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3|回复: 0

[饲料] 以新技术带动为核心建设现代畜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 1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畜牧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畜牧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畜牧科技发展与提高。畜牧科技创新与进步,已成为增强畜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牧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畜牧业是建立在先进的畜牧生产力基础上的,而先进的畜牧生产力要靠先进的畜牧科技来支撑。衡量现代畜牧业的标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新型畜牧业,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形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都把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建设现代畜牧业,要以畜牧新技术带动为核心,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并举,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要明确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和项目
  新阶段“科技兴牧”的目标选择和畜牧技术推广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把畜牧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牢牢盯住畜产品竞争力增强、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构建精干高效的畜牧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以推广、增收为主,并有机地把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形成完善的配套技术,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当前,畜产品的竞争说到底都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也是新时期农村落实先进生产力要求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把更多更好的技术运用到畜牧业上,为提高畜牧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要把重点放在畜牧品种质量的改变与提高、技术更新和知识更新上。按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推广价值大”的原则,及时将各种先进技术引进到农村,普及到位,用科技来提升畜牧产业。
  在畜牧科技推广应用上主要围绕畜牧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一是要大力推广现代养畜配套技术,畜禽高效饲养技术,集约化饲养规范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优质饲料种植技术;二是要积极开发和试验、示范、推广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如胚胎移植技术,动物疫病监测技术,饲料生产监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三是要加快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示范场、示范企业,统筹安排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开发,使畜牧业各环节技术水平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四是要大力进行粮经饲三元种植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农作物秸杆利用率;五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实用化的畜牧业信息技术,尽快将网络联到乡镇及重点示范场(户);六是根据畜牧产业化的需要,纵深配置科技要素;七是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其生产、经营、创业能力;八是要把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归纳提炼,简明扼要,使群众易学习掌握,如养猪上的“三推四有一改造”新技术,奶山羊饲养上的“三推五有”养殖技术等。
  畜牧科技进步要以民为本,依靠三方面的力量,调动三个积极性
  要以民为本,解决技术推广的切入点
  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涉及到农民的素质、市场、观念等方方面面。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试验、示范、培训、宣传、会议等推广方法。这些方法应该说都有共同特点和效果,但是技术推广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农民的工作。换言之,畜牧推广要以农民(饲养户场)为核心,其他一切推广方法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因为农民是农村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动主体,只有饲养户(场)的工作做到家,做得真正扎实有效了,畜牧技术工作才能推广。当前要着重解决农民“三不知”,即关键技术不知道,比较效益不知道,应对市场变化不知道。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带动农民掌握配套技术,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自觉成为科技兴牧的主体,才能使农民树立起没有适时的信息和技术,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观念。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既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又实现优质优价,使农民获得利益,从而为这项技术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畜牧科技推广要分“三步走”。畜牧科技推广是普及畜牧科学技术,解决农村技术棚架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和最好形式,但要做实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从难处着眼,做许多细致的工作。首先,要让农民亲眼看到“样子”。县乡镇要建科技示范点(示范场、示范村),村里要建示范户,由点到面,逐步辐射开来,如让农民目睹科学技术能使畜禽“睡”高床,喝上自来水,用上挤奶机,使品种变样,使产量提高,实行规模经营、集约工厂化饲养。需要注意的是要搞实实在在的示范,而不是“盆景”式的工程,切忌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其次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利益。农民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要使你推广的科技项目叫响,就必须把实惠送到农民伸手可及的地方,让农民亲口尝到科技的“甜头”。