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30|回复: 5

粮价十月必报复性上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1 17: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特约撰稿员  李昌平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  当国营粮食部门和私营粮食龙头企业低价收购完农民手中的粮食后,粮食价格将不会再继续维持低价不变。到时,不仅粮食龙头企业要涨价,经济学家们也会出面游说政府提高粮价。
  什么都涨疯,只有粮价不涨
  据农科院黄季琨教授数据:2007年7月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月同比增长幅度平均达71%,食用油为40%,蔬菜为23%,粮食仅为5.3%。什么都涨疯了,只有粮食价格非常稳定。最近几个月,国际大米价格一路飚升,国内大米价格却出现了回落走势。
  去年7月份以来,由于CPI一直在高位运行,政府面对高CPI压力,采取的措施似乎主要有两个:一是释放库存,压低粮食价格;二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虽然政府压低市场粮价非常成功,但CPI并没有因粮价下降而回落,反而居高不下(年初计划控制在4.2%,前两个季度实际达到8%左右)。
  为什么政府唯独压低市场粮价取得成功,而其他商品价格却一路疯狂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政府要低 CPI,粮食企业要低价收购农民即将丰收的夏粮,低粮价是政府和企业“合谋”的结果。说穿了就是,政府和粮食企业在现阶段都需要压低粮价,以低于政府规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夏季新粮。假如只有政府想压低粮价,企业不愿意,政府想压低粮价是难以做到的。
  为控制CPI而压低粮价已经不是理由
  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粮食价格上涨,什么都会跟着涨;控制物价,必先控制粮价。这似乎是经济学家的共识。现状却是,粮食价格在相对下降,而与粮食相关的商品价格都在疯狂上涨,使得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变得荒谬可笑。去年年底,北大、清华等权威经济研究机构都做出了CPI已经见顶或即将见顶的预测,但却与后来的实际走势完全不符。
  在粮价稳定,而其他商品价格照样疯狂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为了控制CPI,将粮食价格强行控制在底板价位是不科学、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难免有欺负或牺牲农民之嫌。据湖南等地的调查,现在农民种植水稻几乎已无利可图。笔者很担心,中国农村会再现1990年代“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使中央“扩大内需、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的决策成为空话。
十月前粮价必现“惊险一跳”
  夏粮马上要上市了,和去年相比,今年“保护价”比去年提高了4%~9%。我相信,政府和企业一定会和往年一样,心照不宣地按照“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新粮。面对国际粮价远高于国内粮价的局势,一些农民也许会惜售,夏粮实际收购价格会有所上浮,但更多农民急于要钱投入下季生产,不得不屈服政府粮食部门和私营粮食龙头企业的价格联盟,不得不依照“保护价”贱卖手中新粮。
  当国营粮食部门和私营粮食龙头企业低价收购完农民手中的粮食后,粮食价格将不会再继续维持低价不变。到时,不仅粮食龙头企业要涨价,经济学家们也会出面游说政府提高粮价,理由会相当充分。例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防止中国低粮价补贴全世界;防止粮价出现报复性反弹,导致恶性通胀危机;粮食涨价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等等。这些理由确实相当充分。所以,笔者预计,8月底,当小麦基本收购完毕,与小麦相关的食品价格将出现“惊险一跳”;10月底,当水稻和玉米收购完毕,与水稻和玉米相关的食品和饲料价格也将会呈现“惊险一跳”。正常涨幅当在30%~50%之间,如出现不正常情况,涨价会超出50%。
  8月和10月的“惊险一跳”,不是笔者的胡思乱想。从理论上讲,这叫垄断性涨价;从实践看,去年就多次出现过“惊险一跳”。如食用油大涨价,牛奶大涨价,方便面大涨价,大豆大涨价,等等。不是一步一步慢慢涨,而是在收购农民手中原料后跳跃式涨价。
  如果事实被笔者不幸言中,则“宏观调控”这一政策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官商勾结”的工具!
