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8|回复: 6

一篇文章,共同分享:NSP酶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5 10: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SP酶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
袁旭鹏
贺建华
王建辉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长沙
410128)
摘要:本文综述了小麦的营养特性及NSP的抗营养特性,NSP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为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合理使用NSP酶提供依据。
关键词:NSP酶小麦家禽作用机理
近年来,一些国家对谷物饲料中非淀粉多糖(Non-starchPolysaccharides,NSP)及其抗营养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利用外源非淀粉多糖酶,使在畜禽日粮中大量使用小麦成为可能。因此,饲用酶制剂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小麦的营养特性
小麦作为饲料有很多优点:一是小麦的蛋白质、赖氨酸的含量高于玉米,苏氨酸含量与玉米相当。用小麦替代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可降低配合饲料中豆粕的用量;二是小麦中的总磷含量高于玉米,而且利用率高,这是由于小麦中含有植酸酶,能分解植酸而获得无机磷(魏凤仙,2002);三是小麦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多,铜、锰、锌较高,但维生素A、D、K略少(见表1)。
但是,小麦取代玉米饲喂畜禽,饲喂的效果差,产蛋鸡饲料的转化率下降,易产脏蛋;饲喂肉用仔鸡时,常引起垫料过湿,氨气过多,从而使生长受抑制,跗关节损伤和胸部水肿发病率增加,宰后等级下降等等。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麦中含有一定量的抗营养因子-NSP(包括纤维素、戊聚糖、混合链β-葡聚糖、果胶多糖、甘露聚糖、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等。这些非淀粉多糖的类型及含量见表2王冉译,1998)。因此,加强对小麦中NSP的抗营养机理研究,降低其抗营养作用,成为提高动物采食量、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2.NSP的抗营养特性
由于许多植物性饲料原料,特别是非常规的谷物饲料原料中含有较高水平的NSP,限制了这些饲料原料在畜禽饲粮中的应用冯定远和吴新连,2001。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NSP主要是阿拉伯木聚糖,另一种比较重要的NSP是β-葡聚糖,在研究NSP的抗营养作用时,主要是集中在阿拉伯木聚糖,尤其是小麦型日粮。NSP的抗营养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NSP溶于水后,能显著增加食糜的黏性,改变食糜的物理特性和肠道的生理活性?Annison,1991?。食糜黏性提高,减少了消化酶与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接触机会?White等,1983,还造成已经消化了的养分向小肠壁的扩散速度减慢,降低了已被消化养分的吸收?Eward等,1988;Ikegami等,1990。
?(2)?高亲水性的NSP能与肠粘膜表面的脂类微团和多糖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黏膜表面水层厚度增加。表面水层厚度是养分吸收的限制因素,从而降低了营养物质的吸收?Johson和Gee,1981?;NSP可通过其网状结构吸收超过自身重量数倍的水分,改变其物理特性,可抵制肠道的蠕动,从而降低消化能力;NSP表层带负电荷的活性物质,可吸附Ca2+、Zn2+、Na+等离子以及有机质,造成这些物质的利用受阻。
?(3)?饲粮中黏性多糖还能直接结合消化道中的多种消化酶,使消化酶不能与底物发生反应LOW,1989;肠道中营养物质消化率发生改变,会打破肠道微生态平衡Vahjen等,1998。
在动物生产中,NSP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饲料的表观代谢能?AME?,另外就是降低了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如:降低氨基酸消化率。
3.NSP酶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3.1NSP酶的种类
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中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β-葡聚糖酶。
3.2作用机理
NSP酶作用机制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食糜粘度、破碎细胞壁、减少后肠道有害微生物数量和调节代谢激素的分泌等方面。
