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45|回复: 1

心灵咖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5 17: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灵咖啡--高兴点,别郁闷

克服过分的天真,克服软弱的浪漫,摒弃自我陶醉的良好感觉,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尘垢,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智慧和快乐吗?烦恼只能用精神力量去化解,而不是用自甘平庸、自甘堕落的心态去积攒,当生出的烦恼日益堆积时,就会产生郁闷的心结。





第一章  
   
  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你怎样看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看待你。别人的态度反射出的正是你自己的所为。



郁闷不是病,闷起来要人命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最常听说的一个词就是“郁闷”,似乎现在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精神迷失,总是在无聊和空虚中打发时间,虽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老在嘴上挂着这么一句话:“郁闷呀,烦恼啊!”

  郁闷不是病,但闷起来真要命。可话说回来,谁又能够没有烦恼呢?说得夸张点,生存就是烦恼。对于绝无烦恼的世界与生存的渴望,恰恰正是深重烦恼的根源。这不是无可奈何的
讽刺, 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克服过分的天真,克服软弱的浪漫,摒弃自我陶醉的良好感觉,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尘垢,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智慧和快乐吗?烦恼只能用精神力量去化解,而不是用自甘平庸、自甘堕落的心态去积攒,当生出的烦恼日益堆积时,就会产生郁闷的心结。这种郁闷会使你的思维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思绪不能归整,如同孑然一身行走于无边无际的沙漠,没有方向地乱撞,最终可能会招致自我毁灭。所以对待烦闷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必将烦恼和郁闷看得过于隆重,其实烦闷也是一种磨练,一种比较,一个偶合,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一种对自己品格、素养、才能、意志的检查和考验,它能使你得到非如此而不能得到的东西。

  直面烦闷,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树立自己的精神志向。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精神;“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是一种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一种精神。如何建立精神支柱,打造自己的精神航母,去重塑精神志向,关键在于自己,因为长期的心灰意懒以及习惯性的烦恼足以致人于贫穷枯萎。将自己定格于奋发向上的状态,将生活安排得充实紧凑,到那时你再也不会感觉郁闷了,生活的充实会使你没有空余时间去烦恼。

  没路的时候,死等,这是不幸;有路的时候,瞎走,这也是不幸。整天嚷嚷着自己郁闷却又丝毫不去改变什么,这是不幸;自己已处于深深的烦闷却还很麻木,这是更大的不幸。让自己成为哪一类人完全取决于你的选择。踮起脚尖就更靠近太阳,绕开烦闷就更接近成功。



郁闷爱作怪



  上面谈了这么多的“郁闷”,也解释了“郁闷”这个词。那么,到底是什么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如此郁闷呢?不说别的,如果光是提到“郁闷”两个字,也许有些人会直接联想到情感上的苦闷和抑郁,欲爱不能,欲罢不忍,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情感,无法走进渴望着的情感深处……

  还有一种是人生的郁闷,说起来有点大,却是最普遍的一种郁闷。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都难免遇上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比如失学、失业、失去健康、失去亲人、失去青春、失去爱情、失去朋友、失去机会……因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中穿行,在种种人生得意与失意的故事里,郁闷便随之悄悄潜入了。]

  其实无论是谁,无论处在哪一个年龄段,总会在一段时间里,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这么拼命努力有什么意义?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会如此地不开心?

  没有答案,只是不停地继续往前走。岁月是一个最神奇的魔法师,它会用时间这块巨石把一切都磨去了棱角。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郁闷是由我们的职业带来的,比如官场上的升降、生意场上的赔赚、竞技场上的输赢等等。职业于人是一种惯性,比如出台、出镜惯了的艺人,如果暂时失去了“秀”的舞台和空间,听不到掌声,没有了追星族的疯狂追逐,媒体也不再对他们感兴趣,肯定会失落、郁闷得一塌糊涂,这时候吃什么都无味,失魂落魄地找不着自己;

  又比如老板,无论赔赚,总是有生意缠身,这一笔赔了,下一笔再赚,心跳的刺激是老板们的职业兴奋剂。可是如果突然间没有生意可做,从一个日理万机、忙得老婆想见一面都难的状态中闲了下来,空了下来,那种无事可做、没着没落的感觉真比杀了他们还难以忍受。职业惯性的终止,经常是他们郁闷的开始。

  郁闷的人,其实并不缺少美食,也不缺少亲情,身体还算健康,可是郁闷却让内心疯狂,寝食难安!于是我突然想到,其实郁闷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血液,它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就像影子,时时刻刻跟在我们的身后。或许,这才是郁闷的本质。

  明白了这一点,便不要再为郁闷而郁闷了。有一首小诗很令我心动,或许可以给我们化解郁闷,在此提供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参考: 掉落深井,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别让郁闷缠身





  “郁闷”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总是如影随形的跟在人们身边,伺机伸出它的魔掌。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大学生有掉落深井,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心理问题。清华大学学生刘某用硫酸泼伤动物园里的黑熊,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惊呼“大学生怎么了?”