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选择那些可以广泛惠泽农民的技术项目,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发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形成产业化格局,促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第三,要让农民自己掌握“招术”。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待“示范效应”显示出来后,技术业务部门就要及时而通畅地把技术送上门,让农民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再通过农民的生产劳动,使科学技术最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广大农民渴求技术,也想成为科技致富能手,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相关的技术。对此,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定要深入村寨,进院入户,进饲养场,进畜圈,将技术传授给农民,切忌“蜻蜒点水”。只有相当一部分饲养户(场)完全掌握了一两套实用技术时,科技的星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科技兴牧”的威力才能完全呈现。
  依靠三方面力量,调动三个积极性,组织推广发展畜牧产业配套技术。
  依靠三方面力量:一是畜牧科技人员,他们是搞好畜牧业科技的主力军。依靠他们及时把畜牧技术推广到农村,交给农民,培训农民,做到县乡有专人技术指导,示范村有人蹲点具体进行指导帮助。二是乡镇、村办组织。依靠他们的支持和带动,把各方面力量协调组织起来,这是搞好畜牧产业和技术推广的保障。三是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通过这些年畜牧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依靠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传授和普及面上的畜牧饲养技术。
  调动三个积极性:即调动领导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意识,增强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能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面向生产,深入实际,抓出成效。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只有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才能实现畜牧产业的好效益。只有把三个积极性同时调动和迸发出来,才能使“技术-生产-效益”的接力不致中断,才能发挥科技的威力,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高饲养人员的素质。搞好技术培训,提高饲养人员的素质是迅速推广畜牧养殖配套技术、发展科学养畜的重要途径。要始终把科技培训作为提高养畜技能和更新观念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示范推广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以会带训与总结先进典型相结合;发放科技资料与放映科学养畜录相相结合;出专题墙报和组织传帮带相结合。以户带院、以院连片、以片带村、以村连优势畜产品区域带的形式提高养殖业的水平,达到每个饲养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要培植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促进畜牧技术向农村转移
  一项畜牧技术除非它在农民中广泛推广和应用,否则它就不会大规模地作用于农村经济。
  在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农民的各种行为无时不在发生着。其中最重要的行为是经济行为和技术行为。经济行为是某种经济上的欲望和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技术行为是为了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效益,选择和吸纳的畜牧科学技术,把科技融于自身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之中,把科技能量与潜力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化成畜产品,体现畜牧业科技的价值和效益。贯穿于这一过程“认识科技-掌握科技-应用科技”的活动就是技术行为。
  农民技术行为的产生
  农民技术行为的产生有自身需要和技术吸引力两个基本因素。农民自身需要是产生技术行为的基本。当前总体上而言,农民的需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存需要。贫困地区所处的层次,温饱线以下。第二个层次是享受需要。温饱线以上,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困扰,急切想增加收入,发展生产。第三个层次是发展需要。小康以上,经济更加发展,生活更加殷实,“吃的有营养,住的是楼房,有钱能出去旅游”。
  他们对科技的需求形式是:在贫困线左右的农民,由于经济实力脆弱,规模经营较狭小,目前首先是满足温饱,他们选择低风险、低收入、低产出的传统简单技术;越过温饱线的农户,他们有一定的发展能力和致富的愿望,他们选择的是一些常规的技术;达到小康以上的农民,他们有较强的商品生产经营意识,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的目标主要是获取更大的收入,因而往往采用现代技术。
  如推广的技术项目效果明显,风险又不大,他们就会有吸纳的欲望,反之,任你说破了嘴,跑断了腿,大部分农民都会无动于衷。
  科技意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环境是农民技术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
  科技环境是影响农民科技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高品质的科技、优化的政府行为、适宜的科技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等条件,可以加快和诱发农民技术行为的发生,如环境得当,还会引起科技推广应用的巨大变革。这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是农民技术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环境再好也要通过农民科技意识提高才能使技术行为产生作用。所以,在一些好的环境条件下,有的农民技术行为为何迟迟不能发生,一些新技术还是难以及时得到推广应用,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科技能力水平低下所致,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很多,但主要是科技生产力强度、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力度等。
  农民的科技能力是指农民对科技的选择、接受和容纳的能力。科技能力高低是受科学文化素质、物质基础、经济承受力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地说,技术简单适应、投入低、产出高的易被农民选择,容易诱发农民的技术行为。当前农民对科技需要分为三种:强性需求、中性需求、弱性需求。三种需求带来的四种表现,即积极采纳者、部分采纳者、一些观望者、少数拒绝者。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6 18: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