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养鱼——我国水产养殖方式的革命
“陆基”养鱼——我国水产养殖方式的革命
本报记者卢方 通讯员杨惠林 汪丽华
什么叫“陆基”养鱼?是一个名叫“陆基”的人的养鱼经历么?不是;是一个名叫“陆基”地方的养鱼事业么?也不是。
本文介绍的“陆基”养鱼,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新模式。用世界上工业化养鱼强国丹麦人的说法:它是一支不必经受出海风险的拖网船队。用我国业内资深人士的评价:它属于我国水产养殖方式的一次革命。
按照科学的说法,“陆基”养鱼就是一种以陆地为基础,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有效地实现人为控制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其养殖水体采用封闭再循环的模式,能摆脱自然水域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能同时开展淡水和海水水产养殖的全新模式。“陆基”养鱼能彻底解决传统水产养殖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内陆地区也能兴办海水水产养殖业。
令人欣喜的消息是,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科研攻关创造的陆基水产养殖模式,2001年12月已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更可喜的消息是,今年5月,在国家科技部及上海市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运用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创建、并完成“陆基”一期工程,“陆基”养鱼正式开始试运转。
喜看科研成果迅速走向产业化,一个集养殖、观光、贸易诸功能于一身的“陆基”养鱼,将成为开发开放中的浦东大地上又一颗耀眼明珠。
超级鱼缸似的养鱼车间
已完成一期工程的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机场镇临空农业园区内。门前一条新修不久的华洲路直通浦东新区中心城镇——川沙镇。这里离浦东国际机场约1公里,通往浦东国际机场的两条著名大道即远东大道和迎宾大道就在旁边,交通十分便捷。
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资约1500万元,从开工到试运转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走进占地约86500平方米的这家公司,只见一条10米宽的水泥路把整个厂区分割成水产养殖、办公、休闲、绿化等几大块区域,其中厂区的核心部分——水产养殖车间占地只有6600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水产养殖车间有上下两层结构,外观新颖、别致,采用轻钢结构、玻璃幕墙装饰。特别是迎面一排尖顶玻璃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玻璃房里安装着一套套水处理设施,在循环动力的驱动下,水静静地流淌,如山泉,似小溪,清澈透明,滋润着每一条鱼,也滋润着每一位来客的心。屋顶上是清洁高效的太阳能加热装置,有人说像遮阳棚,有人说像葡萄架,也有人说像一双展开的翅膀,在玻璃房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走进水产养殖车间底层,但见四周是环形观光通道,而中间则是36个“大金鱼缸”似的水产养殖池分列两排,整整齐齐,每个体积足有18立方米。在底层每个“大金鱼缸”的一侧,透过厚厚的一层玻璃,人们可以像在水族馆里看鱼似的清楚看到色彩形态各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鱼儿游来游去。据介绍,目前在这里养殖的水产品种已有15个,到10月份将增加到30个以上。
我们站在一个养着胭脂鱼的“大金鱼缸”旁边。这种鱼体形侧扁,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还略显腼腆,细细品味,还真有点像羞涩的少女,这可能就是胭脂鱼名字的由来吧。胭脂鱼背鳍高高隆起,笔直地,犹如一片被风鼓足的风帆,所以又名“一帆风顺”。据工作人员介绍,胭脂鱼1989年曾获世界观赏鱼博览会银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目前数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鱼类,还是农业部禁止外运出口的鱼类。透过旁边的一个“大金鱼缸”的玻璃窗,我们看到一群五颜六色的锦鲤,一位陪同我们观看的工作人员介绍,锦鲤品系多样,花色各异,观赏价值高,在日本下至平民百姓,上自贵族天皇,几乎家家都养有数量不等的锦鲤。在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锦鲤也将成为我国观赏鱼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再往前走,突然眼前一亮,这是一缸来自马来西亚的名贵鱼——淡水白鲨,身体雪白,光滑无鳞,两排锋利的牙齿,在水中一晃一晃地。我们还看到一个“大金鱼缸”里养着有趣的鸭嘴鲟,它的嘴巴扁扁的,长长的,形如匙柄,眼很小,体表光滑,鳞片退化,鳃盖布满梅花状的花纹,嘴巴占了体长的1/3,最大的可以长到30公斤重。
