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34|回复: 1

浅析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及卫生质量评价指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1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析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及卫生质量评价指标

(罗牛山集团牲猪总部)海南青牧原实业有限公司 黎修全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江东新市区工业园571126。FAX:0898-65725399]

[作者简介:男,1974-,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农学学士,在职研究生,从事饲料行业品质管理工作十多年]

[摘要]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卫生安全,不仅关系到饲料安全,而且关系到动物养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乃至人类的健康。本文介绍了海南省当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特性,从感官评价、化学污染物危害、微生物污染危害和理化性质四个方面来分析卫生质量评价指标,较为详细的阐述各项主要评价指标的意义及其限量标准。

[关键词] 饲料安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卫生质量评价指标

前言

近几年来,由饲料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欧洲接连发生了“二噁英”、疯牛病”、 “除草醚”、“ 孕酮”等严重的饲料污染事件,而国内“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在饲料中的添加使用,也造成了多起致人中毒事件的发生,饲料中添加有机砷和高剂量使用铜、锌,除造成直接的环境污染外,还间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饲料安全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因而饲料安全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共识和关注的热点。

所谓饲料安全,通常是指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不含有对饲养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养殖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饲料产品以及利用饲料产品生产的养殖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饲料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启动了以饲料标准体系建设、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为主要内容的“饲料安全工程”,加强了对饲料安全的监管力度。

饲料原料是影响饲料安全的根源,动物源性饲料原料由于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生物学价值高的特点,而易于腐败及氧化酸败,其饲养、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生产过程常易污染各种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物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目前农业部公布的8类45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见表1)。我国动物源性饲料的原料多为食品加工的副产品或下脚料,品位较低,来源复杂,新鲜度差异大,加工方法简单,为了加强动物源性饲料的管理,农业部于2004年颁布了《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安全卫生,不仅关系到饲料安全,而且关系到动物养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表1农业部公布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目录

1
肉粉(畜和禽)、肉骨粉(畜和禽)

2
鱼粉、鱼油、鱼膏、虾粉、鱿鱼肝粉、鱿鱼粉、乌贼膏、乌贼粉、鱼精粉、干贝精粉

3
血粉、血浆粉、血球粉、血细胞粉、血清粉、发酵血粉

4
动物下脚料粉、羽毛粉、水解羽毛粉、水解毛发蛋白粉、皮革蛋白粉、蹄粉、角粉、鸡杂粉、肠粘膜蛋白粉、明胶

5
乳清粉、乳粉、巧克力乳粉、蛋粉

6
蚕蛹、蛆、卤虫卵

7
骨粉、骨灰、骨炭、骨制磷酸氢钙、虾壳粉、蛋壳粉、骨胶

8
动物油渣、动物脂肪、饲料级混合油




一、海南省当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的因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个方面。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是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自生代谢物,如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鱼虾及贝类)、抗生素(生鸡蛋青)、肌胃糜烂素(劣质鱼粉)、海产毒素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是原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中受到有害物质侵害所积累的有毒代谢产物。据有关专家分析,海南省现阶段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原料来源混杂。原料来源有屠宰场和加工厂的下脚料,有来自饭店、农村零星收购的动物废弃组织,或国外走私进口的,成分和来源复杂,无法保证原料未被病原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污染,新鲜度无法保证,甚至发生腐败;重大动物疫病频繁发生,危害严重,据初步统计,在我国曾发生的传染病有200多种,寄生虫病有900多种。增加了动物饲用同源性饲料感染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发生的风险。

2.      环境污染物、动物体药物及微量元素残留问题比较严重。受动物产地的地质化学条件或人类活动造成的“三废”污染以及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的影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如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胺及N-亚硝酰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二噁英、多氯联苯等化合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动物和人类发生致畸、致癌、致突变。

3.      生产、经营和使用秩序比较混乱。尽管各地开展了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合格证的考核验收工作,但是仍有相当数量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小型加工企业,环境条件脏、乱、差,生产工艺和设备十分简陋;无产品检验条件和检验人员;无产品合格证,不符合生产条件,产品质量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经营单位低价位竞争,经销无卫生合格证、无标签、无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单位缺乏安全意识,盲目采购使用。

4.      掺假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鱼粉、豆粕等原料大幅度涨价,受利益驱动,一些生产企业在动物源性饲料中掺入植物性或动物源原料,如利用羽毛粉、血粉、皮革蛋白粉、尿素、蛋白精、聚合蛋白、砂土等,以次充好生产假鱼粉、肉粉,近期出现用肉骨粉掺入鱼粉的现象。据国家监督近几年市场抽检,动物性饲料产品合格率不足40%。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饲料的整体质量,也给饲料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5.      产品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进口鱼粉普遍没有中文标签;经营环节的动物性饲料多数无标签,不知产品的来源,无法追溯到生产厂家。企业产品标签多数不规范,产品名称随意定,不能反映饲料的真实属性,标签中表明的原料组成不明确,产品成分保证值与所执行的标准和产品质量不一致,给管理和安全使用带来困难。

