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3|回复: 0

夏秋季节慎防猪丹毒的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1 2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秋季节慎防猪丹毒的发生
(编辑时间:2007-6-22 阅读次数:993)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呈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的疹块型以及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心内膜炎。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1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从慢性病灶分离出的茵株呈不分枝长丝或中等长度的链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微嗜氧,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本茵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胃酸。对热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药敏感。对四环素和呋喃妥因次之。易感猪以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易成功复制病例。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尤以架子猪易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季节较少发生。病猪和带茵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猪丹毒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如饲料、饮水、用具及土壤等,落在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能繁殖,夏秋多雨水,雨水冲刷土壤,使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有机会扩大传染。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吃进了带有猪丹毒的食物,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蚊蝇等吸吮病猪血液也机械性传播,夏秋又是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因比助长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带茵的健康猪当猪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减弱时,细茵毒力增强也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7天。症状由于猪抵抗力与猪丹毒杆菌毒力的强弱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3.1 急性败血型

比型的病猪常突然暴发,急性经过,高死亡率。病猪体温高达42-43度,稽留不退。躺卧不起,绝食,衰弱,有时呕吐。结膜冲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黏液。有的猪皮肤潮红、发紫,用手按压褪色,停止按压时又恢复。死亡率可高达80%。

3.2 亚急性疹块型

其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病猪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增加到41度以上,便秘、呕吐。在背、腹、胸侧、颈部、肩、四肢外面等皮肤的表面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呈方形、菱形或圆形隆起。病程1-2周。

3.3 慢性型

主要症状是四肢关节炎性肿胀和心内膜炎。可见关节肿胀、变形,步态僵硬,跛行或卧地不起,食欲时好时坏,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皮肤坏死型可见背、肩、蹄等皮肤局部肿胀、隆起、坏死,脱落。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败血型

淋巴结肿大,面多汁;脾肿大,紫红色,面结构不清,易刮落;肾肿大,紫红色;胃底部及小肠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肝充血肿大,红棕色,暴露于空气后变为鲜红色。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小点出血。肺充血水肿。

4.2 疹块型

以病猪体表皮肤上出现典型疹块为主要特征变化。

4.3 慢性型

可见多发性增长率生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可见二心瓣有菜花样赘生物。

5 预防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用具要保持清洁,加强检疫,定期预防接种和预防性投药,免疫接种丹毒疫苗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仔猪一般在50-60天龄进行免疫接种,种猪群每年免疫二次,每次相隔六个月。

6 治疗

发病后应早期确诊,隔离病猪,及时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用量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每天2-3次肌肉注射。应该注意的是,经治疗后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需继续注射2-3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也可用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或链霉素进行治疗。同时还应进行全群用药,可有效控制疫情。用抗猪丹毒血清治疗发病猪只,也可取得较好效果。药效消失时,应及时补注疫苗。对于病死猪应深埋或无化处理,彻底全场消毒。对于无饲养价值的病猪及时淘汰。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ann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3 07: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