  不如现在就提高粮食保护价
  现在就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好处很多。一、粮食现在涨价,农民可以分享涨价的好处,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共同富裕;二、有利于扩大下季度粮食播种面积,促使农民增加对秋粮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三、现在涨价有利于巩固“胡温新政”的成果,重新赢得农民拥护;四、现在涨价是主动涨价,比8月和10月的“惊险一跳”,安全得多,主动得多。
  理由还可以说出很多,一条可以管总:欺负农民,不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和食品涨价的好处,就不是好政策。所以,笔者建议立即提高新粮收购的保护价——在去年保护价基础上提高30%。即使这样做了,中国的粮价依然还是全世界的洼地。
历史上的两次通胀都不是由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
  也许有人会担心粮价恢复性上涨30%,将使CPI失控。这是缺乏依据的主观臆断。第一,粮食收购的保护价上涨30%,不等于市场上销售的大米和面粉等一定要上涨30%。以稻谷为例,稻谷收购价提高30%后为0.95元/斤,对应的大米价格应该以不超过 1.6元/斤为合理,而市场现在的大米均价已超过这个水平。第二,即使保护价提高30%,我国粮价依然还是世界上最低的。第三,现在猪肉价格是18元/公斤,肉粮的转换比率以1:4算(过去没有配方饲料时,4斤稻谷或小麦足够生产出1斤猪肉),对应的稻谷或玉米价格应该不低于4元/公斤,而粮食保护价提高 30%后,粮价还不到2元/公斤,因此并不必然推高猪肉价格或导致生猪生产下滑。或者说,假如在2元/公斤的粮食价格下养猪无利可图,绝对不是由粮价高造成的,而是另有原因。第四,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1988~1989年的通胀率为18%左右,当时粮价是被绝对管制的,通胀与粮价上涨无关。1990年前后,由于低粮价伤害农民,粮食定购价格突然上涨到0.24元/斤,上涨100%多,1990~1993年的物价反而出现较大幅度回落。1993~1995年出现第二次通胀,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同样不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是在通胀出现后,粮价相对过低,严重伤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1994年下半年才准许粮食价格上涨,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达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却出现了通胀转向通缩的现象。由此可见,历史上历次通胀不仅不是粮食价格上涨引起和推动的,反之每次通胀出现后,都是随着粮价补涨而转向稳定。
  中国粮价一直都在管制状态,不可能出现由粮价过高引起的通胀,粮价上涨引发通胀只是主观误判。过低的粮价反而加剧了通胀的后果。低粮价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以至农村市场萎缩。通胀和农民购买力下降同时出现,两种严重后果不可避免: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工业产能过剩”;二是城乡发展失调,三农发展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得不采取两项应对:一是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给外资和海外消费者以超优惠政策;二是强化积极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两项措施实施的后果是:一、导致中国经济走向外向依附型,甚至是“蜡烛型经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二、经济发展患上积极财政政策依赖症,为下一次更大危机埋下祸根。
  建议领导人去河北大午集团考察
  每一次农产品和食品连续大幅涨价,农民得不到涨价的好处,市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政府也伤痕累累。面对这一局面,笔者常常想起河北大午集团。
  大午集团任何时候都敞开“收购”当地农民的粮油产品,但结算时间和方式由农民自己选择。这种民企合作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益,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也解决了大午集团发展资金的瓶颈难题,有利于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不是仅靠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积极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就可以的。重要的是要重新定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和市民、企业与农民和市民的关系。
  建议中央政府领导人去河北大午集团考察,相信会有很多收获。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uperfisherliu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7-31 17: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来自然会来,该去的自然会去。期目以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感谢您的信息!
发表于 2008-8-2 20: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发表于 2008-8-6 16: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发表于 2008-8-6 1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
发表于 2008-8-10 19: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8-10 19: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昌平对经济是不在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2 09: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