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南吕中学“学生养猪”一事,当地群众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褒贬不一。
初中学生课前课后养猪种菜
养猪,种地,这是屯昌县南吕中学学生地方课必修内容之一。该校的“养猪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1月10日上午11时40分许,南吕中学刚放学。在学校大门口,闻听记者是来采访养猪一事,学生们一下子将记者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在一名学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南吕中学校园后面的“养猪场”。面积约一亩的菜地,四围用篱笆围起来。菜地旁边,有一排两三米高的水泥矮房,分隔成18间猪圈。每间猪圈里,都放养着三四十斤重的猪仔。
南吕中学初三(1)班两名女学生,正抬着装有猪食的红色塑料桶,向自己班级的猪圈走来。两人现场简单分工,一人负责“打”猪食,另一人负责向猪槽里倾倒。10多分钟后,看着4头猪全部吃饱,两女学生才离开猪圈,去学生食堂打饭。“时间确实紧了一点,下课后喂完猪,我们才能去吃饭,这时候,食堂里的饭菜都凉了,不好吃不说,有时肚子也不好受。”一女生说了自己的喂猪感受。
南吕中学初三学生阿明(化名)告诉记者,平时除了喂猪还得花时间种菜,这对于在校学习时间并不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学校出招养猪“养活”沼气池
南吕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甘书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7年南吕中学被确定为全县乡镇中学中的生态循环学校试点单位,随后由屯昌县政府、扶贫办、农业局等单位共同出资,在南吕中学后校园建成了一个约70立方米的沼气池,用于解决学生食堂、教职工宿舍等的用气问题,就生态循环进行一番有益的尝试。
该校总务主任林书栋接着介绍,有关沼气池的用料问题,最初学校这样解决:县农业局拉来了三车原料;学校组织学生上田间地头捡拾牛粪,但这些都不够,学校后来又花费1000多元钱,从镇上的一家木薯厂里拉来了木薯渣。由于木薯渣堵塞了沼气池管道,加上原料成本不菲,学校考虑用其他原料代替。
林书栋说,在此期间,考虑到第一个沼气池所提供燃气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食堂以及教职工宿舍的正常需求,扶贫单位开始考虑扩建沼气池。2007年8—9月份,扶贫款项拨付下来后,学校找施工队增建了80立方米共3个沼气池。南吕中学沼气池总量达到150立方米,原料需求量也更大。出于节省原料成本的考虑,扶贫单位和学校商议购进猪苗,由老师带领学生喂养,来解决原料问题,此举通过了县政府的批准。
夜间看护老师带学生睡猪圈旁
林书栋说,南吕中学后用争取到的政府扶贫款,在学校后园建成了18间猪圈。2007年11月份,猪仔从屯昌县一家猪苗厂拉回,总共36头肉猪,每头平均30—40斤重,价格为350元。有关猪苗款的支出来源,林书栋开始称是教师工资抵押贷款,后又称是政府扶贫款。
据称,当时学校打算同时购进36头母猪苗,后考虑到学生放假,幼猪喂养较难,就放弃了此计划。猪苗买回之后,学校即成立了以学校领导、年级班主任、普通任课教师共10人的南吕中学养猪互保小组,小组教师们用自己的工资卡做抵押,通过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防疫、饲料款等费用,均从抵押贷款中予以支出。猪苗分配给初二和初三共10个班级喂养。
林书栋介绍,喂猪是在班主任和养猪技术员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的,具体到喂养、打扫猪圈、防疫、看护等工作,主要由各年级自愿报名养猪的学生们负责。每天喂3次,早晨6时30分早读开始之前,中午下课以后,下午6时30分学生吃饭前。有关晚上的看护工作,则由值班老师带领学生们睡在猪圈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