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猝死症是指健康鸡群在没有明显可辨的原因,突然发生急性死亡的一种疾病,又称急性死亡症。在肉食鸡中又称肺水肿。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冬两季发病严重,死亡率为0.5%-4%不等。以肉仔鸡、肉种鸡多发。肉仔鸡发病有两个高峰,2-3周和6-7周,肉用种鸡在27周前后是本病的发病高峰;体重越大,发病率越高;公鸡发病率比母鸡高约3倍;采食颗粒饲料者比采食粉料者高。
二.病因
1.本病的发生与鸡的遗传育种有关;目前肉鸡培育品种逐步向快速型发展,生长速度快,体重大(尤其是对2-3周的雏鸡,采食量大而不加限制,造成急性快速生长),而相对自身内脏系统(如心脏、肺脏、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导致体重发育与内脏不同步。
2.与饲养方式、营养。饲料状态有关:营养较好、自由采食和吃颗粒饲料的鸡发病严重。
3.与环境因素有关:温度高、潮湿大、通风不良、连续光照者死亡率高。
4.与新陈代谢。酸碱平衡失调有关:猝死症病鸡体膘良好,嗉囊,肌胃装满饲料,导致血液循环向消化道集中,血液循环发生了障碍出现心力衰竭。
5.与药物有关:肉食鸡喂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时,猝死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喂其他抗球虫药物。
三.临床与解剖学诊断
本病以肌肉丰满,外观正常且个体大的鸡突然死亡为特征。发病前没有明显的征兆。发病时尖叫,平衡失调、惊厥。强力拍动翅膀,有的离地跳起从发病到死亡,持续时间一分多钟左右,死亡鸡多数两脚朝天,呈仰卧或者是俯卧,腿向外、后伸直。死亡的鸡常位于料盘附近。解剖肌肉苍白,胃肠道(嗉囊、肌胃和肠道)都充满食物,肝脏肿大。苍白易碎,胆囊一般都是空虚,肺脏淤血水肿,右心房扩张,比正常的大几倍。
四.防治措施
1 改善饲养环境,增加鸡舍的通风设备,降低鸡群的饲养密度。
2 调整饲养程序:从第二周开始,对鸡只采取限饲制饲喂,不能任其采食。可利用调整光照的方式来控制采食,7-21日龄采用12-16小时的光站,22日龄以后每天20小时光照,应注意晚上一旦关灯,就不要随意开灯,以后防应激扎堆。
3 8-12日龄或者本病易发日龄段的鸡群,用维生素E-亚硒酸钠拌料,进行预防和治疗。
产蛋鸡猝死症概述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产蛋鸡猝死症又称产蛋疲劳症或新开产母鸡病,是近几年来我国蛋鸡生产中最突出的条件病。发病鸡大多是进笼不久的新开产母鸡和高产鸡,夏季易发(故又称夏季病)。本病主要特征为笼养鸡夜间突然死亡或瘫痪。本病的发生病因复杂,夏季高温缺氧、通风不良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yz.ag365.comyz.ag365.com
二)临床症状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1、急性发病鸡往往突然死亡,初开产的鸡群产蛋率在20-60%时死亡最多。在表面健康、产蛋较好的鸡群白天挑不出病鸡,但第二天早晨可见到死亡的蛋鸡,越高产的鸡死亡率越高。这时蛋壳强度没有什么变化,蛋破损率不高。病死鸡泄殖腔突出。yz.ag365.comyz.ag365.com
2、慢性病鸡则表现为瘫痪,不能站立,以跗关节蹲坐,如从笼内取出瘫痪鸡单独饲养,1-3天后可看到有的病鸡明显好转或康复。yz.ag365.comyz.ag365
(三)解剖症状yz.ag365.comyz.ag365.com 肉髯、冠和泄殖腔充血,肌肉苍白,肺、肝、脾、输卵管和卵巢严重充血,心脏、右心房显著扩大,暴发后期心脏大于正常数倍,并有大量心包积液。yz.ag365.comyz.ag365.com
四)防治措施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yz.ag365.com
1、育成青年母鸡在将近性成熟时,应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同时,应考虑到对钙、磷的补充,保证日粮中骨粉的数量和质量,为产蛋储备足够的钙、磷。yz.ag365.comyz.ag365.com
2、加强通风换气,缓解热应激,避免缺氧。大型养鸡场鸡舍采取纵向通风,可减少发病。yz.ag365.comyz.ag365.com
3、对发病严重的鸡群,晚间11点凌晨1点开灯1-2次,让鸡喝到水,减小血液的粘度,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死亡率。同时挑出瘫在笼内的病鸡,放在阴凉处。yz.ag365.comyz.ag365.com
4、用抗菌素预防肠炎和输卵管炎:用青霉素、链霉素每只鸡2万单位饮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用泰乐加饮水治疗也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yz.ag365.comyz.ag365.com
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每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500-1000克,可缓解病情。yz.ag365.comyz.ag365.com
6、在饮水中放入碳酸氢钾,每只鸡0.62克,可使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有痛风发症时无效,在饲料中加入碳酸氢钾,3.6千克/公斤饲料也能显著降低死亡率。(05年4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