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霉变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饲料霉菌种类多,数量大,基质来源广泛。特别是有的含水量较高,有的把不成熟的瘪粮食、筛漏、破粒以及含有杂种草籽的粮食作饲料,甚至把受潮的粮食加工饲料,容易被霉菌污染。当畜禽吃入霉变的饲料,便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而引起畜禽病理变化或生理变态,轻者使畜禽患病,重者死亡,尤其仔猪、雏鸡对毒素非常敏感,死亡率高。其次,畜禽一旦霉菌毒素中毒,毒素很难中和和排除,不但影响畜禽正常生长,而且畜禽产品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是黄曲霉,各种饲草饲料都可以作为黄曲霉的基质,并能产生大量的黄曲霉素。在自然条件下,玉米、谷子、大豆、花生、向日葵、棉籽、高梁、豆粕、花生饼、菜籽饼等饲料都能感染黄曲霉,其中花生、花生饼、棉籽和玉米中黄曲霉检出率较高。饲料霉变卫生检测已列入饲料质量检测的重要内容。
一、饲料霉菌污染的预防
1、 培育抗性强的作物品种
对霉菌的敏感性随品种而异,所以培育抗性强的品种,可使作物受霉菌污染的几率大幅度下降。
2、 采用适当的种植和收获技术
试验证明,从花生上分离到的黄曲霉有80%~90%能产毒,远远高于从其它作物上分离到的黄曲霉;种花生不倒茬连续在一块地里种,黄曲霉污染率含量也高;收获时由于技术不当而使花生破粒,易污染黄曲霉,而且有利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3、 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温度和湿度
饲料中水分含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对霉菌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以上,饲料水分在14%以上(花生的水分9%以上),这样的条件最适宜黄曲霉繁殖和生长,温度在24~34℃之间,黄曲霉产毒量最高。试验证明,饲料含水量在13、2%~14%,温度在20~25℃时,可以在半年至一年内不生长霉菌。由此看出,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中的水分至关重要,是防霉关键措施之一。
4、 加强田间管理
粮食成熟时,要及时收割,充分晾晒,使其干燥达到安全水分后(≤14%)进行储藏,温度控制在15℃以下。贮藏时要把破粒和瘪粮食与好粮食分开,被霉菌污染的应剔除。贮藏过程中要经常检测,发现霉变及时处理。玉米是晚秋作物,收获后日晒条件较差,所以含水量较高,玉米籽粒体积大,亲水性又强,贮藏时更应注意。
5、 添加防腐剂
防止饲料霉变除严格控制水分、温度和湿度外,还可以添加防霉剂,防止饲料霉变,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季节贮藏饲料时多应用防霉剂。常用的防霉剂有山梨酸、苯甲酸、丙酸等,丙酸的添加量为每吨饲料1kg。
6、 改进日粮配合方法,预防黄曲霉中毒
配合日粮时,可以有目的地使日粮中某种营养物质增加或减少,如增加日粮中脂肪的含量,可使肉用仔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症剧烈程度减轻,与蛋白质强化的日粮有相似的效果。黄曲霉毒素中毒与日粮中维生素的多少有一定关系,一般日粮中缺乏维生素时,鸡对黄曲霉毒素更加敏感。
7、严格执行GB饲料卫生法规,控制饲料中霉菌限量。
二、霉变饲料去毒处理方法
2、 晾晒法
晾晒法是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去毒方法。将霉变饲料置于阳光下晒晾,经一段时间后,放通风干燥处保存。主要利用太阳光线的不同波长所具有的特性来达到去毒目的。可见光可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使饲料中的水分蒸发出来,破坏霉菌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另外,紫外线可以穿透霉菌细胞壁及霉菌孢子而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体系,从而使霉菌及孢子失去繁殖和产毒能力。该法有较好的去除霉菌孢子及其毒素的效果。缺点是,强烈的太阳光线也会对饲料中营养物质有破坏作用;另外,对霉菌体产生的菌丝体无法除去。因此,经该法处理的饲料并未消除霉变气味,故会影响适口性。
3、 清水浸洗法
清水浸洗法适合于籽实饲料的去毒处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将霉变颗粒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静止、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擦拭颗粒,捞出在通风处晾干。这种处理可有效除去生长在颗粒表面的菌体和部分毒素,但对生长在颗粒内的(如胚部)霉菌及毒素却无法去除。第二种方法是将籽实饲料磨成1、5~4、5mm的颗粒,然后加3~4倍的水,搅拌、静止、浸泡30min左右。这样反复2~3次,有毒成分或菌体代谢物因比重小于水而浮于水面,然后可将其滤去。这种处理可有效去除毒素。
清水浸洗法的特点是简单、去毒效果好,缺点是费力,浪费水,不适合大量霉变饲料的除毒。而且,经处理后的饲料必须短时间内使其降到适合的水分,一旦晾晒不及时或水分没有控制好,容易二次污染。
4、 石灰水浸泡法
适用于玉米等籽实类大颗粒霉变饲料的处理。方法是将石灰粉碎成细度在120目的粉状,然后加入水中配成浓度0、8%~1、2%的石灰水。将霉变饲料磨成2~5mm大小的颗粒,和石灰水按1﹕2比例混合,搅拌1~5min,静止作用2~4h,将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次,晾干即可。此法除毒率较高,AFBI的去毒率在90%以上。缺点是麻烦、用水量大、不适合大量处理。
5、 氨水去毒法
将氨水拌入霉变饲料中,混匀,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在室内放置3~7d,即可达到去毒目的。此方法简单、去毒率高,但氨水的用量较大,同时处理后的氨气挥发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种氨水去毒法为,将拌有氨水的饲料(加少量氨水)在高温下放置。这样氨水在高温下挥发,产生具有粘性的氨气分子,可对毒素产生粘附作用,从而达到去毒效果。这种处理方法的氨水用量较少,且去毒效果较好,特别是对AFBI的去除效果更好。
6、 蒸煮法
蒸煮法属于碱处理法的一种,即将霉变饲料与苏打或石灰共煮。目的是使霉变颗粒破裂,有利于碱性分子进入,以达到深部去毒的效果。此法去毒率最高达98%以上,但比较费工,也不适合大量霉变饲料的去毒。
7、 氧化法
氧化法是利用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等)的氧化特性对霉菌毒素产生破坏作用。已证明过氧化氢是霉菌毒素较好的钝化剂,能破坏所有的黄曲霉毒素。目前有关用法、用量仍存在问题。而且过氧化氢主要用于医疗中的杀菌,用于去毒则有人认为不可取。但仍有研究将过氧化氢用于污染食品的去毒,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 化学浸提法
化学浸提法主要用盐水、碳酸氢钠或氯化钙的水溶液浸提毒素。目前,此法在黄曲霉毒素的去除中效果较好。化学方法对去除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化学方法有可能造成某些可溶性营养物种丢失;同时,某些化学物质存在较大的气味,对处理后的饲料的适口性有影响。而且,化学法一般都要将化学药品配成一定的水溶液,所以对饲料水分含量不好控制。化学浸提的饲料要经过晾晒,达到安全水分指标。
饲料霉变应以预防为主,脱毒处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做法。饲料加工前应对原料按国标要求进行检验、检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