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员通用工作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质量中心所有检验员的共性工作。
2职责
质量中心质检分中心:负责授权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
质量中心各检验处:负责实施授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授权。
3具体标准
3.1 授权管理
3.1.1对检验专用章进行授权管理。
3.1.2对检验员章进行授权管理。
3.1.3经过授权的人员对所负责的岗位全面负责,直接由各检验处长进行授权。
3.1.4
因岗位人员发生变化,授权明细需要不断更新,为了操作简便,故要求在人员变动时在原授权明细中本人确认签名后用中性黑色笔标注“终止授权和日期”,举例:王三(终止授权,2007.03.10);新增或变动的填写在另外一份明细中。
3.1.5考核要求
3.1.5.1 未按要求实施,对检验处长负激励30元/项。
3.2 检验室废料处理要求
3.2.1三废的处理
3.2.1.1 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渣大多数是有毒物质,有些是剧毒物质或致癌物质,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
3.2.1.2 少量有毒气体可以通过排风设备排出室外,被空气稀释。毒气量大是经过吸收处理后排出。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可用碱液吸收。可燃性有机毒物于燃烧炉中借氧气完全燃烧。
3.2.1.3 较纯的有机溶剂废液可回收再用。含酚、氰、汞、铬、砷的废液要经过处理达到三废排放标准才能排放。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重蒸馏回收酚。
3.2.1.4 含氯化物的废液用氢氧化钠调至PH值10以上,再加入3%的高氯酸钾使CN—氧化分解。CN—含量高的废液由碱性氯化法处理,即在ph以上加入次氯酸钠使CN—氧化分解。
3.2.1.5 含汞盐的废液先调至ph值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碱化汞沉淀,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在硫化汞微粒吸附而共沉淀。排除情液,残渣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再制成汞盐。
3.2.1.6 铬酸洗液失效,浓缩冷却后加高锰酸钾粉末氧化,用砂芯漏斗滤去二氧化锰候即可重新使用,废洗液用费铁屑还原残留的Cr(Ⅳ) 到Cr(Ⅲ),再用废液或石灰中和成低毒的cr(OH)3沉淀。
3.2.1.7 含砷废液加入氯化钙,调节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或调解PH10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物沉淀。
3.2.1.8 含铅、铬废液,用消石灰将PH调至8——10,使Pb2+Cd2+生成Pb(OH)2
Cd(OH)2沉淀,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
3.2.1.9 混合废液用铁粉法处理,调节PH值为3-4,加入铁粉,搅拌半小时,加碱调PH至9左右,继续搅拌10分钟,加入高分子混凝剂,混凝后沉淀,清夜排放,沉淀物以废渣处理。
3.2.2有机溶剂的回收
(分析中用过的有机溶剂可以回收利用。)
3.2.2.1 废乙醚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用水洗一次,中和,用0.5%高锰酸钾洗至紫色不退,再用水洗,用0.5%-1%硫酸亚铁铵溶液洗涤,除去过氧化物,再用水洗,用氯化钙干燥、过滤、分馏、收集33.5-34.5℃馏分。
3.2.2.2 乙酸乙酯:先用水洗几次,再用留待硫酸钠稀溶液洗几次,使之褪色,再用水洗几次,争流,用五水碳酸钾脱水,放置几天,过滤后蒸馏,收集76-77℃馏分。
3.2.2.3 氯仿废溶剂、乙醇澄清液、四氯化碳废溶液等都可以通过水洗废液再用试剂处理,最后通过蒸馏收集沸点左右馏分,最终得到被回收的容积。经过回收的溶剂可以使用,这样既经济又减少了污染。
3.2.2.4 废料销毁