  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指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他们学习压力较大,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难以妥善处理好时间支配和自我控制等问题,常常由此带来烦恼,并影响情绪。

  有一位理科生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成绩却只是勉强及格,而他的室友不但轻松获得好成绩,还能在托福考试中取得满分。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他感到非常郁闷。

  “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全社会都有责任。”有13年专职心理治疗经历的方新医生说:“中国这几年变化太快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感到对生活无从把握,从而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

  “学生的压力甚至可能来自父母,”方医生说,“由于计划生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了太大的期望,这种过分的爱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方医生说,“看着年轻人从内向外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医疗人员的真正成功。”







“马加爵事件”的警钟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上演了一幕人间惨剧。马加爵,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残忍地杀害了4名同班同学。同学想不通,亲友也想不通—— 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态,他竟做出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这种心态具有典型意义吗?一些高校专家普遍认为,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对校园内那些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同学要重点关注,及时疏导,以防止发生类似的悲剧。

  对于这个案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斌分析道,犯罪人的心理有一定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所致。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失衡的导火线。追究深层次原因,还可以追溯到这些学生在小时候接受的 应试教育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孤独感可以长期存在,学生们一旦承受不住,这种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马加爵”案件发生以后,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格外关注,湖南大学统计学系专门就大学生心理压力指数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受访者中,约有37%的大学生压力指数偏高,其中5%的学生有过高的趋势。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了两个重要讯息:

  ⊙毕业生成为“高压人群”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共512名,分布在各个年级。调查发现,表示心理压力指数过高的大学生对星期一普遍存在恐惧感,生活对他们来说乐趣很少,经常觉得疲惫不堪或愤愤不平。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高压人群”,其原因或多或少与就业压力有关,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特别是工作岗位不理想或工作还没着落时,他们的压力往往与日俱增,对未来丧失信心;而考研的同学在考试成绩未公布之前,压力同样很大。

  ⊙女生心理健康差于男生

  调查还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没有明显差异。在大学四个年级中,压力指数最低的并不是大一新生,而是大三学生,因为对他们来说,英语四级考试的紧张期已过,学习压力不大,而就业压力尚远,目前这阶段还无须烦恼。至于大一新生则对陌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存在压力。

  心理咨询专家提醒大学生们,一旦心中出现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要憋在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多培养一些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家长和老师也应多关爱学生。

  事实上,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但这些小问题、细节平时都不为他们所重视,他们意识不到容易引发的危机,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天,你郁闷吗

  说了那么多关于“压力”、“郁闷”的成因与危害,现在,让我们来 做个简单的测试,看看你今天的心情指数如何。

  夏天,一个年轻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看书,看样子像是考生,只见他在看一本像是英文的参考书。突然,他合上书本,请猜猜看他合 上书本的理由。


  1. 突然觉得要下雷阵雨的样子,于是匆忙合上书本,准备回家。

  2. 因为想睡觉,于是以书本为枕,在椅子上开始午睡。

  3. 因为觉得时间紧迫,于是看了一下英文之后,打算立刻再读别科。

  测试结果:

  选1:雷阵雨,是会淋湿书本、头发,令人感觉不太舒服的事物。故选此答案的人,是想回避此种情况,是属于自我防卫本能比较强的人。你的不安比别人强一倍,对可能威胁到自我的危机相当敏感。因此,一旦察觉自己身处危机的状况时,通常会力争上游、发挥潜力。 倘若陷入低潮的话,也能化危机为转机,及早摆脱困境。

  选2:午睡,显示乐观的潜在心理。这种人的循环性气质很强,容易受当场的气氛感染。一旦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借着运动、休闲来变换心情,或是改变工作、生活环境,让自己轻松一下。如此一来,便能摆脱困境,重新出发。万一遇到极度低潮的状况,换个新工作或是改变根本的环境,都是不错的主意。