黏性”机制:麦类中NSP不但不为畜禽内源酶所消化,而且其中水溶性NSP具有很高的黏性。水溶性NSP增加小肠食糜黏度,阻碍养分和消化酶的扩散和相互接触,因而阻碍养分被消化酶所消化;同时水溶性NSP和小肠刷状缘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相互作用,在小肠黏膜上形成一种较厚的稳定水层,阻碍已消化的养分在小肠黏膜上的吸收。在麦类日粮中加入NSP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可降解水溶性NSP,降低食糜黏度,使由黏性引起的抗营养作用消失,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细胞壁”机制:麦类日粮中各种植物性饲料原料都由无数植物细胞构成,细胞壁包裹着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细胞壁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构成,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而NSP酶能降解细胞壁中的细胞壁物质,使细胞壁崩解,释放出被细胞壁包裹的养分,为动物所利用见图1。在体外模拟猪胃肠道条件下,NSP酶使17%蛋白质和40%粗灰分从细胞壁水不溶性NSP中释放出来?Aulrichetal,2001。
微生物”机制:单胃动物肠道中寄生了大量微生物。由于麦类日粮中的NSP不为单胃动物内源酶所消化,进入回肠后,引起微生物发酵和大量增殖,进而消耗进入回肠的养分。加入复合酶后,降解回肠NSP,减少微生物数量,提高回肠养分吸收利用率,减少单胃动物下痢等肠道疾病。另一方面,一部分NSP被复合酶降解成寡糖,进入盲肠,盲肠中寄生的细菌可发酵寡糖生成单糖为动物提供养分。
内分泌”机制:添加复合酶到畜禽麦类日粮中,提高血液中T3、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通过调节代谢激素的分泌而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刘燕强,1998;韩正康,2000;艾晓杰等,2000;高峰等,2000
4.NSP酶在家禽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小麦NSP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在小麦型日粮中添加的复合酶应以木聚糖酶为主,β-葡聚糖酶等为辅。25%澳大利亚小麦属于“低代谢能”小麦?Mollah等,1983,我国小麦NSP含量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刘强,1998。大量研究证明,在小麦型日粮中添加NSP酶能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但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添加NSP酶制剂对家禽生产性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表3。
还有研究表明:肉仔鸡小麦日粮中添加复合酶,能降低小肠食糜黏度?P<0.001Meng等,2004;Wu等,2004;提高?P<0.05或P<0.01?AME?2-4%?和干物质、有机物、氨基酸、淀粉、脂肪、NSP消化率?Svihus,2001;Meng等,2004;Wu等,2004?;均衡体重,降低死亡率?McCracke等,2000;Gao等,2000;Meng等,2004;Wu等,2004?;降低胰腺相对重量、小肠相对重量和长度、提高回肠绒毛高度?Wu等,2004?;提高?P<0.05?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胰岛素水平?Gao等,2000?。用小麦替代玉米—豆粕型日粮中部分甚至全部玉米,降低?P<0.05?小肠食糜黏度、死淘率,提高能量利用率和蛋白质、脂肪、淀粉消化率?P<0.05?,达到甚至超过玉米日粮的饲喂效果?A1-Homidan等,2000?。蛋鸡小麦日粮中添加NSP复合酶也有良好的饲养效果,能降低?P<0.05或P<0.001?肠道食糜黏度?Lazaro等,2003?;提高?P<0.01或P<0.001?AME和干物质、脂肪、NSP消化率?Lazaro等,2003?;降低?P<O.01?脏蛋率?Lazaro等,2003。
5.展望
目前,酶制剂日益广泛地用于饲料,随着酶制剂研究的深入,开发具有高效和稳定效果的非淀粉多糖酶用于小麦型日粮,小麦完全可以作为替代全部玉米作为能量饲料,以增加饲料原料选择。同时要打破小麦只用作粮食作物的观念,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小麦用于饲料进行产业化开发,从而优化饲料资源结构。
?参考文献?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备注:这篇文章是因前面提到蛋鸡料中使用次粉的问题有关的

备注:这篇文章是因前面提到蛋鸡料中使用次粉的问题有关的,关注的人不多,鸡料中使用次粉的不多?还是地球人都知道了关于NSP酶?
发表于 2008-6-7 17: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还是楼主厚道,不花俺的银子还让俺学了东西!:huahua:
发表于 2008-6-18 22: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关注的人怎么这么少?关于蛋鸡料小麦和次粉的使用量是多少,对蛋壳蛋黄有多大影响,是不是要添加色素?很想听听大家的经验
发表于 2008-6-25 10: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文章,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发表于 2008-6-26 1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卖酶的又有信心了!!!
发表于 2008-6-26 11: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跗关节损伤和胸部水肿发病率增加,宰后等级下降等等"
腹水的比率增加,有谁能说说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1 16:2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