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饲养标准
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几个国家的猪的饲养标准既相互借鉴也各自有其特点。我国瘦肉型猪的饲养标准(GB8471-87)汇集了我国八十年代初以及以前的猪营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能量、蛋白质及部分矿物质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工作,其它一些营养素的需要量的数据很多直接参考国外的标准,尤其是NRC标准。各国在饲养标准的制定原则、方法、指标的选择,数据的确定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各国猪的饲养标准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英国ARC(1981)标准其主要特点是它强调了养猪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各营养素不是独立的。ARC对各营养素的需要量进行析因研究,以各因素之间相关(回归公式)的方法表述其需要量,应用时可自行推算。英国ARC标准在描述猪氨基酸需要量时率先引入了“理想蛋白质”的概念,在确定各阶段蛋白质需要量后,根据“理想蛋白质”原理,估测各阶段猪的氨基酸的需要量,此法现已成为各国制定氨基酸需要量的理论基础。ARC没有提出精氨酸的需要,认为精氨酸是半必需氨基酸。ARC 推荐量通常大大高于同阶段的NRC推荐量。
早期NRC饲养标准(1988)的基本特点包括:⑴该标准是以玉米-豆粕型日粮,猪自由采食而基础制订的。⑵推荐量是在广泛评鉴全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确定的。⑶推荐量是最低需要量,不包括“安全系数”,实际应用的供给量应高于此水平。⑷除有效磷和可利用烟酸需要量外,其它均为日粮总需要量。⑸阉猪、公猪、母猪等不同性别猪对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量采用同一推荐量。⑹提出了理想蛋白质概念及理想氨基酸模式,推算各氨基酸的需要量。⑺各阶段采用了相对恒定的能量推荐水平,消化能为14.2MJ/kg。
最新的NRC猪的营养需要量(1998年版)增加了许多新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性别、健康、环境温度、拥挤和胴体改良剂对生长猪营养需要量影响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NRC(1998)较NRC(1988)最主要的变化是采用了数学模型估计猪的能量和氨基酸的需要量,包括有20~120kg生长育肥猪基于瘦肉生长速度建立的生长模型;以配种体重、目标妊娠增重和窝产仔数为基础建立的妊娠模型;以母猪产后体重、哺乳期重量的变化和仔猪日增重为基础建立的泌乳模型。生长模型还包括了估测不同体重生长猪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需要量的方程。猪氨基酸需要量增加了可消化氨基酸(真回肠可消化氨基酸、表观回肠可消化氨基酸)的需要量,配合应用饲料原料氨基酸利用率的有关资料,真正可以过渡到以可利用氨基酸为基础来配制日粮,比以总氨基酸为基础更为准确。新的NRC(1998)标准,同样以玉米-豆粕型日粮、猪自由采食量为基础,并广泛评鉴了全世界的相关文献所作出的最低需要量的估计值,不包括任何安全裕量,因而不应被认为是推荐的供给量。在确定氨基酸需要量中仍然采用了“理想蛋白质”理论,并采用了三种理想蛋白质模式,分别适用于维持、蛋白质沉积和乳的合成。建议的日粮能量浓度采用统一水平即消化能14.22MJ/kg日粮。新的NRC(1998)标准在生长育肥猪及泌乳母猪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的建议值有较大的提高,提高了仔猪钠和氯的需要量及妊娠和哺乳母猪锰的需要量,提高了妊娠和哺乳母猪维生素E和叶酸的需要量。
日本最早的猪的饲养标准于1970年颁布,后于1975及198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最新的猪的饲养标准是1993年版。新版本的猪饲养标准不同于以往标准,重点突出每天营养素需要量,提出了计算能量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的方程式,并直接借用ARC(1981)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确定生长育肥猪的各种氨基酸的需要量,同样亦缺乏精氨酸需要量的数据。钙、总磷需要量与1987版的值接近。在日本猪的饲养标准(1993版)中能量的需要以消化能和可消化总养分(TDN)作为指标。TDN需要量的计算假设是1Kg相当于18.45MJDE。部分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亦同时提供了可消化氨基酸的需要量,蛋白质的需要量以粗蛋白及可消化粗蛋白作为指标。矿物质(除磷以外)及维生素都以总需要量表示,磷的需要以总磷及非植酸磷作为指标。日本猪的饲养标准(1993版)中除钙、磷以外的矿物质的需要量及维生素的需要量直接引用NRC(1988)猪的需要量。 我国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1983)中能量、蛋白质水平为1978~1983年间国内试验结果的综合;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部分氨基酸的营养数值系参照NRC(1979)猪的营养需要量推算而得。我国瘦肉型猪的饲养标准(GB8471-87)中能量、蛋白质水平为1983-1985年间国内攻关的总结,其间对赖氨酸、锌与硒的需要量亦进行了攻关研究。一部分矿物质和所有的维生素需要量的数据参照NRC(1979)猪的营养需要量。我国饲养标准为八十年代的研究总结,与NRC(1998)猪的营养需要量比较,我国猪的营养需要量中大部分数据偏低,这与我国八十年代的饲养水平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