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47|回复: 3

禽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2 10: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禽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家禽养殖由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为农民奔小康找到了一条致富路,促进了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的推广和兽药剂型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养禽生产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如何迅速地控制已发疾病是困扰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类禽病引起的死淘率高达10-20%,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为了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保障规模养禽业的顺利发展,现将当前禽病的流行特点浅析如下:
1.流行特点: 1.1、禽病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家禽与水禽交叉感染的趋势。 临床上老病继续流行,新病不断涌现。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鸭瘟、小鹅瘟、球虫病等疾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先后爆发,如: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肾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肉鸡腹水综合症、肿头综合症、减蛋综合症、肠毒综合症、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番鸭花肝病、水禽出血性败血综合症等。在这些新出现的疫病中,目前要特别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制措施,阻止其继续传播蔓延,此外,不少疫病感染的禽种类增多,如新城疫,过去只发生于鸡和火鸡,但近年来鸽、鹌鹑、鹧鸪、鸭等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发生。又如传染法氏囊炎,过去只是鸡发病,近年来雏鹅也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等。 1.2、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疫苗、菌苗对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贡献是巨大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疫苗在生产应用后产生的副反应也不可忽视,特别是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如新城疫I系、传染性法氏囊B87马立克火鸡疱疹苗等)使用后家禽排毒或带毒,使得病毒在新环境中发生变异,病毒的毒力增强或减弱。加上禽群在免疫接种时基础抗体水平和体况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疫苗保存不当、接种剂量不准确、装疫苗的容器不经处理乱扔等)造成禽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一致,导致某些禽病在流行方式、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疾病以新的临床症侯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如何科学使用疫苗,既能有效保护禽群免受传染源的攻击而不发生大群死亡,又能尽量减小养殖环境污染,是养殖场必须慎重考虑和高度重视的课题 1.3、部分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 随着规模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球虫病和住白细胞虫病、组织滴虫病、真菌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养禽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禽场的常规菌和常发病的根源。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未能有效控制,造成部分鸡的免疫功能缺陷及抵抗力下降,诱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群抗病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1.4、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越来越强 养禽场特别是小型养禽场,由于技术实力不强,饲养管理粗放,一旦发病,盲目使用和迷信新特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和不按疗程投药,使得一些常见的病原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致使诸多药物临床疗效不理想或无效。一些条件性传染病已变为非条件性传染病,这种情况,近年来日趋普遍,危害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长期以来,此菌一直被看作是寄居在肠道内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此菌传染途径,传统观念认为是消化道,实际上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近年来“大肠杆菌病脑炎型”病例在临床上相继出现并呈明显的增多趋向。 1.5、混合感染更加严重和临床症侯多样化、复杂化 在实际生产中,单一病原感染在禽病临床上已经很少见,代之而起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易感群体产生致病作用,因此原发感染、并发感染、继发感染等混合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如禽白痢与球虫病、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与新城疫和支原体混合感染,新城疫与球虫和大肠杆菌败血型混合感染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求诊断工作必须分清主次,现场剖解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便及时控制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1.6、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危害日趋严重,其中最多的是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及药物中毒等。在规模化养禽条件下,有时由于饲料原料、加工或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维生素氧化、分解,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能完全吸收利用,饲料原料、饮水受霉菌毒素、农药、化工废弃物等污染易引起中毒性疾病,饲料中大量添加喹乙醇、四环素类等药物易引起累积中毒,这些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在临床上呈增多趋势,给养禽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应引起兽医工作者重视这一类疾病的诊治。 