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的预防和治疗 1 流行病学
禽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家禽皮肤或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常引起乳鸽大量死亡,种鸽繁殖力下降。本病主要以蚊虫等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温暖潮湿季节蚊虫多,本病也多发。
2 预防方法
在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期的夏、秋季应加强鸡舍内的驱杀昆虫工作,以防感染;不同龄期和品种的家禽应分群饲养,栏舍的布局应合理,通风要良好,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应全价,避免各种原因引起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新引进的家禽要经过隔离饲养观察,证实无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
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目前国内的鸡痘弱毒疫苗有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疫苗接种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刺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剌种在翅膀内侧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疫苗涂在毛囊内,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
接种后3-5天即可发现痘疹,7天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星期内完全恢复。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发痘好,说明免疫有效;若发痘差,则应重复接种。在一般情况下,疫苗接种后2-3星期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4-5个月。
对鸽痘的预防,国内外已有致弱的鸽痘疫苗,免疫效果良好。金丝雀痘和鹌鹑痘在国外亦有相应的疫苗供接种使用。
3 治疗方法
一旦发生本病,应严格隔离病禽,进行治疗,严重的应淘汰,并经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病禽舍、运动场和用具要进行严格的彻底消毒。由于残存于禽体内的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不易杀灭,所以禽群发病时,经隔离的病禽应在完全康复2个月后才能合群。
对于禽痘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药物,对有治疗价值的可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禽的症状和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皮肤上的痘痂可用消毒剂,如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再用镊子小心剥离痘痂,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碘酊、龙胆紫或石炭酸及凡士林。
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可用镊子将假膜轻轻剥离,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碘甘油涂擦口腔。此外,以等量的硼砂和硫黄,加少许冰片配成散剂,或用醋酸可的松软膏等涂擦口腔。
病禽眼部发生肿胀时,可将眼内的干酪样物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冲洗,再滴入5%的蛋白银溶液。
剥离的痘痂、假膜或干酪样分泌物应集中销毁,以防病毒的扩散。另外,用中草药验方外涂或内服进行治疗,效果也很好。
据报道,水杨酸制剂可以抑制禽痘病毒在细胞内的合成,尤以乙酰水杨酸钠效果最好。当鸡接种了大剂量的鸡痘病毒后,每天注射0.05毫升的10%水杨酸钠溶液2次,连续6天;或口服乙酰水杨酸钠,每天2次,每次0.25-0.50克,连续6天,可以使症状减轻,推迟病变的出现,并可抑制禽痘病毒在机体内的增殖。
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禽,为防止并发感染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例如在饲料中添加0.08%~0.10%的土霉素,连喂3天;或在饮水中添加0.05%的金霉素,连饮2-3天。同时,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或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饲料,若用鱼肝油或其他维生素制剂补充时,其剂量应是正常量的3倍,有利于促进组织和黏膜的再生,促进采食,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刚发现雏鸡有痘疹时,用免疫鸡或痊愈鸡的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鸡注射0.5毫升),有较好的效果。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