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 病原 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 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甚至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5~9月份是流行高峰;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播,有时爆发流行。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架子猪。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 临诊特征
1.急性败血型。 见于流行初期,个别健壮猪突然死亡,未表现任何症状。有的猪眼睛发亮。多数病猪则表现减食,或有呕吐,体温突然升高达42°C以上,寒战,常躺卧不愿走动,病猪行走时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又卧倒,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背部隆起。大便干。食欲停止,有时呕吐或干呕。病初便秘,有的后期腹泻,有的混有血液。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时退色。若小猪得猪丹毒病时,常有抽搐神经症状。病程2~3天,随即死亡。
2.疹块型。 为亚急性型猪丹毒,出现典型猪丹毒的症状。急性型症状出现后,皮肤表面出现疹块是其特征症状,俗称"打火印"或"鬼打印"。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用手指压后退色。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1周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有的猪出现耳朵和尾巴坏死脱落。
3.慢性型。 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症状是疣状心内膜炎和四肢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跛行。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 病理变化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在胃、十二指肠、回肠,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肾郁血、肿大,有“大红肾(大紫肾)”之称,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呈典型的败血脾。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间瓣有菜花样赘生物,呈疣状心内膜炎的病变。有关节炎,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索性渗出物蓄积。
◆ 预防和治疗
1.疫苗接种。 目前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和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两种。各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隔离消毒。 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治疗,注意环境和粪便的消毒。对于病猪的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杜绝散播。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3.药物治疗。 本病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首次使用剂量要大。及时用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此外,其他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均有效。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