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499|回复: 5

中医温病发热的分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7 15: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温病发热的分类

      发热:发热是各种温病的共同主症之一。一般而言,温病初起发热,以阳性发热为主为多,而且大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热势较高,并常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这是与内伤发热根本区别之点。当然,在温热病后期,由于余邪未清,气阴亏虚,也可以出现类似内伤发热的虚热或虚中夹实证,但发病过程与内伤发热是截然不同的。各种温病均有比较典型的热型,根据发热时体温的升降和持续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1)一脚热:指热势一开始就很高(39℃以上),久不下降,每日波动不逾1℃左右。如属温病初起,不恶风寒的,不管是哪种温病,均应清热泻火为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主之。
    (2)起伏热:指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伏时不降至正常,起时可达39~40℃左右。如春季见此热象,并伴舌红苔黄汗少,为邪伏气营,属气血两燔,治宜清热滋阴,方用玉女煎加减。如有大热烦渴、脉大、汗出及唇舌红绛等候,治宜清气热、凉营血,亦可用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凡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面而忽略另一面。起伏热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反映了人体邪盛正衰的现象。
    (3)定时热:指发热有一定时间,或日发一次,或双日一次,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有一定规律性。临床上常见定时热以疟疾为多,疟疾在《温病条辨》中称为温疟和疸疟,此两者均为发热有时,汗后体温复常,但温疟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疸疟则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此二者治法有所不同,温疟治用白虎清热保津,加桂枝引邪外出;疸疟则当清气生津,挽救胃阴,用甘寒救阴之法,五汁饮或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往来热:指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交替出现,界限分明,这与定时热是不同的。此类病候可持续出现,但不是疟疾,而是温病之邪在膜原,即在少阳之分,于半表半里之间。临床常见是卫分证已罢,气分证未曾出现,而在卫、气之间,治宜和解清热,以蒿芩清胆汤等方加减主之,此法与《伤寒论》用小柴胡汤的和解法不同,应予区别。
    (5)灼热:指似火烧灼,体若燔炭,手足如烙,热势很高,热象缓缓上升,有时一日之间变化很大,高时达40℃以上,低时在正常值以下。此种热常在邪热入侵血分时见之,易于耗伤心血或肝肾之阴,常伴见神烦不眠、谵语等候,治宜清营解毒,泄热养阴,可用清营汤主之。
    (6)低热:指热势略高于正常体温,常在38.5~40.5℃之间波动。温病中的低热,常有两类,其一是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并伴有微恶风寒、咳嗽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咳重热轻者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因病在上焦肺卫,故用轻清散邪之品;其二是温病后期,余邪未清,体温持续不退,阴津耗伤,手足心亦有热象,这种低热,如是热伤肺胃之津所致,可用竹叶石膏汤或清络饮,清其温热。如热伤肝肾,肝肾阴虚,当用滋阴清热之剂,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均可治之。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胡文辉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5: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温病汗的分类

    汗之有无:在治疗温病过程中,随时注意汗之有无,泄汗多少,有无气味,以及汗出时身体反应如何等,对辨别证候,判断病情,预测转归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应汗而无汗,不应汗而汗泄过多,均为一种病态。
    (1)无汗:指应汗而不汗。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寒邪束表,表寒里热,此为里有伏温,复感外邪所致。因肺卫之气被遏、腠理闭塞而无汗。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口渴、咳逆、气短、咽痛、苔黄白相兼、脉数,治宜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主之;另一种情况是邪热入营,高烧不退,烦躁不眠,灼热耗伤阴津过多,以至不能作汗,症见浑身高烧似火,舌绛而干,口不甚渴,脉细,治宜清营透热,以清营汤主之。
    (2)微汗:周身汗出,但量甚少,邪郁肺卫,其病在表,病邪有外驱之势,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风寒、咳嗽、口渴、头痛、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数。风温初起常有此候,治宜辛凉解表,以驱邪外出,咳重热轻者以宣肺为主,用桑菊饮;热重咳轻者以清热为主,用银翘散。
    (3)大汗:指汗出淋漓不止。暑热内蒸,迫津外泄,故汗出过多。温病中期,正气未虚,邪气尚实,正邪相搏,汗出淋漓不止,汗出愈多,津气愈伤,正气愈伤,汗出愈多。证见高烧壮热、烦渴、气喘,舌质红、苔黄干燥,脉虚大无力,重证还伴有神昏不语,治宜清暑益气,生津养阴,白虎汤加味主之。
    (4)臭汗:汗出气味酸臭,为湿热之邪恋于气分,缠绵不解,蒸郁肌表。虽有汗出,但邪不去,湿热有外透之势而未得宣扬,故证见热势起伏不定,汗出缠绵不断,但流不畅,气味酸臭,胸闷、恶心及大便溏薄,伴见白,形如小水晶疱,布于颈、胸、腹各部,苔黄白而腻,脉濡涩,此系湿热温病的一种类型。治宜清透气分湿热,薏苡竹叶散主之;若湿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渍,发热,汗出酸臭色黄,口渴不思饮,肢体浮肿,苔黄腻,脉沉滑,治宜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主之。
    (5)粘汗:汗出量多,粘而似油,常见于温热病之后期,正气大伤,阳不敛阴,阴阳两脱,精气将尽,系危重之证。一般伴有四肢厥冷,气短息微,精神疲乏不支,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大而无力等候,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急救,生脉散加味。
    (6)战汗:指发热时,身先战栗,而后出汗。温邪侵入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故战栗而后有汗。临床见证为发热、烦渴、躁扰不宁,突然全身战栗,而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遇见战汗,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如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者,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可不必治疗,或饮热米汤,以调养胃气。如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烦躁加重,脉见躁动,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属危象,病情严重,应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发表于 2008-9-17 16: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好的资料啊!只是这个东西我学习的慢,估计要一段时间才可以看懂的,但是保存学习啦,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9-5-7 21: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宁衡 于 2009-5-7 21:53 编辑

这样的分法比较有问题,违背中医辨证的原则。虽然可以作为一个资料,可是不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不然很误人的。先做个记号,由于久不做临床,现在就说很清楚不了。有时间再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22: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反也违背长伦  用着照样舒爽   方是死的  人是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的是实践 验证 找出适合自己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4 11:0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