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30|回复: 1

[技术服务] 黄曲霉与黄曲霉毒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8 10: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宋体][color=#000000] 初中生物“真菌”一章中,特别提出了生长在粮食作物上某些黄曲霉的作用,现将有关知识作一介绍。[/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黄曲霉的生物学特性 黄曲霉属子囊菌纲、散囊菌目、曲霉属,也有人仍将其列为半知菌纲的丛梗孢目。菌丝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菌丝具横隔。由气生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为顶囊,顶囊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圆球形的分生孢子。大量分生孢子的产生,使得整个菌落呈现黄绿色。[/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黄曲霉常见于发霉的花生仁内,亦生于谷粒(如玉米、小麦、水稻等)、蒿杆、干草、豆壳及油饼等上。[/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黄曲霉可分为不产毒素菌株和产毒素菌株两大类。不产毒素的菌株主要用于生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我国很早就有利用它来制酱的记载。产毒素的菌株在其代谢过程中可形成一类叫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对人畜危害很大。[/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size=10pt]1[/size]、B[size=10pt]2[/size]、G[size=10pt]1[/size]和G[size=10pt]2[/size],以后又发现这类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M[size=10pt]1[/size]、M[size=10pt]2[/size]、GM[size=10pt]1[/size]和P[size=10pt]1[/size]等。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已知100余种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毒物之一,其中尤以黄曲霉毒素B1产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实验表明,雄性大白鼠半数致死量为7.2毫克/公斤,雌性为7.9毫克/公斤。国内外均有因食用霉变食品引起人类中毒的报道。如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摄入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或短期摄入高浓度后均可诱发肝癌。[/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由于黄曲霉菌侵染粮食作物,其产生的毒素能引起人畜中毒及诱发肝癌,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它的危害呢?首先要控制黄曲霉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湿度及氧气等条件,避免黄曲霉菌的侵染。这里最有意义的方法是控制粮食的含水量,即粮食收获后及时晒干,降低其含水量(如稻谷含水量低于30%,玉米低于12.5%等)。最易霉变的花生还应注意其外壳的完整。其次是已经发生黄曲霉菌感染,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如为花生,则应及时拣去霉粒,霉粒不可再食;如为大米,因毒素仅存于表层,食用前应于水中搓洗干净;如为玉米,因毒素存于胚部,应碾轧数次以脱胚;如为食用油,应加适量碱,使毒素的六碳环内酯打开形成水溶性的香豆素钠盐,可弃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作用,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限量为 30微克/公斤。我国规定的最高限量是:(单位:微克/公斤)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为20;大米及其它食用油为10;其它粮食、豆类食品为5,但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color][/font]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zhilei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0-11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8 18:3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