重,
2、限饲的方法 :
    (1 )量的限制
    (2 )质的限制
  
3、注意要点
1、限饲时必须有充足的食槽和水槽,使每只鸡都有位置采食,
2、称重,每1-2周在固定时间,随机抽取鸡群的2%-5%进行空腹称重,根据体重确定饲喂量。
3、在限饲前,严格的挑出病鸡和弱鸡,它们不能接受限饲。
4、限饲进行中如鸡群发病或处于其他应少激状态,应停止限饲。
5、限量饲喂时,注意营养平衡。
6、的起止周龄,一般在8 周开始,18 周结束,但限饲的时间必须根据鸡的体质来确定,限饲必须与控制光照相结合,在限制饲喂期间,切不可用增加光照的办法刺激母鸡早开产。
7、过程中,饲料营养和喂料量诮根据体重、发育情况进行调整。
二、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及良好的环境
  育成鸡的饲养密度,对青年母鸡品质的影响很大。在密集饲养的环境条件下育成的雏鸡,在育成后期最容易出现问题。例如:通风不好、发育不均、采食困难、易发呼吸道病、舍内氨气大等。通常,鸡群饲养密度夏天要小,冬季可以稍大,春秋天则介于两者之间。
地面平养45-60日龄时,10-12只/平方米,以后逐渐减至6-8只/平方米,笼养可稍多些。

三、控制 好鸡的体重   
(1) 鸡群体型发育控制
   体型是建立在良好骨架上面的正常体重,体型是骨架与体重的综合表现。 良好的骨架发育是维持产蛋期间高产能力及优良蛋壳的必要条件,
若骨架小而相对体重大者,表示鸡只肥胖,这种体型的鸡其产蛋表现不会理想,例如,会早产,脱肛多,且产蛋初期时母鸡的死淘率高等缺点。
   鸡只体型发育规律为:前段 (56 日龄以前 ) 着重于骨架的发育,后段 (56 日龄以后 ) 着重于体重的增长。
(2) 体重的测定
   体重的测定:可选在清晨喂料前实施。平养时,在鸡舍内四处抓鸡称量;笼养时,在各处固定的鸡笼抓鸡称量,称重不重要,称重后马上调群才重要。
   蛋鸡从8周龄开始每一或两周进行一次随机抽样称重,一般抽测鸡群的1%,但是最少不低于50只。 所测体重的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其后的产蛋成绩就是良好的。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就必须查明其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要限制饲料的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的体重
四)加强光照管理,控制性成熟
  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鸡的性成熟过早,则初产蛋重就小,因为在达到适宜体重之前就开始产蛋,体质差,到产蛋后期容易导致部分换羽和停产。
  关于光照程序有各种方法,究竟哪种好,要根据鸡舍是开放式的,还是密闭式的;或者是春雏还是秋雏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即要由各鸡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关键的一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例如:若在育成期采用相当长的光照时间,而转入成鸡舍时日照时间是处在渐短的季节,这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鸡群不能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光照是控制蛋鸡性成熟的主要方式,蛋鸡饲养管理的前 8 周,光照时间和强度对鸡只性成熟影响很小,但 8-18 周龄期间会随自然光照的渐增或渐减而影响性成熟的提早或延迟。因此在此期间若不实施人为的恒定光线的光照程序时, 10-3 月份孵化的雏鸡将会提早产蛋,即尚未达到体成熟鸡已开产,而在 4-9 月份孵化的雏鸡将会延迟产蛋,即鸡已达到成熟的体重也不开产的不良后果。
 育成鸡光照管理的两项重要原则是:光照时间由长变短或者保持恒定,避免由短变长,因为育成鸡性腺发育最强烈的激发因素就是光线由短变长;光照强度由强变弱。
五、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主要是病毒性疫苗类型,接种方法要根据本地区鸡病的流行情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育成后期要将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支等油苗注射完毕,以保证鸡群有较高的免疫力,使生产性能正常发挥。体重达标、均匀、健康是抗体均匀的基础。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应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六、严格控制鸡病的发生
  控制育成鸡疾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携有败血性霉形体、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青年母鸡,在移到产蛋鸡舍时,这些潜在病原体就会污染鸡舍及环境,不管哪种疾病的发生都将引起产蛋下降。 
七、适时上笼
  青年母鸡迁入成鸡舍的时机应当在开产前。移动时捉鸡的方法要注意,因为迁移鸡群时,母鸡易受各类应激的影响。若从鸡的角度考虑,环境变化将带来很大问题。转群后用其它类型的器具给料、饮水,鸡群则要在数天后才能适应。这样,就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下降。
 八、产前驱虫:
8-10周龄驱一次蛔虫,开产前驱一次蛔虫、绦虫、吸虫。驱蛔虫用驱虫净40-50ml(G)/kg体重,左旋咪唑25ML(G)/KG体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10-20ML(G)/KG体重,吡喹酮(抗绦虫、吸虫)20ML(G)/体重。