在水产养殖车间的上层也有一条环形走廊。站在走廊上往下看,36个“大金鱼缸”尽入眼中。它们分列两排,分成热水鱼区、冷水鱼区、淡水鱼区、海水鱼区4个区域。如今,这里已经有鲜红的罗非鱼、银白色的淡水白鲨、金黄色的金鳞、外形酷似核潜艇的河豚以及身体硕大的美国红姑鱼等15个品种的鱼在生长。每当工作人员在池边撒下饲料,就出现鱼儿争相逐食的欢腾景象。
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顺良告诉我们:“别看这里一个养殖池只有18立方米大,但可以产鱼900公斤,这相当于一个1亩8分水面的精养鱼塘的产量,而用水量只占精养鱼塘的5%。在用电上,我们处理一吨水不到10瓦电,是以往工厂化养鱼和国外水产养殖用电量的5%,加上我们安装了太阳能装置,用电更节约了。”
听黄顺良介绍,这里的“陆基”养鱼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小系统大组合”,也就是说36个“大金鱼缸”实质上是36套独立的水产养殖系统。每套水产养殖系统都单独配置物理、生物净化装置。36套水产养殖系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养殖深受市场欢迎的鱼种。另一个特点是每套水产养殖系统都采用全封闭再循环的水处理技术。引入天然河水进行处理后能再循环使用,每次循环利用率达到99%,并且能够符合绿色、安全、健康的环保需求。黄顺良自豪地说:“从现在起,我们将逐步做到,按市民的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水产品。”
两代养鱼人的圆梦剧场
在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黄顺良和宋茂沛是典型的两代“养鱼人”。
仔细地看黄顺良,古铜色的脸庞上刻下了海风磨蚀的印痕。长年的渔业生涯磨练了他一身健壮的体魄。这位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还兼管着机场镇施湾特种水产养殖场的工作。从海上归航到“陆基”成型,可以说,黄顺良是传统渔业向现代科技渔业,网船渔业向设施渔业转变的见证人。
黄顺良的家世代居住在东海边。“我从小就喜欢海,有时闻闻鱼的腥味都感到满足。”正因为这样的执着,今年52岁的老黄和海洋、鱼类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人家说打鱼人是‘海里蛮’,我听着倒没有啥反感。”他十分爽直地看待别人对打鱼人的评价。
令黄顺良痛心疾首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野蛮捕捞,恶性竞争使海洋渔资源日见衰竭。“金砖一样辉煌的雄黄鱼不见了,蚕豆结一般的条虾捕不到了,浑身雪白的带鱼更是少见。这样下去,这碗饭总要吃绝。”于是,他又搞起了内河水产。1999年,他在自己创办的特种水产养殖场,培育起名特优产品。先后引进了河豚、草龟、淡水白鲨、白须公、美国鳄龟,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最近又引进了尖吻鲈和美国鲥鱼。“毕竟这里小打小闹,我的梦想是实现渔业的现代化,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养鱼人的夙愿。”
忘得掉的是角色的转换,忘不掉的是养鱼人那份痴心不改的情怀。虽然他当过生产队长、村支书和场长,但无论走到哪里,对于鱼的那种感情,那种挚爱始终不变。
机会再一次青睐黄顺良。2001年3月,浦东新区农发局组织局镇两级专业干部去青浦参观考察那里的“水稻养虾”技术。后来临时安排了一档“节目”,去位于莲盛的上海水产研究所的陆基水产养殖实验室参观。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余个养殖水池。实验室规模虽小,但它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水产养殖理念,“小系统,大组合”的高科技养殖设施,吸引了每一个人,更震撼着黄顺良的心。回家途中,有关领导“将”了他一“军”:“老黄,你敢不敢上?上,我们就支持你。”“这是历史给予我的机遇,我一定要把握住!”黄顺良仿佛看到了世代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于是,他奋笔疾书,与有关同志一起拟写了可行性报告,随后,与市水产研究所联系,上北京科技部争取,立项、出图纸。第二年3月,浦东国际机场之畔,“陆基”养鱼项目正式奠基。
世代出海的渔民惊讶于养鱼还能进工厂的创举,更惊讶于“老伙伴”黄顺良的魄力和勇气。老黄的话掷地有声:我愿意成为一块舢板,在前人没有踏上的航船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陆基”这片现代渔业的“试验田”上,圆梦的不仅是像黄顺良这一辈,也同样承载着青年人的希望。年仅24岁的宋茂沛就是其中的一位。