a) 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固体废弃物不能随便乱放,以免发生事故。如能放出有毒气体或能能自燃的危险废料不能丢进废品箱内和排进废水管道中。不溶于水的废弃化学药品禁止丢进废水管道中,必须将其在适当的地方烧掉或用化学方法处理成无害物、碎玻璃和其他有棱角的锐利废料,不能丢进废纸篓内,要收集于特殊废品箱内处理。
b) 霉菌培养物必须经过121℃15分钟灭菌后再做处理。
c) 检验室检验完毕的浓度较高的的浓酸浓碱等剩余样品,必须经过稀释后排放。
3.2.3考核要求
3.2.3.1 随时进行抽查,未按照要求进行,负激励20元/项,外部检查时出现问题,负激励50元/项;由于处理不当造成影响的,负激励100元/项。
3.3 试剂瓶标签管理要求
3.3.1试剂液应盛入专用容器,严密封口,并张贴标签。
3.3.2标签使用中心统一模版,内容包括:品名、浓度、配制(标定)、配制(标定)日期、人、有效期。
3.3.3标签始终处于可视位置。
3.3.4标签填写规定
3.3.4.1 标准溶液
填写举例
品名: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浓度: 0.0100mol/l(小数点后保留4位数字,用前标定的直接填写“用前标定”,标定浓度在原始记录上体现)
配制人:×××
配制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天/月/年
(超出30天按月计,超出12个月按年计,)
3.3.4.2 一般溶液
一般溶液的浓度和用量不参与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通常用来做为“条件”的溶液,如控制酸度,指示终点,消除干扰,显色,络和等,按用途分为显色剂溶液,缓冲溶液,掩蔽剂溶液,萃取溶液,吸收溶液,底液,指示剂溶液,沉淀溶液,空白溶液等。
a) 填写举例
品名:甲基红指示剂
浓度:10%,
配制人:×××
配制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天/月/年
(超出30天按月计,超出12个月按年计)
b)
品名:酚酞指示剂
浓度:5g/l
配制人:×××
配制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天/月/年
(超出30天按月计,超出12个月按年计)
c)
品名:除蛋白试剂
浓度:硝酸汞14g
浓硝酸约2.5ml
蒸馏水
配制人:×××
配制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天/月/年
(超出30天按月计,超出12个月按年计)
d)
品名: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
浓度:PH=6.86/4.01
配制人:×××
配制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天/月/年
(超出30天按月计,超出12个月按年计)
3.3.4.3 用量大,需要每天进行配制的药品,为了避免每天进行标签的更换,做如下统一规定:
品名:×××
浓度:×××
配制人:×××
配制日期:当天配制
有效期:1天
3.3.5考核要求
3.3.5.1 每周二进行定期检查,随时进行抽查。
3.3.5.2 未按照要求进行填写,负激励10元/项。
3.3.5.3 领导及外部检查时,出现问题负激励20元/项。
3.4 检验室出入管理要求
3.4.1任何人进入检验室必须与检验员着装保持一致,即白色长款服、白色检验专用帽、白色工作鞋(外来人员穿检验室备用的一次性鞋套)。
3.4.2设备维护员佩戴质检员统一工帽。
3.4.3外部门人员必须在着装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检验主管或检验班长允许后方可进入。
3.4.4若需要维修人员进入检验室维修,由检验班长负责为其准备检验员工服、工帽和鞋套,穿戴完整后方可进入(机修人员可穿着机修专用工衣进入)。
3.4.5检验室所有人员在冬季,不允许穿着大领或高领(整齐、贴身的可以)毛衣出入办公区及化验室。
3.4.6精密仪器室出入管理
3.4.6.1 进出精密仪器室人员都必须衣装整齐干净、不允许打闹,大声喧哗。
3.4.6.2 进出精密仪器室人员都不允许随便搬动仪器、设备。
3.4.6.3 使用精密仪器室的所有仪器时需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动作要轻,使用前应检查仪器的状态、准确度,灵敏度,是否符合要求。使用后应保持仪器的清洁卫生。