6.      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农业部公布的8类45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现有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较少,迫切需要制定或修订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规定产品的原料组成、加工工艺和方法、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以及检测和验收要求等。除鱼粉、水解羽毛粉、饲料级混合油、鱼油外,许多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的产品标准虽还在施行,但已不符合《管理办法》安全卫生的要求,如血粉;有的产品还没有标准,如血浆蛋白粉、肠黏膜蛋白粉。《饲料卫生标准》仅有鱼粉、肉骨粉、骨粉的卫生指标,企业产品标准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无据可依。

二、同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比,饲料安全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      隐蔽性。对于饲料物质的毒副作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其危害性程度并不能被充分地认识到,或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科学的证明;而且一般情况下,饲料产品的危害性并不完全能通过观察饲养动物被人们及时发现。因此,影响饲料安全的各种因素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并通过动物源性食品转移到人体内和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      长期性。一者,饲料产品中的不安全因素是长期存在的,虽然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和提高安全意识,会减小危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二者,在饲料饲喂过程中蓄积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污染环境或在人体内蓄积,所造成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3.      复杂性。饲料产品中不安全因素众多,而且复杂多变。有些是人为因素,有些是非人为因素;有些是偶然因素,有些则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在已有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

因此从感官评价、化学污染物危害、微生物污染危害和理化性质四个方面来了解和有效地监控常用的动物源性饲料的卫生质量鉴定指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卫生质量的评价

1、感官评价

饲料质量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唇、舌头和手,或借助其它工具(比如镜检),对饲料的色泽、气味和外观形态等质量状况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客观评价。感观变化是反映饲料变质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饲料是否变质,比如氧化酸败后,往往会在颜色、气味、组织状况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酸败油脂往往颜色变褐或变绿,出现浑浊或絮状物,并且常常带有辛辣、脂化和腐败等不良气味,用手触摸时有湿和粘滑等感觉。“用显微镜检验质量是快速、准确、分辩率高的方法,它可以检查出用化学方法不易检出的项目,是检查掺伪定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杨海鹏1993),应用感官手段来鉴别饲料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感官鉴别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除了与人体感觉器官的健全程度和灵敏程度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人体的感觉器官正常,又熟悉有关饲料变质的基本常识时,才能比较准确地鉴别出饲料变质的程度。

我国现行的产品标准中都必须对感官要求作出规定,也颁布《饲料显微镜检查方法》(GB/T14698-1993)、《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SB/T10274-1996)、《感官分析方法总论》(GB10220—1988)、《感官分析术语》(GB10221—1998)。

2、化学污染物危害的评价指标及其限量标准

2.1重金属污染

污染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铅、砷、镉、铬和汞等。骨粉和肉骨粉中常常可能含有多量的铅、砷、镉等元素;羽毛粉和皮革蛋白粉可能含有多量的铅和砷,除此皮革蛋白粉中还常含有高量的铬;鱼粉等水生生物中除了可能含有多量的铅、砷、镉、铬之外,还可能含有多量的汞。

2.2氟   

骨粉、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因产地及原料的不同,可不同程度地含有多量的氟。在自然富氟地区和工业氟污染区饲养的动物,骨骼中可聚积大量的氟,用此类动物性原料制成的产品必然含氟量高,长期、大量使用此种产品可引起畜禽慢性氟中毒。

2.3亚硝酸盐  

据国外报道,在鱼粉生产过程中曾使用亚硝酸钠作防腐剂,如果用量过大,可导致饲养动物亚硝酸中毒,可能经转化为致癌物二甲基亚硝胺。

冀贞阳(2005)、何进(2006)等有关专家报道,有毒元素超标时的毒性表现:

A)      铬  1)在动物体内与核酸、核蛋白结合,影响组织中的磷含量;2)降低淀粉酶的活性,阻止半肤氨酸酶氧化;3)使红细胞携带氧的功能发生障碍有致肺癌作用,特别是溶于酸不溶于水的铬化合物更危险。

B)      镉  1)降低肉仔鸡增重及降低饲料转化率;2)引起猪贫血,引起羊贫血、肾功能紊乱;3)引起雄性动物精子失去活性;4)引起动物呈现缺硒、缺锌症状及病变;5)对动物细胞、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降低动物免疫力。