稚气未脱,说话还略带腼腆的小宋可是“陆基”唯一的一名科班出身的高材生。2002年5月间,在上海水产研究所的推荐下,当时担任“陆基”项目负责人的黄顺良对来自上海水产大学的6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面试。黄顺良当即挑选了3人。谁知,到最后只有小宋一个人随他来到了建设中的“陆基”。“这是‘陆基’给我的机遇,‘陆基’全新的水产养殖概念,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深深吸引了我,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平台。”小宋说。
宋茂沛的家在贵州凯里山区,从小就向往大海江河。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报考了上海水产大学。也许是“阴差阳错”,到校后原来的经济管理、制冷专业变成了水产养殖专业,“这也使得我没有和‘陆基’擦肩而过。”
年轻的小宋如今在“陆基”从事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成了黄顺良的助手。在经历了360多天的基建的磨砺,他显得更成熟,更自信了。“能参与现代水产养殖事业的奠基,我真的很荣幸,作为青年一代水产养殖者,在‘陆基’我相信自己会大有作为。”
“陆基”养鱼前程似锦
我们在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访时,有幸见到了负责“陆基”工艺流程的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芳,面容清秀的刘芳1986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她是当年陆基水产养殖技术课题攻关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刘芳告诉我们,上世纪最后20年,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期,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市场上的水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但同时,诸多潜在的矛盾日益突出:水产养殖生产者的收益开始逐年下降;传统的粗放型水产养殖方式已经显得落后;水资源使用过度并且遭污染;市场(特别是沿海城市)开始疾呼多多生产优质绿色水产品。正是以上诸多矛盾推动着我国的水产养殖在新世纪必须由量变向质变转化。刘芳说,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和集约化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由于能耗大,养殖对象档次低等原因,曾经一度兴旺的工厂化养殖业基本夭折,包括一些省市从国外引进的工厂化设施,也因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无法正常运转维持。
因此,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工厂化设施渔业呼之欲出。而此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全新的“陆基”养鱼模式已方兴未艾。“陆基”养鱼的主要特点是养殖水循环使用,养殖水产品不用药物和化学药品,排放水对环境无污染,可养淡水鱼,也可养海水鱼。属于世界上工业化养鱼强国的丹麦人声称,用这种新型养鱼模式建造的生态养鱼园区,“可以成为一支不必经受出海风险的拖网船队”。
刘芳兴奋地讲述着上海养殖业发展的可喜进程:上海根据科技兴农的政策,1999年就提出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陆基水产养殖。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1年艰苦攻关,不仅创造性地攻克了陆基水产养殖课题,而且在青浦建成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拥有22个养殖池的陆基水产养殖示范中心实验室。从那时到现在,3年过去了,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在浦东,一个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养鱼园区——上海浦东陆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终于开始试运转了。
漫步在我国目前第一个规模最大的、用高新技术创建的生态养鱼园区,聆听着一个个建设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我们每一个造访者的心里都感觉十分惊喜。
这里将不断生产出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深受欢迎的绿色环保型优质水产品;这里将成为暂养、囤养各类水产品的贸易中转地;这里将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科普教育基地;随着二期工程的开展,这里也将成为旅游、观光、垂钓、休闲胜地……
第一支中国式的“不必经受出海风险的拖网船队”已经起航,紧跟其后的更加庞大的船队的出现,为期还会远吗?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