3.4.6.4 外来人员学习必须由专人给与指导后才允许使用仪器,在未经过培训前不允许随意操作仪器。
3.4.7无菌室出入管理
3.4.7.1 进出无菌室都必须进行消毒、洗手。
3.4.7.2 进出无菌室都必须衣装整齐干净。
3.4.7.3 非微生物检验人员一律不允许随便进出无菌室。
3.4.7.4 进入无菌室学习的人员同一时间不得超过1人。
3.4.7.5 进出无菌室都必须及时关门,无菌室与缓冲间的门也要及时关闭,并且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减少人员的进出,尽量一次性的作好准备工作,避免空气对流的产生。
3.4.7.6 进入无菌室不允许打闹,喧哗。
3.4.7.7 进入无菌室的检验人员必须履行换装程序,为了方便监督,对操作服装做统一要求和规范,服装定期清洗消毒,并存放于专用物品箱内。
3.4.8考核要求
3.4.8.1 外来人员未按照要求出入检验室,负激励20元/次,外部或领导检查出现的问题,对检验处长负激励30元/次。
3.4.8.2 检验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着装,负激励10元/次。、
3.4.8.3 进入无菌室未按照要求着装,负激励50元/次。
3.4.8.4 无菌室工作操作服、帽、鞋套制作及存放不统一,负激励20元/次。
3.4.8.5 其他未提及内容每项负激励10元。
3.4.8.6 无菌室操作服、帽、鞋套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并填写清洗消毒记录。
3.5 交接班管理
3.5.1各岗位实行人对人、点对点的交接。
3.5.2交接记录填写内容要齐全、清楚,严格按照格式填写。
3.5.3新下发的文件、标准等。
3.5.4需要传达、交代的事情。
3.5.5当班未完成需下班跟踪完成的事情。
3.5.6本班设备、仪器的运转情况;工作的异常情况;药品使用、配制、放置、更换情况。
3.5.7已经检验、正在检验的样品和待检验样品包括批次、数量、检验项目、检验时间、其他具体要求。
3.5.8按岗位交接检验情况,检验项目、异常情况。
3.5.9化验单输入、检验数据的传递的交接:需要输入电脑和手工化验单的出具,待处理的数据的交接。
3.5.10未完成工作的交接(具体检验工作以外的),包括内容、时间、项目、完成时限的要求。
3.5.11给相关部门准备的药品的配制、放置、变化情况的交接。
3.5.12车间过程检验出现的问题,过程中的处理措施,提出预防措施。
3.5.13外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的临时性问题的处理。
3.5.14现场卫生的交接,环境和现场卫生的交接。
3.5.15物品的交接。
3.5.16认真填写交接记录,记录模版使用中心统一格式。
3.5.16考核要求
3.5.16.1 对检验室交接情况进行抽查,每月不低于4次。
3.5.16.2 交接内容漏项,负激励10元/项。
3.5.16.3 由于交接不畅导致延误工作,负激励20元/项。
3.5.16.4 交接不到位延误工作带来影响,负激励50元/项。
3.5.16.5 交接记录填写不全面,负激励5元/项;填写混乱、涂改,负激励5元/项;记录丢失负激励10-50元。
3.6 消毒管理
3.6.1无菌室和缓冲间的熏蒸消毒制度
3.6.1.1 每月熏蒸消毒一次。
3.6.1.2由当班配制消毒试剂:3-5%的过氧乙酸溶液,用量以1-3g/m3计算。把消毒试剂盛放在瓷容器中,用电炉加热,让其挥发,密闭作用1小时。
3.6.1.3 熏蒸后,若室内残留很浓的气味,可喷洒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加以中和。
3.6.1.4熏蒸消毒时,人员不能滞留在室内。
3.6.1.5每次进行的熏蒸消毒做好相应的记录。
3.6.1.6取5个点做空气降落实验,小于5cfu/皿(直径为9cm)为合格。
3.6.1.7 培养箱的消毒制度
a) 对培养箱的箱体内部每月消毒一次。
b) 由当班配制0.5%的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将溶液喷洒箱体内部的各接触面至表面湿润,密闭作用1小时。
c) 每次进行的消毒做好相应的记录。
d) 取3个点做空气降落实验,小于5cfu/皿(直径为9cm)为合格。
3.6.1.8 考核要求
a) 每月月末最后1天进行检查。
b) 未按照规定时间要求进行消毒,负激励20元/次。
c) 抽查消毒方式及消毒溶液浓度不符合要求负激励20元/次。