C)      砷  1)与丙酮酸氧化酶的硫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细胞死亡;2)危害神经细胞,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及中枢神经衰弱,麻痹毛细血管,造成组织营养障碍;3)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砷为致癌因子;4)急性砷中毒,可使动物在短时间内死亡;5)慢性砷中毒,表现被毛变脆易脱落、肌肉萎缩、四肢疼痛。

D)      铅  1)早期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轻度紊乱,晚期发生严重紊乱,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于扰血红蛋白合成;3)引起肠管阵发性痉挛或麻痹;4)引起间质性肾炎、肾萎缩降低动物免疫力;5)可通过乳汁进人哺乳期仔畜体内,产生危害作用;可通过胎盘进人胎体内,危害胎儿。

E)      氟  1)引起家禽产蛋量下降,引起种禽蛋受精率、孵化率均下降;2)引起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抑制氧化酶、脱氢酶的活性,影响新陈代谢,导致动物消瘦和贫血;3)引起骨营养不良、氟骨症、关节僵直,引起牙齿着色、釉质损害;5)引起心血管疾病,引起胃癌、肺癌,引起死亡。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亚硝酸盐允许量》(GB 13078.1-2006)等对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砷、铅、汞、镉和铬等重金属元素及氟、亚硝酸盐,规定了限量标准如下:表2





卫生指标项目          产品名称          允许量(mg/kg)     依据标准

砷(以总砷计)        鱼粉、肉粉、肉骨粉        ≤10          GB 13078-2001

                      饲料用水解羽毛粉          ≤2    《饲料用水解羽毛粉》NY /T915-2004

饲料级混合油              ≤7        《饲料级混合油》NY /T913-2004

铅(以Pb计)         粉、肉粉、肉骨粉          ≤10          GB 13078-2001

汞(以Hg计)         鱼粉                      ≤0.5         GB 13078-2001

镉(以Cd计)         鱼粉                      ≤2           GB 13078-2001

铬(以Cr计)         皮革蛋白粉                ≤200         GB 13078-2001

                      肉骨粉                    ≤5    《饲用骨粉及肉骨粉》GB /T20193-2006

                    鱼粉 (以6价Cr计)      ≤8             《鱼粉》GB /T19164-2003

氟(以 F 计)         鱼粉                      ≤500         GB 13078-2001

                      肉粉、肉骨粉              ≤1800        GB 13078-2001

亚硝酸盐 (以NaNO2计) 鱼粉、肉粉、肉骨粉        ≤30          GB 13078.1-2006





2.4其他化学物质的污染

    二噁英是全球性污染物质,该类物质化学稳定性强,难于代谢降解。它对人类和动物有多方面的毒性危害,并且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二噁英具有亲脂性,因此,动物性饲用油脂易受其污染。国外对此极为重视,目前我国正研究并考虑制定食品与饲料中二噁英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技术。

    苯并α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致癌物,由各种燃料(煤、石油、木柴等)不完全燃烧过程的产物,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它在动物的脂肪组织及乳腺中排出较慢并可蓄积,因此,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易受其污染。苯并(a)芘对动物有致癌作用,可经胎盘引起胚胎死亡,或使子代发生肿瘤。我国《饲料级混合油》(NY/T 913-2004)规定,苯并(a)芘限量标准≤10üg/kg。

    农药、兽药和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滥用,可引起农药和兽药在动物体内残留,从而导致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量高,并通过它们进而危害养殖动物和人体健康。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规定鱼粉,六六六的允许量≤0.05 mg/kg;滴滴涕的允许量≤0.052mg/kg。

3、微生物污染物危害的评价指标及其限量标准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并随后污染畜禽产品,再通过食物链引发人类疾病。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如果来自疫区带菌、病死畜禽或未经严格消毒加工的副产品原料,常会造成动物疫病扩散和通过食物链导致人类患病。某些致病性和相对致病性细菌也可引起畜禽细菌性饲料中毒。微生物污染饲料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微生物污染危害的评价指标通常主要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和霉菌。

3.1细菌总数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细菌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细菌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表示,即“CFU/g”。细菌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饲料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饲料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

适当的卫生学评价。细菌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饲料卫生质量的优劣。

3.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通常指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一般认为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通常以每100g(mL)检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MPN)表示,即MPN/100g(mL)。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动物粪便、动物和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在饲料的检出数量的高低,表明了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可以推测该饲料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和志贺菌等)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饲料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

3.3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指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和致病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菌等)。饲料安全卫生标准中一般对致病菌都做出“不得检出”的规定,以确保饲料的安全卫生。按照国际中通行的表述方法是“在Xg样品中不得检出”。