2.主要原因: 2.1、病毒变异,疫苗制造毒株选择有限,不能有效保护野毒攻击。新型病毒病的发生,是由于新的病毒出现或者某些病毒发生变异,如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鸭病毒性肝炎、新城疫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效果不佳或无效,原来对该病毒有抵抗力现在发生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鸭新城疫、鹅法氏囊病。 2.2、细菌耐药性产生。这种情况,临床上相当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养禽户用药时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不按疗程投药,不增医嘱,凭用药经验或盲目跟随某某。其二、不少饲料厂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其三、为了少花钱,不讲科学、迷信预防用药减半而实际上使用的无效药量,根本起不到预防效果,长期使用反而使病原体生存在较高浓度药物成分的环境里并繁衍成新的病原体,既使禽的免疫力降低,又使病原菌对该药物产生抵抗力即抗药性,故临床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去用之有高效的药物,现在使用疗效差或无效,这是造成而今疫病的防治困难的重要原因。 2.3、综合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执行不力。不少养禽户有一种片面思想,认为只要对禽群进行免疫接种,就万事大吉,忽视对禽场环境、禽舍及饲养工具等的消毒,不注重防疫、相互窜舍,人为传染严重。其实注重防疫,加强消毒工作,在某种场合下,比接种疫苗更加重要,众所周知,经过多年饲养的禽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加上饲养管理差,环境恶劣,如果遇强应激,就会严重扰乱家禽的生理机能,大大降低家禽抵抗力,此时病原微生物攻击禽群,禽场就会爆发大规模的疾病。 2.4、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 (1)家禽由鸟类进化而来,具有鸟类的生物学特征。由于适应飞翔的生理需要,鸟类需要尽量减轻体重,尽量贮藏空气,以满促飞翔时具有促够多的氧气以维持旺盛的代谢需要。气囊是家禽特有器官,气囊上没有血管。家禽没有膈肌,只有胸气囊把胸腔和腹腔隔开,气囊与支气管相通,故细菌一旦通过呼吸道感染,就很容易造成全身感染,而且不容易治疗,与家畜相比,需用更高浓度的药物,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显效,因此,家禽发生呼吸道疾病必须要有促够的药物渗透性、浓度以及促够的疗程才能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呼吸道疾病药费较高、疗效较慢的原因。 (2)家禽的淋巴系统不如哺乳动物完善,家禽除水禽外没有完善的淋巴结,只有散在的淋巴小结,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较差,病原体侵入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并在体内扩散。 (3)家禽的生殖孔与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容易被污染引起输卵管炎和卵巢炎,因此家禽生殖道疾病容易反复,不易治愈。受精卵在形成禽蛋的过程中,容易因输卵管炎症而感染母体中病原,使下一代在胚胎未形成以前就感染了母体病变,使下一代天生带菌,如白痢、支原体。 3、防治对策: 3.1、强调“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配套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提高禽群的抗病力,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使养禽业继续稳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不少养禽人员,特别是农村养殖专业户,由于专业水平不高,对此认识、重视和执行都很不够。相反,他们对于发病后治疗却很重视。发现禽死亡就非常紧张,到处寻找特效药物治疗。虽然药物治疗应该重视,但对疫病的防控毕竟有主次。能够把疫病拒在禽场之外,使其无机会感染禽群,乃是控制疫病的上策;能搞好环境卫生和环境消毒,科学免疫接种和定期药物预防,增强禽群免疫力,使家禽不发病,此为中策;疫病发生后再去治疗,此为亡羊补牢,乃是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及时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费的精力、财力都比预防花费的多得多。 3.2、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家禽防疫体系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家禽防疫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故家禽防疫的重点是使整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抗病力,提高禽群整体的生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适时淘汰一些残弱禽,保持禽群整体健康,消除隐患是值得的和必需的。其次当疫病发生时应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不要担心进行紧急接种为强应激,有加重病禽的病情危险,易造成危重病禽死亡而不进行紧急接种,须知禽群患病时不可能每只禽都同时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尽管紧急接种,有时可能会加速一些危重病禽的死亡,但能避免绝大多数家禽不发病,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养禽场的损失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通过生产实践检验和行之有效的。紧急接种应先免疫未发病禽群,再免疫发病禽群。 3.3、高度重视消毒工作。 消毒是控制家禽疫病的重要措施。在生产中,不少养禽户对此认识很不够,从而使兽医防疫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此建议:(1)养禽场(户)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禽场(舍)门口的应设消毒池,进出禽舍的车辆、人员要严格消毒,工作人员要坚持更换防疫衣、防疫鞋。剖检死禽应远离禽舍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死禽及剖检后的禽尸体应深埋或烧毁,剖检场地及剖检人员及工具要严格消毒,以免造成污染。 (2)搞好环境和带禽消毒。养禽场主干道、脏道应定期消毒,以减少环境污染。坚持带禽消毒是一项经过生产应用后取得很好效果,值得推广的消毒方法。此法消毒,既能直接杀灭禽舍内环境,包括养禽设备、器具以及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禽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同时还能净化空气,防暑降温,既利于疾病防治,又利于禽的生长发育。