d) 消毒不彻底未达到标准,要求重新进行一次消毒,未进行负激励20元/次。
e) 未填写消毒记录负激励10元/次。
对化验员的的等级评定结果将执行工资的职级序列。工资金额在每月工资中兑现或半年一次性发放,工资的级别持续到下一次评定结束后。同时,对评为高级检验员的人员发等级证书,以示奖励。各个质检分中心也可按照自己部门的制度进行奖励。但要求以工资总体费用不超支为原则
化验室检验设备维护保养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包括了化验室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项目和维护记录内容。
本标准只适用于指导化验室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设备说明书。
3 关于检验设备的维护保养
设备的检查维护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为了保持设备正常技术状态、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也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责任之一。设备的维护工作做好了,可以减少维修费用,降低检验成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设备运转率。
4 设备维护保养的基本要求
4.1 及时性:
根据检验操作流程和设备设计要求特点,及时对事先确定的类别、修理间隔期及维护部位等进行维护,这样不仅做到设备在无隐患状态下作业,而且还做到了因意外故障维护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4.2 正确性:
熟悉设备结构,遵守操作维护规程并正确使用、精心维护,做到设备无隐患,安全稳定运行。
4.3 可追塑性:
每次检查维护要有相应的记录,作为以后维修和维护的可追塑的凭证。
5 设备维护保养的类别
5.1 设备的日常维护:
设备日常维护包括“日维护”、“周维护”和“旬维护”三种,由设备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一同负责。每次维护必须做到:对设备各个部件进行仔细检查,并按规定对某些部件进行清洗或更换,并做好相应记录。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注意观察其运行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并处理,并制订新的合理的维护方案,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5.1.1日维护:是指由操作人员按设备《日检查维护记录表》负责进行的维护工作,每次维护对设备的各个备件进行仔细检查,主要是对设备状态的检查,目的是使设备的状态达到最佳,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和测值准确。目前,化验室检验设备需做日检查维护的有:MilkoScan FT120、MSC4400。
5.1.2周维护:由设备操作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按设备《周检查维护记录表》一同完成,设备维护人员完成部分是根据经验总结出设备易出现故障的地方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维护工作,目的是防患与未然,将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做提前预防。设备操作人员完成部分是按规程进行的有规律的维护工作。目前,化验室检验设备需做周检查维护的有:设备分类中的食品专用仪器。
5.1.3旬维护:是指由操作人员按设备《旬检查维护记录表》负责进行的维护工作,每次维护对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仔细检查,主要是对设备状态的检查,目的在于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和达到使用要求。目前,化验室检验设备需做旬检查维护的有:设备分类中除食品专用仪器外的其它设备。
5.1.4记录填写方法:
5.1.4.1《日检查维护记录表》全部由操作人员填写,如有异常,在“检查记录”中注明异常部分,在“维护记录”中描述具体情况及维护处理过程,如果无异常,在对应检查记录单元格中填写“√”,Leser和Peak填写具体数字;
