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4|回复: 0

未来将有足够的饲料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6 14: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将有足够的饲料吗?Dr.Robert
A.swick

摘要: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市场的增长将造成对作物生产的巨大需求。玉米和食用油尤其受到影响。按Robert swick的看法,这些发展将导致对动物日粮中提供较低的能量和较高的蛋白质。而且,实质上是在饲料配方中能量的价格被提高。因此,可以预测到饲料配合中能量的价格在近年基本上是上升的。

人口的增加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导致人们日常食物的改变和在动物及饲料生产方面的大量增加,这超过过去的20年。为饲喂更多的动物所提供的营养的缺乏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情。在2020年将额外多出8亿人口在地球上需要供养。人口基数大和增长率高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2.4亿人,1.5%;印度:10.65亿人,1.4%;巴基斯坦:1.61亿人,2%;孟加拉:1.43亿人,2.1%;巴西:1.85亿人,1.1%。猪肉每年平稳增加(图1),中国已成为总的猪肉生产的世界主导者。在禽的生产方面,美国成为主导者,每年生产相当于烹调用的产品18.2 mmt。对牛肉的总需要量在90年代保持平稳。有迹象表明牛肉的消费已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总的来说,全球肉类消费将增加,因为消费者有更多的钱花在买肉上。这一倾向将引出在作物生产上的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谷物用于生产乙醇和食用油用于生产柴油燃料的增加,使之出现对那些重要作物的更高需求,并且将改变可用于动物饲料生产的营养物的范围和价格。



现在全球的饲料生产
在预测我们在未来是否有足够的饲料之前,知道我们全球饲料目前的生产状况是很重要的。在2005年占全球工业生产625 mmt73%的饲料,生产于排名前15个国家(图2)。根据国际饲料杂志实施的“世界饲料概览”观察,全球的工业饲料生产在15年中一直上升,到2005年记录达到625 mmt。然而,某些市场在下降,因与禽流感有关而对肉鸡的关注,表现出在减量。
此外,在2003年末和2004年初谷物和油籽的终库存很低,这是因为气候不好和美国恶劣的收获条件所致,这使价格上升,并由于禽和猪的减量,降低了未来的需求。不足的是,观察的结果没有给出猪、禽、水产和其他动物对谷物和油籽消费的全貌,这是因为其数字来自于年产2500mt以上的饲料生产厂。他们没有包括在更小的商品饲料厂或养殖厂已推广的预混料或饲料的生产。此差异可以以中国为例说明。《国际饲料》观察对于“工业”饲料生产所给出的吨位数在200463.1mmt。被《中国食品》和《农业服务》引用的总量是149.5mmt。以动物产品产量转换来计算的饲料消费,利用猪和肉鸡的屠宰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为70%3.075%2.0来估算,于是只对中国的禽和猪就分别地给出了230mmt的估计值。所有的资料来源和估算方法的研究分析,对中国的在现代化、提高效率、加工设备和添加剂的销售方面的潜力给出了有用的评价。其他国家生产规模很小,如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根据FAO报导,全世界总的饲料生产和使用在2002年超过4000mmt,有550mmt是饲料厂生产的。4000mmt最大份额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生产的。动物产品的需求在继续增长,尤其是禽和猪。FAO和其他机构认为全球动物产品的生产今后将令人瞩目增长超过20年。
由于增加了对污染和健康的公众关注以及对安全、法规和可追溯性的要求,工业饲料生产将在牺牲农场内或农村饲料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从已知的饲料资源利用优质饲料成分,在未来将增加,因为自给动物农业被一个更有效的和经济的综合经营方式所代替。


贸易趋势
美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在世界玉米贸易方面的主导者,它的世界玉米贸易份额预测,从近年的约60%2013年约增加到70%,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有类似的能力来承担这种日益增长的国际需要。美国国内对玉米的需求将增加,而中国国内生产将减少,因为玉米生产将让位于高价值的园艺产品。阿根廷是世界上第二个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种植面积的增加预测能导致在今后的十年中,出口量增长10mmt14mmt。南非将继续出口少量的玉米(约1 mmt)。东欧,玉米生产预测倍增,在今后的十年中约达6 mmt。巴西将继续出口约5 mmt,但总量似乎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因为国内需要大量增加。大豆粕的消费与玉米、小麦、稻米相比,比过去的14年增长更快。大豆粕的消费以110%增长,而在此期间内玉米消费以40%增长,小麦仅7%增长。大豆生产的增长被人用豆油的需要和大豆粕满足增长的肉类消费的需要所趋使。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作物近期计划是84 mmt2005/2006年度全球油籽生产计划是390.1 mmt,其中大豆是220 mmt
过去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大豆粕进口者。关税和补助金方面的改变,以及由加盟的国家可生产的谷物,最终有可能使库存更多的地方谷物和油籽。这将使大豆的进口增长缓慢。在同样的今后十年中,中国将占世界大豆进口量增长的70%以上。日本、朝鲜和中国台湾省在今后的十年中将进口更多的肉和较少的原料。面积扩大有限和美国使用量的增加将在未来使美国在大豆和豆粕的出口方面缩减。
巴西将开发广大的土地用于大豆生产来扩大它的生产量。巴西拥有可利用的新土地相当于美国的已种植的土地。抗大豆锈病的新品种增加,将使巴西成为主要出口国的领先地位,欧盟将保持大豆粕主要进口者状况,增长的市场将是拉丁美洲、北非、中东、南亚、俄罗斯、中欧和东欧。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将增加他们大豆粕出口的份额,同时美国将经历一次份额的流失。
增加了价值的高营养的大豆粕将在美国有可供测量、分离和检查之用的技术和运输设施地方出现。

