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啄食癖(cannibalism of poultry)简称禽啄癖,是在人工饲养下由于禽对人为不完善的群体环境不适或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的一种用喙啄食肛门、冠、肉垂、脚趾、羽毛、肌肉、蛋等而造成这些部位组织损伤或蛋破损的特殊异嗜或恶癖。在工厂化高密度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无论笼养还是网上平养、地面平养的任何年龄、任何品种和性别的鸡、火鸡、雉鸡、山鸡和观赏禽均可发生啄食癖。轻者啄伤翅膀、头部、背部、尾部、腿部、趾部或啄食蛋,造成流血,产蛋率下降及蛋的破损,影响生长发育,损伤商品外形;重者啄穿腹腔,拉出内脏,甚至将肌肉吃光造成动物死亡,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的啄食癖发生率高者达83.5%、死亡率达52%;雉鸡啄食癖发生率高者可达87.3%,死亡率达53.1%。
A. 病因禽啄食癖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常由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1)饲养密度过大当饲养密度过大而造成拥挤时,由于鸡只之间紧密接触,将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加之舍内空气污浊,鸡只烦躁不安而引起啄食癖。此外,由于饲养密度过大,导致每只鸡占有的食槽位置和饮水位置相对减少,从而引起争抢饲料、饮水而打斗,进而引起啄食癖。(2)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当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可引起鸡体散热障碍,产热大于散热,造成过热,鸡只烦躁不安,从而引起啄食癖。(3)光照过强、光色不适黄色或白色的强光,或是连续的长时间光照,对鸡都是一种较强的刺激,可使鸡兴奋和好斗,引起啄食癖。据资料记载,当鸡舍用不同颜色光照射时,啄食癖的发生率分别是:黄色光为52%,青色光为21.5%,白炽光为15%,而红色光或绿色光则不发病。(4)饲养设备结构不合理或质量不良使用结构不合理或质量不良的饲养设备时,也常常会引起啄食癖,如用网孔较大的隔板鸡笼饲养蛋鸡,可造成相邻鸡笼的鸡相互将头伸进对方笼内啄食对方的头部和肛门;使用粗糙的饲槽、水槽、鸡笼和网上平养所用的铁丝网,均会引起鸡皮肤损伤、出血,进而激发啄食癖的发生。(5)不合理的混养将不同种类、不同品种或不同颜色、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鸡混养时,则因为打乱鸡群的正常啄食规律或引起鸡的好奇,而易发生啄食癖。当大鸡与小鸡混养,则大鸡欺凌弱小鸡而引起啄食癖啄食癖;当白色鸡与褐色鸡混养时,则因白色鸡好斗,常常出现互相啄斗而发生啄癖;当脚上有丛毛的鸡、有冠毛的鸡与没有这些特征的鸡混养时,则因好奇而引发啄食癖;当羽毛长得慢的鸡与羽毛长得快的鸡混养时,由于羽毛长得慢的鸡绒毛长期暴露于外面,而常常被其它鸡啄食其绒毛而引起啄食癖。(6)受伤当跛脚鸡、受伤鸡或死鸡没有及时移出鸡群时,在鸡的接触过程中由于好奇,未受伤的健康鸡会啄食跛脚、受伤的鸡和死鸡,一旦啄食开始,将很快形成啄食的恶癖。(7)环境改变当环境急剧改变或管理的改变时,也可引起啄食癖,如将育成鸡换到一个新的地方,由小的食槽和饮水器改变为大型的食槽和饮水器时,由于鸡对环境和设备的不适应,常常引起啄食癖。(8)日粮不平衡日粮中能量太高和粗纤维太少,可造成鸡过度的活动和好斗性。日粮中缺乏蛋白质或氨基酸不平衡时,特别是缺乏含硫氨基酸时,容易造成啄食羽毛的恶癖。日粮中矿物质(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时,常发生鸡啄食鸡蛋和啄食羽毛的恶癖。(9)疾病感染当患鸡白痢、球虫病以及体外寄生虫病(如螨病、羽虱病等)时,也常常引起啄食癖。此外,未能适时断喙是发生啄食癖后造成啄伤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
B.防治首先将被啄伤的鸡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在啄伤流血部位涂擦颜色较暗、带有气味的药物(如龙胆紫液、碘酊、克辽林等)。对于其它凡是符合断喙者,应及时断喙,若不能施行断喙者,应配带眼罩或头罩,这样可以减少啄食癖的继续蔓延。若无眼罩或头罩时,可将啄食癖严重的鸡隔离,单独圈养。然后应及时分析啄食癖发生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啄食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疾病,可发生于不同种类、品种、性别和年龄的家禽,这一恶癖在鸡群中一旦开始出现,若稍为疏忽,则很快在整个鸡群中蔓延。因此,啄食癖的预防十分重要。一般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鸡舍应保持卫生,地面干燥,通风良好。饲养密度应适当。光照不能太强或长时间的连续照射,可适当配置红色灯泡或绿色灯泡。所使用的饲养设备应质量良好,配置的饲槽和饮水器的数量应合理、可满足鸡群的需要。不同种类、品种、年龄、羽色和特征的家禽应分开饲养。供给合理的全价日粮。搞好禽病的防治工作,当鸡群中发现跛脚鸡、受伤鸡或病死鸡时,应及时隔离和取出处理。适时断喙是减少啄食癖发生和减轻啄食癖所造成损伤的有效预防措施。一般1~6周龄进行断喙比较好,最晚不宜超过14周。如果早于1周龄断喙,由于喙的生长,很可能需要做第2次断喙;在6周后断喙,又会影响鸡的生长,并且有时还会影响性成熟和产蛋量。一般断去双喙的1/3~1/2,上下喙对齐(直切)或上喙比下喙略短(上喙斜切,下喙直切)。
[ 本帖最后由 bigcake1022 于 2008-5-14 21:21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