5.1.4.2检查项目中用英文标识的参数需要在MilkoScan FT120软件的Service菜单中查看,其中Errlog一项需要在C:\Program Files\FOSS\FT120目录下查看;
5.1.4.3《周检查维护记录表》共分两部分,需要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分别记录填写;
5.1.4.4《旬检查维护记录表》中“上”、“中”、“下”分别代表“上旬”、“中旬”、“下旬”,如在一旬内设备出现异常,在对应单元格中填写“X”,在维护记录中详细描述异常情况,如果无异常,在对应检查记录单元格中填写“√”;
5.1.4.5《日检查维护记录表》和《旬检查维护记录表》为双面记录表,表格背面用来续写维护记录。
5.2 设备的定期维护:
设备的定期维护根据设备类型不同为分“运行时段维护”、“定量维护”、“年度维护”等。主要由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厂家技术服务人员一同定期完成。在“设备维修”一章中将做详细规定。
6 液态乳品分析仪清洗制度:
各类用于液态乳品理化指标分析的仪器清洗时间,根据当地仪器使用情况决定,主要参考仪器的测样量和连续工作时间两项因素。
6.1日清洗:每班每台做500ml的S-470清洗(将S-470清洗液加热到40℃)。
6.2强力清洗时间遵循的一般原则:单台仪器日均测样300个~600个,每周至少保证连续8~12小时的强力清洗,单台仪器日均测样量小于300个或大于600个时,清洗间隔时间可在一周基础上做+2天或-2天范围内调整;
6.3强力清洗时间遵循的首要原则:单台仪器从上次强力清洗后测量中性奶样品数量6000±150个或花色奶样品数量5000±150个,必须进行强力清洗;
7 旬维护项目:
7.1 恒温培养箱:
7.1.1检查能否达到要求温度。
7.1.2检查运行是否稳定。
7.1.3检查设定参数是否正确。
7.1.4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
7.2生化(霉菌)培养箱:
7.2.1
检查能否达到要求温度。
7.2.2
检查设定参数是否正确。
7.2.3
检查内部是否清理。
7.2.4
检查日光灯是否正常。
7.3
鼓风干燥箱:
7.3.1
检查能否达到要求温度。
7.3.2
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
7.3.3
检查设定参数是否正确。
7.3.4
检查外观及环境。
7.4
离心机:
7.4.1
检查旋钮是否松动。
7.4.2
检查盖子是否合套。
7.4.3
检查中心转轴是否平衡。
7.4.4
检查保险有无损坏。
7.5
定氮仪:
7.5.1
检查消化炉调节及保险是否正常。
7.5.2
检查定氮仪管路是否通畅。
7.5.3
检查定氮仪运行是否正常。
7.5.4
检查水、碱泵能否正常工作。
7.5.5
检查管路是否需更换。
7.6
分光光度计:
7.6.1
检查暗盒内干燥剂是否有效。
7.6.2
检查显示读数是否稳定。
7.6.3
检查光栅是否清洁。
7.6.4
检查调零和调百是否准确。
7.7
(数字、机械)阿贝折射仪:
7.7.1
检查灯及保险有无损坏。
7.7.2
检查镜面是否洁净。
7.7.3
检查测值有无较大偏差。
7.7.4
检查旋转手轮松紧是否适度。
7.8
粘度计:
7.8.1
检查使用完毕的转子是否清洁。
7.8.2
检查保护装置是否归位。
7.8.3
检查设备放置是否符合要求。
7.8.4
检查转轴是否旋转灵活。
7.8.5
检查读数是否正常。
7.8.6
检查水平水珠是否在中心。
7.9 箱式电阻炉:
7.9.1
检查能否达到要求温度。
7.9.2
检查设定参数是否正确。
7.9.3
检查炉膛内壁有无损坏。
7.9.4
检查运行是否稳定。
7.10 电热蒸馏水器:
7.10.1
检查设备整体是否完好。
7.10.2
检查出水是否正常。
7.10.3
检查有无漏电现象。
7.10.4
检查加热管。
7.11
搅拌器:
7.11.1
检查载物台是否干燥清洁,如果不是,擦干并清洁。
7.11.2
检查转子是否清洗干净。
7.11.3
检查保险及外观。
7.12
抗生素检测仪:
7.12.1
检查温度能否达到要求。
7.12.2
检查计时是否准确。
7.12.3
检查读数是否准确。
7.12.4
检查电源接口及外观。
7.13
冰点仪:
7.13.1
每次作样必须标定。
7.13.2
取样时必须均匀,奶样用三角瓶摇匀后再取样,而且保证每次取样量一致。
7.13.3
