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23|回复: 5

规模化养猪场猪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6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化养猪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企业化、生产工厂化、销售市场化。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存有两大风险,即疾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单就疾病风险而言,对养猪企业来说起着决定生死存亡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保障猪只的健康和有效的控制疾病,就越发显得重要,既有一整套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适合养猪企业特点的生产工艺流程,又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疾病控制系统。建立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生物安全体系,制定出适合其生产的猪只保健方案,使之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具体化。
规模化猪场疫病发生特点:

条件性疾病增多(料源性、药源性、管理性疾病、遗传性疾病);

新的传染病增多;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普遍存在;
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改变。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理念

由于猪饲养(生产)模式的改变,猪只的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遗传育种、营养调控、生产工艺、环境控制、饲养管理技术、卫生保健等相关技术的综合配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猪只的生产潜能(遗传潜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养猪者的经济效益。同时猪只生长速度的加快,饲养密度大,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猪只疫病的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规模化养猪场由疫病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大。其特点为旧的传染病没有消灭,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料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给规模化猪场的兽医技术人员对猪病的控制带来了史略不及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对猪病进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专业兽医学理念和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控制方案

规模化养猪场疫病控制原则应该从综合措施方面考虑,由专坐堂兽医,有病则治的兽医理念改为无病先保的理念,由兽医专科理念改为兽医、畜牧等综合保健理念,使每个兽医技术人员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规模化养猪的疾病控制不单是打疫苗、用药物治疗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猪场的选址、建筑布局、环境控制、生产工艺、选种、饲料、饲养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不但要求兽医技术人员具备有综合知识和能力,而且必须制定一个适合规模化养猪的疾病控制方案,总的指导原则为措施前移,无病先保,逆向思维。
规模化猪场猪只保健的五大环节:

u 猪场选址与布局
u 设施、设备及环境控制
u 生产工艺与饲养管理技术
u 饲料和营养
u 药物的使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maple_niu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17: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猪场选址及布局
选址:猪场选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应建立在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地势较高、干燥、排水良好,无有害气体及其它污染源。距离交通要道、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1000m以上,远离医院、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2000m以上,周围必须有围墙等其有效屏障。
布局:基本要求做到四区分置三点饲养

四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污物无公害处理区。

三点:公猪、母猪、产仔饲养点;保育猪饲养点;生长、肥育猪饲养点。
猪场建筑布局应该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污物粪便处理区,各区间设有隔离墙和消毒设施,生产区依照生产工艺流程分阶段顺向排序,防止生产回流。分布原则为生产区在管理区生活区的主风向下侧方向,病猪隔离室、解剖室、污染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区在生产区的下侧方向各饲养点之间设绿色隔离带,净道、污道分开。人员、物资、猪只采取单一流向,进料和粪便运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二、设施设备及环境控制:
清洗、消毒、通风、换气、供电、供水、供暖、防暑、降温,对猪只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许多规模化养猪场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何解决通风换气与增温、保温的矛盾,是每个规模化猪场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阶段的温度、湿度标准
项目

0-7日龄
7-28日龄
断奶后7天
保育
生产育肥
温度
15-25
28-32
28-25
30
25-22
18-25
湿度
65-75%
60-70%
65-75%
65-75%
65-75%
65-75%
环境温度对各阶段猪只的影响
种猪:最高临界温度为25℃。最低临界温度为15℃,高于最高临界,采食量下降,同时对繁殖性状产生影响;低于最低临界,采食量增加。

仔猪:环境温度低于临界线引起拉稀、生长慢。

生长育肥猪:生长速度减慢,出栏时间推迟,同时易感呼吸道疾病。
空气质量标准
氨 气(NH3)
硫化氢(H2S)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可吸入灰尘
怀孕母猪
<15㎎/m3
<10㎎/m3
<1500㎎/m3
<5㎎/m3
<3㎎/m3


<20㎎/m3
<10㎎/m3
<1500㎎/m3
<15㎎/m3
<1㎎/m3
肥 育 猪
<20㎎/m3
<10㎎/m3
<1500㎎/m3
<20㎎/m3
<3㎎/m3

空气中有害气体对猪只健康的影响:


——主要引起呼吸器官病变以及神经、肝脏、心肌损伤,使之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升高,生产力下降。

硫 化 氢——在损伤呼吸道的同时,引起结膜炎及呕吐、拉稀等胃肠道疾病。

二氧化碳——使机体缺氧、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质虚弱、增重缓慢等。

一氧化碳——由于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气高200-300倍可使机体快速缺氧,引起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病变。


——可携带病原传播,可与皮脂腺和皮表微生物结合,继发皮炎,还可引起呼吸道之炎症。
解决方案:采取强化措施保证空气质量。

1.夏季应采用湿帘降温和滴水降温;

冬季应采用正压通风供暖。

就是将热源置于猪舍外边,通过机械强制通风,向猪舍内吹热风,在排出有害气体的同时,又达到了增温效果。


2.
采取地热供暖(母猪、肥育)