3.4霉菌

霉菌是某些丝状真菌的俗称,一般泛指毛霉、根霉、曲霉、青霉、镰刀菌等。霉菌总数是指饲料检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 或1mL检样中所含霉菌菌落的总数,并不考虑霉菌的种类。指标的单位以“CFU/g或CFU/mL” 表示。并不是所有霉菌都产生毒素,霉菌总数的多少并不等同饲料中形成霉菌毒素及引发中毒,但即使不产毒素的真菌生长也会造成饲料营养价值的降低,它可以反映饲料产品生霉菌污染的程度,也可以反映饲料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般卫生状况。

以上4项评价指标的限量标准,我国在饲料产品卫生标准中加以规定表3:

卫生指标项目     产品名称          限量指标           依据标准





菌落总数        鱼粉                   <2×106个/g             GB 13078-2001

大肠菌群        饲料用水解羽毛粉       <1×104MPN/100 g       NY /T915-2004         

沙门氏菌        饲料用水解羽毛粉、     不得检出               NY /T915-2004

鱼粉                   不得检出               GB /T19164-2003

饲料用骨粉及肉骨粉     不得检出               GB /T20193-2006

霉菌           鱼粉、肉骨粉           <20×106个/g            GB 13078-2001





4、理化性质的评价指标及其限量标准

4.1水分   

水分可能是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破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Chirife J和Buera MD ,1996)。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水分含量过高时容易遭受微生物作用,使蛋白质腐败变质;使产品中脂肪的酯键水解,加速脂肪酸败;同时水分易使加工设备生锈,而锈是脂肪酸败的强力催化剂。通常应控制在不超过10%。见表4

4.2砂分、盐分

饲料产品中砂分含量高,会使产品的有效营养成分含量相应降低,同时说明可能伴随混入的杂质就较多,从而也就增大污染风险降低了品质。因此,砂分含量通常应控制在不超过1.5%~3%。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要注意盐分含量过高而导致畜禽食盐中毒,特别是鱼粉、(餐饮业)混合油。见表4

表4: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水分、砂分和盐分限量标准

产品名称      卫生指标项目               指标(%)             依据标准



鱼粉           水分                   ≤10                               GB /T19164-2003

砂分              特级品≤1.5一级品≤2二\三级品≤3

盐分(以NaCl计)    特级品≤2一级品≤3二\三级品≤4

水解羽毛粉     水分                   ≤10                               NY /T915-2004

砂分              一级品≤2 二级品≤3

骨粉           水分                   ≤5                                GB /T20193-2006

肉骨粉         水分                   ≤10                               GB /T20193-2006

血粉           水分                   ≤10                               LS/T3407-1994

混合油         水分及挥发物           ≤1                                NY /T913-2004

饲用鱼油       水分及挥发物      一级品≤0.2 二级品≤0.3                 SC /T3504-2006





4.3挥发性盐基氮、组胺   

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易被微生物污染,经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和肽链内切酶的作用,先分解为肽,再经断链裂解为氨基酸,在相应酶的作用下,氨基酸经脱氨反应而产生氨,经脱羧反应而生成胺类(如二甲胺、组氨)。

挥发性盐基氮和组胺是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蛋白质腐败变质的评价指标。

4.3.1挥发性盐基氮(volatile  basic nitrogen,VBN)

挥发性盐基氮或称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指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的氛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的总称。此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在碱性条件下能蒸馏出来,用标准酸滴定而计算总氮量。指标的单位通常以“mg/100g” 表示。

挥发性盐基氮(VBN)可作为蛋白质新鲜度的主要鉴定指标。蛋白质新鲜度佳的原料加工成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其VBN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且质量好;反之,VBN含量越高,则表明蛋白质新鲜度差。

4.3.2组胺(histamine)

组胺是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的游离组氨酸在某些微生物含有的组氨酸脱羧酶的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胺类物质。指标的单位通常以“mg/kg” 表示。鱼粉中组胺含量越高,表明其受微生物污染越严重,同时组胺与“肌胃糜烂素”这特殊毒素有密切关系。

以上2项指标中,挥发性盐基氮(VBN)作为鉴定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蛋白质新鲜度的主要的指标;组胺主要适用于鱼粉等水产制品及肉类制品。我国有关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规定的VBN和组胺的限量标准见表5:

产品名称   卫生指标项目               指标                        依据标准

鱼粉      VBN (mg/100g)      特级品≤110一级品≤130二\三级品≤150        GB /T19164-2003

组胺 (mg/kg)      特级≤300一级≤500二级≤1000三级≤1500白鱼粉≤40

肉骨粉    VBN (mg/100g)      一级品≤130二级品≤150三级品≤170          GB /T20193-2006

4.4过氧化值、TBA值和酸价

富含脂肪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受高温、空气中氧气、微生物及脂肪酸酶的作用下,可引起脂肪酸败。这过程较复杂,主要是脂肪的氧化,其次是水解。氧化分解产物最初为羰基过氧化物(ROOH),羰基过氧化物进一步氧化分解,最后分解成为各种低分子的醛、酮、低级脂肪酸及其它氧化物,挥发性的醛酮等类物质使酸败的脂肪变色、变味,完全失去了饲用价值;脂肪的水解可产生游离脂肪酸、甘油等。

过氧化值、酸价、和TBA值是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脂肪酸败的评价指标。

4.4.1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V)

脂肪氧化形成的最初产物为羰基过氧化物,是油脂酸败的初期标志。过氧化物的含量通常以过氧化值来表示,单位为每千克脂肪中氧的毫克当量数。所以,人们也常用过氧化值(PV)这个指标来判断饲料的新陈程度和变质情况,过氧化值高,表明产品陈旧和品质差。

4.4.2酸价(acid value,AV)

    产品中的游离脂肪酸用氢氧化钾(KOH)标准溶液滴定,每克产品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即为饲料的酸价(AV)。产品中含有一定量脂肪类物质,如果发生变质,其所含脂肪便会水解与氧化后产生游离脂肪酸,酸价升高。

4.4.3 TBA值(丙二醛含量)

    脂肪氧化的初期产物“羰基过氧化物”一般不稳定,容易进一步发生其它氧化反应分解生成醛、酮等化合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就是分解产物其中一种。从而推导出油脂酸败的程度。它与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uricacid,TBA)发生呈色反应,在532nm波长有吸收高峰,利用此性质即能测出丙二醛含量—TBA值。是反映脂肪氧化后期变质程度的直接指标,也是反映肉类食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常用于生肉鲜度的测定,在饲料工业中也可以引来使用。我国《猪油卫生标准》(GB 10146-1998)规定:丙二醛含量≤300mg%。

以上3项指标中,过氧化值和酸价是脂肪酸败的初期指标, TBA值是脂肪酸败的后期指标。过氧化值虽然能够反映脂肪氧化酸败的初级程度,但它只说明脂肪氧化的中间产物—羰基过氧化物的积累程度,过氧化物不稳定容易进一步分解,脂肪完全酸败时,过氧化值却不一定高,因此要结合酸价、TBA值综合评价。我国有关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脂肪酸败指标的限量标准见表6:

产品名称     卫生指标项目            指标(%)              依据标准



鱼粉         酸价(mgKOH/g)      特级品≤3一级品≤5二\三级品≤7      GB /T19164-2003

骨粉         酸价(mgKOH/g)            ≤3                            GB /T20193-2006

肉骨粉       酸价(mgKOH/g)        一级≤5二级≤7三级≤9             GB /T20193-2006

混合油       酸价(mgKOH/g)           ≤ 20                           NY /T913-2004

过氧化值(mmol/kg)       ≤15

饲用鱼油     酸价(mgKOH/g)        一级≤1 二级≤ 5                   SC /T3504-2006

过氧化值(mmol/kg)    一级≤6 二级≤8
四、结语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卫生安全,不仅关系到饲料安全,而且关系到动物养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乃至人类的健康。了解和有效地监控常用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卫生质量鉴定指标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农业部公布的8类45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现有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较少,迫切需要制定或修订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规定产品的原料组成、加工工艺和方法、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以及检测和验收要求等。这方面的实验、基础研究及背景资料也相当缺弱,有关生产、科研和管理单位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等.饲料工业标准汇编2002~2006[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等.饲料工业标准汇编2002(上、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肉、禽、蛋及其制品卷(第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 张贤群,覃矜等(译).控制饲料中的有毒物质 [J].猪与禽,2006,26(3):12~18

[5]于炎湖.饲料毒物学附毒物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6]何进,黄逸红.饲料中铅、镐含量超标的危害与对策[J].饲料博览,2006,(5):45~47

[7]冀贞阳.饲料中有毒元素超标对养殖动物的危害[J].畜牧兽医科学,2005,(5):19

[8]李丽蓓,饶正华.浅淡饲料微生物的检测[J].饲料研究,2006,(6):59~60

[9]魏金涛,齐德生.饲料霉变品质变化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饲料工业,2006.27(11):49~51

[10]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饲料用骨粉及肉骨粉(GB/T 20193-2006)[M].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7

[11]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饲料用鱼油(SC /T3504-2006)[M].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6,4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3-13 0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23 04:2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