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禽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禽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家禽养殖由散养发展到规模饲养,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为农民奔小康找到了一条致富路,促进了兽医卫生防疫工作的推广和兽药剂型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养禽生产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如何迅速地控制已发疾病是困扰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类禽病引起的死淘率高达10-20%,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为了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保障规模养禽业的顺利发展,现将当前禽病的流行特点浅析如下: 1.流行特点: 1.1、禽病种类越来越多,呈现家禽与水禽交叉感染的趋势。 临床上老病继续流行,新病不断涌现。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鸭瘟、小鹅瘟、球虫病等疾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先后爆发,如: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肾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肉鸡腹水综合症、肿头综合症、减蛋综合症、肠毒综合症、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番鸭花肝病、水禽出血性败血综合症等。在这些新出现的疫病中,目前要特别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制措施,阻止其继续传播蔓延,此外,不少疫病感染的禽种类增多,如新城疫,过去只发生于鸡和火鸡,但近年来鸽、鹌鹑、鹧鸪、鸭等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发生。又如传染法氏囊炎,过去只是鸡发病,近年来雏鹅也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等。 1.2、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疫苗、菌苗对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贡献是巨大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疫苗在生产应用后产生的副反应也不可忽视,特别是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如新城疫I系、传染性法氏囊B87、马立克火鸡疱疹苗等)使用后家禽排毒或带毒,使得病毒在新环境中发生变异,病毒的毒力增强或减弱。加上禽群在免疫接种时基础抗体水平和体况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疫苗保存不当、接种剂量不准确、装疫苗的容器不经处理乱扔等)造成禽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一致,导致某些禽病在流行方式、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疾病以新的临床症侯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如何科学使用疫苗,既能有效保护禽群免受传染源的攻击而不发生大群死亡,又能尽量减小养殖环境污染,是养殖场必须慎重考虑和高度重视的课题 1.3、部分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 随着规模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球虫病和住白细胞虫病、组织滴虫病、真菌病等。其中不少病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养禽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禽场的常规菌和常发病的根源。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未能有效控制,造成部分鸡的免疫功能缺陷及抵抗力下降,诱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群抗病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1.4、病原微生物耐药性越来越强 养禽场特别是小型养禽场,由于技术实力不强,饲养管理粗放,一旦发病,盲目使用和迷信新特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和不按疗程投药,使得一些常见的病原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致使诸多药物临床疗效不理想或无效。一些条件性传染病已变为非条件性传染病,这种情况,近年来日趋普遍,危害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长期以来,此菌一直被看作是寄居在肠道内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此菌传染途径,传统观念认为是消化道,实际上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近年来“大肠杆菌病脑炎型”病例在临床上相继出现并呈明显的增多趋向。 1.5、混合感染更加严重和临床症侯多样化、复杂化 在实际生产中,单一病原感染在禽病临床上已经很少见,代之而起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易感群体产生致病作用,因此原发感染、并发感染、继发感染等混合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如禽白痢与球虫病、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与新城疫和支原体混合感染,新城疫与球虫和大肠杆菌败血型混合感染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求诊断工作必须分清主次,现场剖解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便及时控制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1.6、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危害日趋严重,其中最多的是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及药物中毒等。在规模化养禽条件下,有时由于饲料原料、加工或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维生素氧化、分解,常易引起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能完全吸收利用,饲料原料、饮水受霉菌毒素、农药、化工废弃物等污染易引起中毒性疾病,饲料中大量添加喹乙醇、四环素类等药物易引起累积中毒,这些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在临床上呈增多趋势,给养禽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应引起兽医工作者重视这一类疾病的诊治。 2.主要原因: 2.1、病毒变异,疫苗制造毒株选择有限,不能有效保护野毒攻击。