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58|回复: 0

海南省高位虾池环境污染情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5 22: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
年,海南省养虾面积发展到9926公顷,产量6.8万吨,养虾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18%,其中凡纳对虾的贡献率达到90%左右,是全国养殖虾单产较高的省份之一。高位池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全省高位池养殖面积为4.98万亩,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指导,局部地区布局不合理,密度过大,且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超标排放,给近岸海域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据调查资料显示,在2002年对海南省12片养殖海域调查中,有50%的海域海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近岸50米范围内,个别区域可达近岸500米区域,因此,局部域养殖密度过大,不考虑海洋环境容量,将对近岸海域造成一定的影响。
   
全省高位池养殖废水排入总量为1.70亿吨,其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浓度一般在300—550mg/L之间,全部超过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年排放总量为10.10万吨,大于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入量的总和(6.92万吨),其中,北部近岸海域排入量为12200吨,东部近岸海域为34470吨,南部近岸海域排放量为32750吨,本部近岸海域为21585吨。无机氮、磷盐排放放海量分别为89.3吨、34 .2吨。2002年海南省高位池养殖废水及主要污染排入量位居前三位的市县有文昌市、三亚市和乐东县,分别占全省高位池养殖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入量的16%14%12.6%
   
高位池养殖已经成为我省近海海水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主要表现在局部地区赤潮灾害发生频率有所增加,当地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有赤潮出现。20013月,三亚红沙港高位池海水养虾区的近海发生浮游植物叉角藻异常爆发性增殖引发赤潮,从出现征兆到爆发,持续时间约17天,造成了区内养殖的大量虾、鱼、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2002219日前后,儋州白马井一带海域发生生物为球状棕囊藻的赤潮,事发海域海水局部成茶褐色并有腥臭。2003125日至2月上旬,文昌市翁田镇近岸海域发生赤潮,赤潮最大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赤潮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2006年共发生8起海洋赤潮事件:在海口市海口湾赤潮最大面积为1.5平方公里,位于白沙门至盈滨半岛近岸海域,持续时间为6天,424日,赤潮最大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分布于东营至新埠岛,镇海村渔港码头至新海天然气码头的海域范围内,持续时间为8天;三亚市红沙港,428日,赤潮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布于部队灯塔至红沙安游渡头海域,77日,赤潮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布于红沙港近岸海域,持续时间为3天,1121日,赤潮面积较小,为点状分布;2006年初博鳌近岸海域;文昌市龙楼淇水湾,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分布于淇水湾岸线长约4公里,距岸约500米以内的海域范围内;陵水新村港,赤潮面积约22平方公里,分布于新村港近岸海域。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2006年比往年多,海水养殖废水污染是主要因素,据统计,海洋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有206多种可形成赤潮。赤潮湿的发生虽然与地理、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海水富营养化是近几年赤潮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农田中超量的化肥、农药积累在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中,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也被大量注入大海中,过渡进行海水养殖,余饲料沉积在海中,这些现象使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尤其是矿物质等不断增加,导致一些沿岸、港湾等水域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灾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2 16: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