3.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产蛋鸡饲养管理的目的 :
(1)提高产蛋量;
(2)降低产蛋期的死淘率;
(3)减少蛋的破损;
(4)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报酬。
(1)产蛋前期(27~42周龄):所谓产蛋前期主要包括产蛋上升期和高峰期。一般从21周龄正式步入产蛋期,经过6~7周的快速增长即可达到产蛋高峰(产蛋率90%以上)。此时产蛋鸡敏感且娇气,抗病力较弱,需加倍精心呵护。
    ①对日粮营养水平要求高。从5%产蛋率(21周龄)开始就给以高峰期日粮,这时产蛋率呈直线快速增长,同时体重仍在继续增加。这种营养先于产蛋率到达高峰的饲养方法有益于育成蛋鸡营养物质的贮备和体成熟,有益于高产遗传潜力的发挥,使产蛋高峰期延长。产蛋前期是新产母鸡最关键的时期,其管理要求严格、细致,但首先要满足营养需要,日粮粗蛋白18%~19%,代谢能11.7兆焦/千克以上,钙3.3%~3.6%,有效磷不低于0.4%。尤其重要的是保证日粮各种氨基酸比例的平衡并含有足够量的复合维生素、矿物盐及酶类物质,否则难以保证在高峰期维持较长的时间。
    ②努力营造一个舒适的产蛋环境。主要包括舍内温度(13~23℃)、相对湿度(55%~65%)、空气质量、通风与光照及饲料质量等综合因素。
    ③严格确定合理的光照时间。开产后随着产蛋率的提高,相应地逐步延长光照时间(只能延长不能缩短),直至产量高峰(27~28周龄)将光照时间恒定在16.0~16.5小时,且将每天的开关灯时间严格固定下来,不可随意更改。
    ④保持饮水供给和清洁卫生,产蛋期不可断水,杜绝非工作人员入舍,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要轻拿轻放,不要随便改变服饰,尽量避免因外界刺激造成的一切应激反应。如果饲养与管理不当,在产蛋上升期间遭到逆境致使产蛋率下降则难以复原。
    (2)产蛋中期(43~60周龄):此时是产蛋高峰后,产蛋率逐渐下降期。优秀的高产蛋鸡平均产蛋率仍可维持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如何使产蛋率保持平缓下降是此阶段饲养管理的关键。
    ①首先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像对待产蛋前期一样,决不可以为产蛋高峰已过而放松管理水平或盲目降低日粮营养水平。
    ②此时产蛋鸡逐渐出现羽毛脱落现象,鸡舍尾梁、墙壁、窗户等处蓄积有一定的尘埃污物,舍内空气质量与产蛋初期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恶化。因此,更需要加强对舍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营造安静、卫生、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减少疫病发生。
    ③适当降低粗蛋白和能量水平,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这样有利于鸡恢复高产带来的疲劳,使其保持较高的产蛋水平。
    (3)产蛋后期(61~72周龄):就产蛋鸡生产能力及生殖生理规律而言,进入60周龄后可视为是产蛋后期了。此时群体产蛋率已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70%左右),即使供给高水准的日粮也难以改变。由于鸡体生理机能的退化,对钙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因此,在日粮营养水平上做一定的调整,以高能量(代谢能11.7兆焦/千克以上)、高钙(含钙3.4%~3.8%)、低蛋白(14.0%~14.5%)为特征。
    在管理上可将光照时间延长0.5~1.0小时,以增强对母鸡性腺活动的刺激,从而增加产蛋强度,同时随时将休产、低产鸡剔除。鸡在整个产蛋期间,要定时对输卵管进行消炎,以确保产蛋的稳定.
    三、日常卫生管理与免疫接种
    为使蛋鸡500天能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产蛋率,降低死淘率。除以上所述的饲养管理要点外,还需认真做好日常卫生管理和免疫接种工作。
    1.加强日常卫生管理
    ①健全和完善卫生防疫工作制度,责任到人,严格执行。
    ②保持鸡舍内外环境卫生,勤打扫,勤消毒。定期清除粪便,产蛋阶段每日一次,育雏、育成阶段可视具体情况每周2~3次。
    ③坚持带鸡消毒,正常情况下海周进行2次,消毒剂要交替更换使用。
    ④饮水器每天用消毒液浸泡冲洗1次,每次饮完都必须刷洗、冲净后再使用。料桶每周用消毒液洗刷1次。笼养使用V形水槽者,必须每天认真擦洗1次,1周用消毒液消毒1次。
    ⑤产蛋阶段应每天擦拭灯泡,报废灯泡及时更换。
    ⑥每天注意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及粪便情况,及时捡出死鸡作焚烧或深埋处理。及时淘汰病、弱、残鸡,并做好每日工作记录。
    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烈性传染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手段,但没有哪一种免疫程序可以通用。在进鸡以前应制定出符合本地发病特点和规律的免疫程序,按时免疫接种。
   