每次测完一个样时,用棉花或纱布擦拭玻璃感温探头表面的残余奶垢,但擦拭时应轻微,避免损坏感温探头。
7.13.4
冷冻液每周更换。
7.14 电热恒温水箱:
7.14.1
检查箱体是否漏水。
7.14.2
检查温度能否达到要求。
7.14.3
检查温度能否有效控制。
7.14.4
检查加热管及排水阀。
7.15 真空泵:
7.15.1
检查泵体是否漏油。
7.15.2
检查泵油是否符合要求。
7.15.3
检查电动机运转是否正常。
7.16 洁净工作台:
7.16.1
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
7.16.2
检查控制开关是否正常。
7.16.3
检查日光灯和紫外线灯是否正常。
7.17 显微镜:
7.17.1
检查灯泡及保险有无损坏。
7.17.2
检查镜面是否洁净。
7.17.3
检查调节是否正常。
7.17.4
检查设备存放是否合理。
7.18 杂质度机:
7.18.1
检查泵体是否漏液。
7.18.2
检查电动机运转是否正常。
7.18.3
检查连接皮带是否完好。
7.18.4
检查流路是否通畅。
7.18.5
检查长时间不用是否用油润滑放置。
7.19 酸度计:
7.19.1
检查电极是否清洁。
7.19.2
检查标定是否正常。
7.19.3
检查测值有无较大误差。
7.19.4
检查开机自检是否正常。
7.20 农药残留速测仪:
7.20.1
检查温度能否达到要求。
7.20.2
检查定时是否准确。
7.20.3
检查温度是否恒定。
7.20.4
检查加热槽能否加热。
7.21 超级恒温水浴锅:
7.21.1
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完好。
7.21.2
检查水泵运转是否正常。
7.21.3
检查流路是否通畅。
7.21.4
检查控制是否灵活。
7.21.5
检查温度能否达到要求。
7.22 真空干燥箱:
7.22.1
检查箱体密封是否完好。
7.22.2
检查真空泵状态是否正常。
7.22.3
检查设备负压能否达到要求。
7.22.4
检查温度控制是否正常。
7.23 调温电热套:
7.23.1
检查内套是否完好。
7.23.2
检查温度能否达到要求。
7.23.3
检查温度是否可控。
7.23.4
检查加热是否均匀。
7.24 粉碎机:
7.24.1
检查外观及保险。
7.24.2
检查控制是否灵活。
7.24.3
检查前盖是否合套。
7.25 糖量计:
7.25.1
检查镜面是否洁净。
7.25.2
检查目镜调节是否灵活。
7.25.3
检查活动部件是否松动。
7.26 超声波清洗机:
7.26.1
检查整机是否完好。
7.26.2
检查设定是否灵活。
7.26.3
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7.27旋光仪:
7.27.1
检查保险是否损坏。
7.27.2
检查用毕的试管是否洁净。
7.27.3
检查光源灯是否完好。
7.28 架盘天平:
7.28.1
检查能否调到零点。
7.28.2
检查托盘是否完好洁净。
7.28.3
检查平衡系统是否灵活。
7.29 电子天平:
7.29.1
检查天平内部是否洁净。
7.29.2
检查天平水平水珠是否在中心。
7.29.3
检查读数能否调到零位。
7.30 灭菌器:
7.30.1
检查冷凝水器(管)、垫圈、盖子的检查。
7.30.2
检查安全阀、加热管、排水阀。
7.30.3
检查控制指示面板、温度控制。
7.30.4
检查压力控制器、压力及温度表。
7.30.5
检查低位水断流器。
8 关于检验设备的维修
8.1维修原则
8.1.1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对仪器设备做到精心维护,定期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8.1.2设备的维护保养要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进行,包括认真做好防潮、防腐蚀、防火工作,同时做好清洁保养工作、润滑、紧固、通电检查、更换磨损零件、运转保养等。
8.1.3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后,应立即断电停机,防止故障扩大,并记录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现象,分析原因。对重大事故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领导。
8.1.4未经中心主任及设备主管部门同意,仪器设备严禁擅自拆卸、更改配置和改造。