新型病毒病的发生,是由于新的病毒出现或者某些病毒发生变异,如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鸭病毒性肝炎、新城疫等就出现了不少变异毒株。这样,原来有效的疫苗,现在变得效果不佳或无效,原来对该病毒有抵抗力现在发生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鸭新城疫、鹅法氏囊病。 2.2、细菌耐药性产生。这种情况,临床上相当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养禽户用药时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不按疗程投药,不增医嘱,凭用药经验或盲目跟随某某。其二、不少饲料厂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其三、为了少花钱,不讲科学、迷信预防用药减半而实际上使用的无效药量,根本起不到预防效果,长期使用反而使病原体生存在较高浓度药物成分的环境里并繁衍成新的病原体,既使禽的免疫力降低,又使病原菌对该药物产生抵抗力即抗药性,故临床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去用之有高效的药物,现在使用疗效差或无效,这是造成而今疫病的防治困难的重要原因。 2.3、综合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执行不力。不少养禽户有一种片面思想,认为只要对禽群进行免疫接种,就万事大吉,忽视对禽场环境、禽舍及饲养工具等的消毒,不注重防疫、相互窜舍,人为传染严重。其实注重防疫,加强消毒工作,在某种场合下,比接种疫苗更加重要,众所周知,经过多年饲养的禽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加上饲养管理差,环境恶劣,如果遇强应激,就会严重扰乱家禽的生理机能,大大降低家禽抵抗力,此时病原微生物攻击禽群,禽场就会爆发大规模的疾病。 2.4、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 (1)家禽由鸟类进化而来,具有鸟类的生物学特征。由于适应飞翔的生理需要,鸟类需要尽量减轻体重,尽量贮藏空气,以满促飞翔时具有促够多的氧气以维持旺盛的代谢需要。气囊是家禽特有器官,气囊上没有血管。家禽没有膈肌,只有胸气囊把胸腔和腹腔隔开,气囊与支气管相通,故细菌一旦通过呼吸道感染,就很容易造成全身感染,而且不容易治疗,与家畜相比,需用更高浓度的药物,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显效,因此,家禽发生呼吸道疾病必须要有促够的药物渗透性、浓度以及促够的疗程才能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呼吸道疾病药费较高、疗效较慢的原因。 (2)家禽的淋巴系统不如哺乳动物完善,家禽除水禽外没有完善的淋巴结,只有散在的淋巴小结,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较差,病原体侵入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并在体内扩散。 (3)家禽的生殖孔与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容易被污染引起输卵管炎和卵巢炎,因此家禽生殖道疾病容易反复,不易治愈。受精卵在形成禽蛋的过程中,容易因输卵管炎症而感染母体中病原,使下一代在胚胎未形成以前就感染了母体病变,使下一代天生带菌,如白痢、支原体。 3、防治对策: 3.1、强调“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配套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提高禽群的抗病力,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使养禽业继续稳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不少养禽人员,特别是农村养殖专业户,由于专业水平不高,对此认识、重视和执行都很不够。相反,他们对于发病后治疗却很重视。发现禽死亡就非常紧张,到处寻找特效药物治疗。虽然药物治疗应该重视,但对疫病的防控毕竟有主次。能够把疫病拒在禽场之外,使其无机会感染禽群,乃是控制疫病的上策;能搞好环境卫生和环境消毒,科学免疫接种和定期药物预防,增强禽群免疫力,使家禽不发病,此为中策;疫病发生后再去治疗,此为亡羊补牢,乃是下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及时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费的精力、财力都比预防花费的多得多。 3.2、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家禽防疫体系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家禽防疫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故家禽防疫的重点是使整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抗病力,提高禽群整体的生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适时淘汰一些残弱禽,保持禽群整体健康,消除隐患是值得的和必需的。其次当疫病发生时应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不要担心进行紧急接种为强应激,有加重病禽的病情危险,易造成危重病禽死亡而不进行紧急接种,须知禽群患病时不可能每只禽都同时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尽管紧急接种,有时可能会加速一些危重病禽的死亡,但能避免绝大多数家禽不发病,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养禽场的损失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通过生产实践检验和行之有效的。紧急接种应先免疫未发病禽群,再免疫发病禽群。 3.3、高度重视消毒工作。 消毒是控制家禽疫病的重要措施。在生产中,不少养禽户对此认识很不够,从而使兽医防疫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此建议:(1)养禽场(户)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禽场(舍)门口的应设消毒池,进出禽舍的车辆、人员要严格消毒,工作人员要坚持更换防疫衣、防疫鞋。剖检死禽应远离禽舍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死禽及剖检后的禽尸体应深埋或烧毁,剖检场地及剖检人员及工具要严格消毒,以免造成污染。 (2)搞好环境和带禽消毒。养禽场主干道、脏道应定期消毒,以减少环境污染。坚持带禽消毒是一项经过生产应用后取得很好效果,值得推广的消毒方法。此法消毒,既能直接杀灭禽舍内环境,包括养禽设备、器具以及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禽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同时还能净化空气,防暑降温,既利于疾病防治,又利于禽的生长发育。
发表于 2008-5-29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是越来越多了,防不胜防
发表于 2008-6-16 16: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合理的指导养殖户做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从而净化我们的养殖环境,是我们兽医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20 06:1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