  选3:改念别科,表示可能性或上进心。这种人原本提升自我的欲望就很强。因此,当陷入低潮时,可以去找德高望重的人开导,不然就是阅读名人传记,接受精神上的刺激。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上进心,不会被一点小小的挫折击垮。










幽默小贴士 明年同岁

某商人新添了一个女儿。一天,朋友来给他的小千金说媒,讲明对方只比女孩大一岁。商人与妻子私下商量这门亲事,他说:“女儿刚满周岁,而那男孩已经两岁了,比女儿大了一倍。等到女儿二十岁出嫁时,他该有四十岁了。我们怎么忍心让闺女嫁给这么一个老头子呢?”他的妻子笑了笑说:“你真够笨的!现在我们的女儿一岁,明年她不就和那男孩同岁了吗?”






第二章 快乐,那儿去了  
   
  生活中的快乐,不应该有条件。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捉襟见肘的穷人,都应该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享受每一天。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 更好,感觉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


你为什么不快乐


  每个人都偶尔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据一项调查表明,约有40% 的人每月平均有5~10天心情很不好,亲朋好友见到了总是会说: “怎么回事?这两天你看起来似乎有点闷呢!”有人将它与感冒相提并论,认为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

  像郁闷、心情低落等情绪反应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不能任其持续下去。心情上的不开朗,表现在外的往往是容易疲劳或经常性的烦躁,他们倾向于悲观、忧虑、情绪化、内疚感及自卑等。他们总是觉得生活乏味无聊,感到无助和无望,如果遇上了可喜之事,只 会认为是侥幸,若遇到麻烦则会立刻责怪自己。他们虽然可以正常生活,却需要承受精神的折磨,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与亲人间的亲密情感,也不会善解人意。通常他们在工作上比较投入,但他们并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相反的,他们常常是通过拼命地工作,来排解心中的忧郁。

  郁闷的人更常常因为悲观和缺乏自信而影响才能的发挥。他们 虽然有工作,却不能更上一层楼,虽然家有贤妻,却不是很美满。因为大部分人对心情沮丧者,刚开始都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可是由于病人一再地过度忧伤,结果同情和支持逐渐变成讨厌和逃避,使病人更悲观失落。

  心情忧郁是一个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去人们一向将这种病人视为“先天忧郁”。现在,心理健康专家指出,心情忧郁和大部分沮丧者一样,是外来压力加上本身体质所引起,这些病人颇有神经讯号传递失衡的倾向。神经讯号传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管理脑部电波讯 息的传送,一旦这个系统功能失常,便会导致感觉和正常思考能力的丧失。许多研究表明,不少心情忧郁者都有严重沮丧的表现,而且似乎从未真正康复过。急性沮丧的病人,在一年之内康复的约85%,但其中的5%在3年后心情仍十分沮丧。

  研究人员最感困惑的是,过去认为孩子不可能有真正的沮丧情绪,如今这种现象却日渐增多。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问题大多是因父母病亡或离异等巨大变故引起的。这些孩子在一段时间后基本上可以恢复,可是也有些儿童没有明确的理由,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便有了忧郁的倾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认知系统出了问题,当这两者出现问题后,轻者会使人陷入情绪的困扰之中,重则将引发多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

  凡•高是公认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他的一幅画如今可以卖到 几千万美元。可是,他生前对自己、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他因为失恋,加上他的画当时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就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极度的失落中。长期的情绪压抑,终于令凡•高精神错乱,他吞食颜料、煤油,割自己的耳朵,最后甚至对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短短37 年的生命旅程。俄国诗人叶塞宁,很有写诗天赋,22岁就已经成名,但30岁就自杀了。叶塞宁自杀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生活的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走过的路是这样短,犯下的错却 是如此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快乐很多都是源于对生活不合理的认知,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很容易被忽视,但只要深入分析一下,还是可 以发现并理解这种不合理。

  一位男青年,年轻有为,是某公司的高级职员,他因与女友分手 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中。一个月以来,他食欲极差,几乎天天失眠,常感到头晕、胸闷,浑身疲倦无力,睡到半夜时常出虚汗,白天无论做什么都无精打采,为此已受到老板的多次批评。他心情烦闷,总想发脾气,总想报复女友,让她没有好下场,有时找不到发泄对象就拿东西出气。下面是心理医生对他作的一段访谈:

  “你很爱你的女朋友吗?”