8.1.5仪器设备的维修必须认真作好维修记录,并做好设备维修档案。
8.1.6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修理立足于本部门及中心设备维修部门解决。如需外送修理的仪器设备一般先填写“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单”经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审核同意后,方可送修。
8.1.7确因技术落后、损坏严重,而不能修复或维修费过高(接近设备原值的45%-50%)而无修复价值的仪器设备,可按“仪器设备报废规定”向中心实验室设备管理部门申请报废,经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鉴定后,报有关领导批准,方可报废处理。
8.1.8人为或违反操作规定等非正常损坏的仪器设备按“仪器设备赔偿规定”处理后及时进行修复。
8.1.9凡属厂方保修期内的仪器设备受损时,实验室人员可直接或通过设备管理部门与对方联系,以求及时修复。
8.1.10设备需正常维护保养,因保养不及时造成的责任事故,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8.1.11
所有仪器设备维修完成后,应及时验收,并在《仪器设备维修记录本》上做好登记
8.2维修程序
1、计划修理
按厂家提供的技术及实际使用要求由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维修计划
|
2、日常维修
(1).维护保养
(2).日常修理
设备部门进行修理
|
| 设备部门签定需外修
|
| 保修期内的保修
|
设备部门与使用人员验收办理交接
|
|
| 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 | | |
消毒灭菌记录
日期
| 消毒地点
| 消毒方式
| 消毒时间
| 效果验证结果
| 判定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4
消毒水浓度检测记录
审核: 记录:
表.5
日检查维护记录表
编号:
填表人:
填表时间:
设备名称
|
| 设备编号
|
| 自编号
|
| 设备位置
|
| 检
查
记
录
| 时间
项目
| 08:00
| 12:00
| 16:00
| 20:00
| 24:00
| 04:00
| Temperatures
|
|
|
|
|
|
| Laser
|
|
|
|
|
|
| Peak
|
|
|
|
|
|
| Voltages
|
|
|
|
|
|
| Digital Outputs
|
|
|
|
|
|
| Analog Inputs
|
|
|
|
|
|
| Errlog
|
|
|
|
|
|
| 管路清洁
|
|
|
|
|
|
| 部件完好
|
|
|
|
|
|
| 外表良好
|
|
|
|
|
|
| 防尘垫干净
|
|
|
|
|
|
| 标样监控
|
|
|
|
|
|
| 定时调零
|
|
|
|
|
|
| 废液处理及时
|
|
|
|
|
|
| 清洗液适量
|
|
|
|
|
|
| 调零液适量
|
|
|
|
|
|
| 附属设备正常
|
|
|
|
|
|
| 维
护
记
录
| 时间
| 维护部位及过程记录
| 操作人员
|
|
|
| | | | | | | | | | | | | |
表.6
周检查维护记录表
编号:
操作员:
维护员:
填表时间:
设备名称
|
| 设备编号
|
| 自编号
|
| 设备位置
|
| 维
护
员
工
作
记
录
| 项目
| 过程记录
| 温度参数调节
|
| 光强度调试
|
| 警告信息排查
|
| 电气线路排查
|
| 贵重部件维修
|
| 各类接口排查
|
| 操作系统优化
|
| 数据库整理
|
| 其它工作
|
| 操
作
员
工
作
记
录
| 项目
| 过
程
记
录
| 除尘除垢
|
| 强力清洗
|
| 配合维护人员
|
| 其它工作
|
| | | | | | | |
表.7
旬检查维护记录表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自编号:
时间
项目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
护
记
录
| 时间
| 过程记录
| 操作员
| 维护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