  
育雏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原因
(1)细菌感染:大多是由种鸡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中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
   (2)环境因素:第一周的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鸡群扎堆,部分雏鸡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鸡也会腹泻感染疾病死亡。降低育雏初期的死亡率:一是要从卫生工作管理较好的种鸡进雏;二是要控制好育雏环境;三是育雏期用加奇和菌特饮水,新肥素或禽速康拌料,预防一些常发的细菌病。
  2、体重落后于标准的原因
   (1)饲料营养水平太低。
   (2)环境管理失宜,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温度稍低些,雏鸡的食欲好,采食量大。舍温过低,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增重。
   (3)鸡群密度过大。影响生长速度。
   (4)照明时间不足,雏鸡采食量时间不足,影响生长。
   (5)感染球虫病或大肠杆菌病等,抑制雏鸡的生长。
  为了使雏鸡适时达到标准体重:一是要供给优质的饲料;二是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三是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光照制度;四是提前用药预防雏鸡各阶段的常发病。
  3、雏鸡发育不整齐的原因
  (1)饲养密度过大,鸡群采食饮水位置不足,会使部分鸡体质下降,生长落后于全群。
   (2)饲养环境控制失误,温度忽高忽低,鸡群产生严重的应激,生长会落后于全群。
   (3)疾病的影响。由种鸡传来的白痢、支原体等,或在孵化过程中被细菌污染的雏鸡即时不发病,增重也会落后。
   (4)断喙失误,部分雏鸡喙留得过短,影响采食,增重受到影响。
   (5)饲料营养不良,饲料中某种营养素缺乏或某种成份过多造成营养不均衡
鸡耗料量
             雏鸡的日龄                     日耗料量(克)
1-20 日龄+2
21-50                        日龄+1
51-150                    <日龄-50>/2+50
产蛋高峰期                  125克左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超烦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3-17 2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直接去买那种快要下蛋的母鸡。可是说说怎样去选择吗?
发表于 2009-3-17 22: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详细,但是有些数据现在变了,再更改一下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9-3-17 23: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发错地方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04: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发错啊!您是怎么想到这个的?呵呵。。[

wangyanhui1988 于 2009-8-13 04:33 补充以下内容

有些数据也许会有一定的变化,但让大家参考的是些本质的东西,希望能够给大家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黏贴的时候也要讲求好看
适当的修改一下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00: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