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25|回复: 3

兽医临床技术操作规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0 10: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确保猪场正常生产,更有效地降低猪群的发病率,死亡率,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不断促进猪场疫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提高兽医临床操作技术水平,特制定本规程细则,请猪场生产线员工参照执行。    1.认真做好防疫工作,严格执行《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2.认真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3.认真做好免疫工作,严格执行《猪场免疫程序》。
    4.认真做好驱虫工作,严格执行《驱虫程序》。
    5.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细则》进行日常工作。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6.注意了解、调查本地区疫情,掌握流行病的发生发展等有关信息,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提出相应综合防治措施。
    7.定期检疫,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工作。
    8.一旦发生疫情或受到周围疫情威胁,猪场要及时采取紧急封锁等自卫措施,全体职工要绝对服从猪场发布的封锁令。
    9.建立健康猪群,引入种猪要检疫并隔离饲养观察至少40天。尽量自繁自养
    10.及时隔离病猪、处理死猪,污染过的栏舍、场地彻底消毒。各舍要设1-2个病猪专用栏。
    11.病死猪用专车运到腐尸池处理;解剖病猪在腐尸池解剖台进行,操作人员要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线;每次剖检写出报告存档,临床检查、剖检不能确诊要采取病料化验。
    12.及时将猪群疫病情况反映给猪场生产技术部,以便有计划地进行药物控制与预防。
    13.对病猪必须做必要的临床检查如体温、食欲、精神、粪便、呼吸、心率等全身症状的检查,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
    14.诊断后及时对因对症用药,有并发症、继发症的要采取综合措施。
    15.残次、淘汰、病猪要经兽医鉴定后才能决定是否出售。
    16.预防中毒、应激等急性病,发现时及时抢救治疗。
    17.及时治疗僵猪,配方采用肌苷+VB1+血康,各2毫升,每天1次,连用7天,治疗前驱虫、健胃。
    18.对仔猪黄白痢等常见病要有目的地进行对照治疗,定期做药敏试验,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19.久治不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
    20.饲养员要熟练掌握肌注、静注、腹腔补液、去势手术、难产等简单的兽医操作技术。大猪治疗时采取相应保定措施。
    21.勤观察猪群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严重疫情,及时上报。
    22.做好病猪病志、剖检记录、死亡记录,经常总结临床经验、教训。
    23.兽医技术人员要根据猪群情况科学地提出防治方案,并监督执行。
    24.按时提出药品、疫苗的采购计划,并注意了解新药品,新技术。
    25.正确保管和使用疫苗、兽药,有质量问题或过期失效的一律禁用。
    26.药房要专人管理,备齐常用药。库存无货要提前1周提出采购计划。注意疫苗、药品的保管要求、条件,避免损失浪费。接近失效的药品要先用或及时调剂使用,各猪舍取药量不得超过1周用量。
    27.注射疫苗时,小猪一栏换一个针头,种猪一针筒疫苗换一个针头。病猪不能注射,病愈后及时补注。
    28.接种活菌苗前后1周停用各种抗菌素。
    29.发生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为预防过敏反应及加强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饮水添加维力康等抗应激、免疫增效剂药物。
    30.严格按说明书或遵兽医嘱托用药,给药途径、剂量、用法要准确无误。
    31.用药后,观察猪群反应,出现异常不良反应时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2.有毒副作用的药品要慎用,注意配伍禁忌。
    33.免疫和治疗器械用后消毒,不同猪舍不得共用注射器等器械。
    34.对猪场有关疫情、防治新措施等技术性资料、信息,要严格保密,不准外泄。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绿水依依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4-11 1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1太多2太乱@@006:
发表于 2009-4-12 17: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既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又是一种可引起多种动物患病的条件性致病菌。现国内外已从患病的鸡、猪、牛、兔、麝鼠、甲鱼、大熊猫等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到这种细菌。该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的成员,可致人和动物发生肺炎、肠炎、子宫炎、腹膜炎,甚至败血症[1]。因此,随着近年来环境的变化,该菌成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已被重视。泰安市某养猪场仔猪发生了一种以高热、鼻流脓液、腹泻、呼吸困难、腹部和两耳皮肤发紫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检验确诊为猪克雷伯氏杆菌感染。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泰安市某养猪场有30余头母猪,年上市500余头肥猪。自2007年4月开始陆续发病,发病猪多为10~120日龄的仔猪。每月死亡近50头。初步诊断为猪克雷伯氏菌感染。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精神萎糜,食欲减退,饮水增加,鼻流脓液,呼吸急促,咳嗽,眼结膜发炎,全身皮肤充血潮红,肌肉震颤,尿茶红色。病中期鼻端发绀、两耳和腹部发紫,呈吸气性呼吸困难,眼有脓性分泌物;有的病猪行走摇摆,后躯无力;有的病猪伴有神经症状,表现后肢麻痹卧地不起。病后期体温降至正常,机体明显消瘦,呼吸极度困难,拉黄色水样恶臭稀便,部分发病猪的粪便混有血液和气泡,最后衰弱死亡。