技术进步
除以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谷物外,在未来的饲料生产中技术将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作物的遗传增强技术已经在环境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有益效果,因为降低了更多的生物可降解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
接受改进了营养价值的转基因或遗传增强的作物有潜力降低全面的要求,控制价格和降低为生产更多谷物在环境方面的要求。含蛋白质较高、胰蛋白酶抑制素低、具有降低了的肌醇六磷酸(phytate)、必需脂肪酸高的大豆品种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在它们被充分试验和接受的时候将以商品运作。图3表示的是商品大豆粕与最近研究遗传增强试验的大豆生产的大豆粕的营养规格和营养消化率(Parson 2005)。结果显示,试验大豆M703Monsanto)对于传统的商品大豆粕在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和代谢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另一项具有潜力的研究是,每单位含量的玉米提供更多的营养,这是Nutri-Dense玉米(Exseed Geneties,BASF Plant Science)。这是一种非转基因的,传统的杂交玉米品种,它含油和蛋白质都很高。据报导,这种玉米有10%的粗蛋白质和4.7%的油,而标准的黄玉米具有7.8%的蛋白质和3.0%的油。它还有4%以上的可代谢能。据Parsons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玉米含有更高的可消化氨基酸。
据报告的可消化赖氨酸数字比传统的黄玉米高30%。在同一的保存成本实现商业成功后,营养增强的玉米应对玉米生产者和饲料生产者都有足够的经济刺激。,较高营养价值的其他非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正在被Renessen开发。Mavera玉米与商品玉米相比多180kcal/kg的可代谢能,1.3个百分点的蛋白质,更多的油和0.05个百分点的赖氨酸。由Mavera大豆制得的脱壳大豆粕有54%的粗蛋白质和2800Kcal/kg的代谢能,它明显的比现有的商品原料高。
进一步改进营养含量和降低抗营养因子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以及“StackedGMOnon-GMO特性相结合的技术使之成为可能。由此结果,对技术的要求如NIR(近红外)快速测定原料中能量和可利用氨基酸的方法在未来将变得十分重要。

供应能维持需要吗?
谷物和油籽的生产大量增加已经在巴西、阿根廷实现,并且提高生产率在美国、阿根廷和其他国家通过利用转基因品种和抗虫大豆和玉米已成为可能。
如果全球饲料生产以其现在每年约2%的比率增长,那么世界在2015年将生产工业饲料750 mmt。这就需要另外增加20%的谷物和油籽粕,这就换算成在2016年全球年生产1168 mmt的原料粮(另外增加195 mmt)和255 mmt的油籽粕(另外增加43 mmt)。那么能有足够的谷物用于未来的饲料工业吗?是的,大多数的饲料都将在那些消耗饲料的国家生产,主要是美国、墨西哥、巴西和中国。原料粮的生产超过饲料的消费将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和中欧出现。然而,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消耗正在迅速增加,而玉米产量和面积的增加都是可见的。除乙醇生产以外,对于其它用途的玉米需求,是平稳的或稍有下降。可以预言,玉米的饲料需求可由DDGS的利用受到弥补,在2010年,它将代替20mmt玉米作饲料。此外,新技术,如Renessen正在开发的,将使玉米的利用在将来更有效。
油籽的生产在未来也不是一个直接问题。
大豆的生产将在巴西和阿根廷戏剧性地增加,据估计巴西有能力另外增加生产相当于现在美国生产的大豆的总量。美国大豆生产计划是在2005/2006年度为87mmt。那么,巴西显然在2016年及以后有能力提供饲料生产的油籽需要。

虽然在未来将有足够的饲料,但是较高的能量成本和较低的蛋白质/氨基酸成本是可以预测到的。大豆油和其它油转换成柴油燃料和玉米转化成乙醇作燃料将导致大量供应低能量和高蛋白质原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uperfisherliu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2 08:2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