母猪和肥育猪改暖气供暖为地热供暖(有热坑头的感觉)通过试验,生长育肥阶段拉稀减少87%,弱猪减少91%,患结膜炎的减少98%,生长速度加快,健康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17: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产工艺与饲养管理技术

规模化养猪生产为工厂化,需要常年均衡生产,并且根据猪只的生理特性和生长、生活方式来制定生产工艺流程,以致完成生产计划,达到最佳生产效率。因为在生猪生产过程中,疾病是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影响生产效果的特定因素,所以在制定生产工艺及技术路线的时候,要求生产工艺在保证完成生产效率的同时,必须给猪只的健康保证提供条件,严格执行全进全出。。

规模化养猪生产工艺流程(五阶段饲养法):
配种
妊娠
产仔
育仔
生长育肥
上市

生产母猪的繁殖生产为循环周期性:自断奶发情配种(后备母猪自初配)开始经怀孕(114天),哺乳(28天),断配期(4-10天),每个生产周期为146-152天。
产出的小猪:经出生哺乳(35天),保育(35天),生长肥育(90天),生产过程为直线生产,达100kg体重日龄160天左右。
技术路线: 周节律、连续均衡生产、早期断奶、单元隔离饲养、全进全出。
建筑要求: 依据规模大小、以周为节律设定生产单元。

以年出栏万头为例(每年按52周计算)

生产母猪600头

分娩率为85%
执行28天断奶
年产窝数 :
600×85%×
365
=1250(窝/年)
(114+28+7)

每周产窝数:
1250
=24(窝/周)
52

应该设定生产单元

产仔单元:6个单元,每个单元设28张产床,共计168张产床

保育单元:同产仔

育 肥 舍:15个单元。
饲养管理:

以周为单位设定生产程序

星期一:配种、防疫注射

星期二:配种

星期三:母猪上床、空怀转妊娠

星期四:母猪断奶、产房仔猪转育仔

星期五:育仔转育肥

星期六、日:全场清理卫生,清洗消毒,随机。
每周生产指标:

母猪断奶24-28窝

补充后备4头

配种28头

上床母猪24-28头

只有完成以上生产指标才能达到全进全出的目的。
以周为节律生产的优点,既能提高仔猪整齐度,又能给全进全出创造条件,由于采取集中配种,集中产仔,使同批仔猪日龄差缩小,便于管理和全进全出。
通过试验表明:

周节律生产的日龄差在2-3天,整齐度高,健康水平高。

非周节律生产的日龄差在7-10天,整齐度差,健康水平低。

28
天断奶比21天断奶仔猪断奶衰竭综合症减少58.8%,而且健康程度提高,生长速度加快,因此说明,断奶早晚与仔猪断奶衰竭综合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饲料和营养

规模化养猪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猪的日粮——饲料。饲料的质量不仅是营养平衡的问题,也是控制疾病的重要环节,所以规模化养猪从疾病控制角度讲,饲料的卫生安全必须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受传统养猪理念的影响,养殖者往往不重视饲料对猪只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由发酶变质饲料引起的疾病尤为突出。如霉玉米中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免疫力下降,消化道疾病以及由于滥用促生长剂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都与饲料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主要症状:不发情、准胎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后无乳等,小猪和育肥猪表现生殖器水肿、呕吐、拉稀、便血等严重消化道病变,并能造成免疫失败。

防治方法:

① 严把饲料采购关、饲料加工关、饲喂关;

② 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③ 有条件的适当搭配青绿饲料。

五、药物使用:

用药物预防和治疗动物疫病,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规模化养猪控制疫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猪只的生产工厂化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猪只的发病规律出现很大变化,阶段性、群体性、多源性较为突出,虽然使用高规格的药物,效果也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滥用药物的现象,给机体增加了负担,使其抵抗力下降。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病原微生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力,造成疾病的循环发生,很难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工厂化养猪,猪只是按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流动。所以,出现了感染期(潜伏期)和临床表现期不在同一个阶段,而是跨阶段发生,传统的兽医学(有病就治)的理念是很难解决的。同时,工厂化生产有严格的工艺流程,猪只的类别和年龄接近,对生活条件的要求相对一致,又给我们控制疾病创造了条件。
鉴于规模化养猪场猪病发生的新变化,我们也必须更新观念,制定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药物保健方案,使之程序化,达到理想的效果。
建立四大程序:消毒程序、免疫程序、驱虫程序、药物保健程序

技术路线:措施前移,无病先保,逆向思维


1.摸清本场疾病的种类、发病阶段和规律。
2.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跟踪监测,适时调整。
3.根据疾病的发生阶段和疾病种类制定药物使用方案,及时记录观察防控效果并进行调整。
4.发生疾病后,首先确定发病时间在本阶段还是在上阶段,为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要点:免疫接种必须在有效保护期进行;药物控制必须在疾病感染期给药。

观念:最佳的“治疗”方法是给猪只提供一个卫生、干燥、洁净(空气)舒适的生活环境;最有效的“药物”是能够提供猪各生长阶段营养需要且安全的日粮。

---- 作者:闫恒普










发表于 2008-9-16 18: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全面,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9-10-9 1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总结的很全,能切中要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6 23:3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