  2.2 病理变化
  先后剖检多头病死及濒死猪,较一致的病理变化为:口腔有大量粘液,胸腹腔混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浑浊液体;肺脏肿大,有大片坏死区,胸腔呈典型的胸膜肺炎经过;肝脏肿大,有坏死灶,质地硬;肾有点状出血;肺纤维素性肺炎;脾脏边缘坏死;胆囊粘膜变厚有点状出血;心内外膜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膀胱充满尿液,粘膜肿胀;肠道胀气,肠粘膜呈卡他性炎变化。
  3 实验室检验
  3.1 细菌鉴定
  3.1.1 镜检
  取自然发病死亡或频死猪的肝、脾、肾、心血、关节液等无菌触片或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单在或成对排列、具荚膜、无芽孢,两端钝圆或略尖的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根据所见菌的形态、排列、染色特性,可初步确定为肠杆菌科细菌。
  3.1.2 细菌培养
  无菌操作分别从死亡猪的心、肝、脾、肺组织直接划线接种血平板,37℃培养24~48 h,所有病料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形态完全一致、直径大于1 mm、半透明、浓厚、灰白色、圆凸、表面湿润的光滑型菌落,拉动成细丝状,不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浓厚而丰盛的粉红色粘稠菌落,具有扩散性;在肉汤中形成白色粘稠沉淀,振摇后呈均匀混浊;半固体穿刺培养呈钉状线形运动,可进一步确定该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
  3.1.3 生化特性
  将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微量生化管,经37℃培养24~48 h,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及阿拉伯糖产酸产气;发酵鼠李糖和木糖产酸而不产气;能利用枸橼酸盐和尿素;M.R阴性,V-P阳性,不产生H2S和吲哚,不液化明胶;三糖铁(TSI)反应式呈A/A/+.-。根据这些特性,可以确定为克雷伯氏菌[2]。
  3.2 药敏试验
  用肉汤稀释法做MIC测定。试验操作程序及结果的判定,严格按照NCCLS的新规定及标准进行[5]。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中敏;对卡那霉素、链霉素低敏;对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和磺胺嘧啶不敏感。以上选用的几种临床常用药敏纸片均购自上海伊华科技有限公司。
  3.3 动物致病性试验
  取分离株的18 h肉汤培养物,0.2 ml/只腹腔接种三只健康的小白鼠(0.02 kg/只),接种后小鼠24 h内相继死亡, 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脾脏严重充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脏积血,肝、脾触片及心血涂片染色均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两两相连的杆菌,在较纯培养物中较粗大,可见明显的荚膜。最后确定为克雷伯氏菌。
  3.4 动物回归试验
  将克雷伯氏菌置肉汤纯培养物(37℃培养24 h,分别接种于90日龄健康猪2头(腹腔接种2 ml/头),结果克雷伯氏菌纯培养物接种后28~36 h内2头猪相继死亡。病死猪的生前症状、死后剖检变化与自然感染的克雷伯氏菌病的病例基本一致,回收菌形态、排列、染色特性与自然病例分离菌相同。说明该菌为强毒株。
  4 疫苗制备
  以上鉴定菌种接种于1%葡萄糖肉汤中,37℃ 24 h培养二级种子,按体积比7%接入二级种子菌液,37℃振荡培养。期间每隔4 h摇晃1次,48 h后,按菌液总量的0.5%加入福尔马林37℃灭活。经无菌检验, 确定无细菌生长后,按1份氢氧化铝和4份菌液比例加入氢氧化铝佐剂,使菌液最终含菌浓度为200亿个/ml。密封存放于阴凉处备用[3]。
  5 疫苗的检验
  5.1 疫苗安全性试验
  取上述制备的氢氧化铝灭活苗,给90日龄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2 ml,共试验10头,观察20 d。试验仔猪无异常现象。
  5.2 攻毒试验
  取上述免疫20 d后的仔猪10头,每只肌肉注射含活菌数为200亿个/ml的菌液2 ml,另取同样日龄的仔猪3头,注射同样浓度和剂量的菌液,观察10 d。免疫后的仔猪经攻毒观察7 d均健康,而对照组则1周内死亡2头,剖检病死猪均从其肝脏中分离到克雷伯氏杆菌。
  5.3 田间试验
  从该猪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灭活菌苗,送该猪场使用,2 ml/头皮下注射,观察90 d。猪群未发生克雷伯氏杆菌病。
  5.4 免疫期
  继上述定期检测免疫仔猪血清抗体后,至6个月时抗体效价仍在50倍以上。因此, 免疫期可维持6个月以上。
  6 结论与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该菌符合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的生化特征,最后确诊该病为克雷伯氏杆菌病。
  克雷伯氏菌是常在菌,当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变化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一般可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可增强猪群的整体抗病力[4]。同时对发病病猪隔离饲养并用百毒杀溶液(1∶600)带猪喷雾消毒。
  猪群发病时,勿滥用药物,最好到有关部门确诊后对症治疗,否则抗菌药物会严重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及生长发育。通过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几乎只对头孢类药物敏感。具体治疗方案用敏感药物拌料,饮水,2次/d,连用5 d同时配合全价饲料和在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E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5]。
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当地发病猪群分离的克雷伯氏杆菌制备的灭活苗性能良好, 使用安全可靠,仔猪注射2 ml/头,其攻毒的保护率达98%以上,免疫期可达6个月。可有效地控制克雷伯氏杆菌病的发生。
发表于 2009-4-12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请教你一个问题,大母猪的腹腔注射在什么位子。用多长的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3 17:1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