  “当然。”

  “她也很爱你吗?”

  “不像我爱她那样深,不过以前还可以。”

  “她与惴质郑阄裁春芸嗄眨踔梁匏?”

  “因为我爱她,可她一点情义都不讲,太令我失望了。”

  “在认识她之前有别的女孩子喜欢你吗?”

  “有,而且不只一个。”

  “为什么没有选择她们?”

  “因为我不喜欢她们。”

  “她们喜欢你,你为什么不喜欢她们呢?”

  “感情是不能勉强的。” “这是不是表明你有选择的权利?”

  “是的。”

  “你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吗?”

  “应该都有。”

  “包括你的女朋友吗?”

  “当然。”

  “那为什么她行使这个权利你又如此恨她呢?”

  “因为她喜新厌旧。”

  “她的做法与你拒绝喜欢你的女孩子存在本质的区别吗?”

  “没有。”

  “那为什么你能做而她不能做呢?”

  ……(哑口无言)

  通过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不合理的理念造成了他的不快活。为什么你爱她,她就必须要爱你呢?如果思想总是这样走极端,你还能快乐吗?






你在害怕什么


  在心理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进一步说,创造美好、乐观向上的情绪,让你信心百倍地活下去,让日子丰富多彩,正是每一个人最大的心愿。但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想法,并且会使我们感觉害怕、不安,甚 至不快乐呢?这是由于那些不必存在的消极思想入侵你的生活,让你不自觉的生出恐惧感。

  工作时你提了个绝佳的方案,使你备受赞赏,你引以为荣,相信 继续努力就能升职,或者你认为自己承担不起这份荣誉,这回实在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没有下次了。

  一棵树倒下来,恰巧倒在你的脚下,你觉得好险,谢天谢地没砸到自己,或者你认为大难差点临头,然后就痛苦不堪。

  你上医院探病,一踏进亲人的病房,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床旁的医疗器材,你觉得这些器材的存在,意味着亲人经过现代科技医疗,很快就会康复,或者你认为你亲人的病情已十分严重。

  上述三例中不管你选的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答案,都说明了一点:使你产生恐惧、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因此,你怎么想,对你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断以畏缩、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人,不仅会使自己越来越沮丧,还会造成许多无 谓的压力。你每次往最坏处想,身体就依最强压力做出反应,直觉马上采取行动,副肾上腺亢进,心跳加速,如果你一直抱有这种念头,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因此你不必感到惊讶,畏缩、没有自信的人常受到与压力相关的病痛之苦,像头痛、肠胃不适及心脏病等。

  积极、消极,自信、畏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心理学家曾对此表示:人们大都是以自发性思考反应去感受周围环境,就像日常扣纽扣、点烟一样。但实际上这是种学来的自动反应,是经由多年对周遭人行为的耳濡目染所养成的生活习惯。 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都有影响力。你或许连怎么受到影响的都不知道,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信息便停留在你的脑海中,然后某件事一发生,你自会知道它的意义。朋友没给你回电话,你知道可能是自己得罪了他,或是他背着你做了什么不敢见你的事,不好意思给你回电话,或者,更切实际一点,他一定是工作太忙了。

  这种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运作,使你时时刻刻不住地在头脑中和自己进行无声对话。这种不确定的牵挂可能使你困扰烦恼,想要尽快逃离这样没有安全感的情绪中。为什么你会感到不安、害怕呢?这主要是因为你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事情。消极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夸大。“我是没办法做任何事—— 我的婚姻完蛋了。”在你过分高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还妄自菲薄。②忽视积极面。“晚餐当然还可以,但我醋放少了。”你较容易记得不开心的事或以消极态度看待事情,用以强化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③自我化。“我变胖了,所以开 会时大家总是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你扭曲。④不是、就是的想法。“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最惨的失败者。”⑤过度类化。“没人喜欢我……我失去了一切……什么事都做不好……”⑥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猜测心理:“他不理我,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让我看病例,一定是我得了什么病。”

  从上面的论述你应该可以看得出来,消极退缩的想法大都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是未曾经过你的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所以,你不必害怕,更无需感到不安。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消极、畏缩的念头呢?关键在于:从 现实出发,思考你的生活和出现的问题。就像记者、科学家或教授一 样,找出事情的本源,将科学的原则导入你的思考过程中,如此你对 事物便能有更清晰的理解,面对问题,也将有更正面的想法了。






为何夜夜难眠

  人们都知道,充足的睡眠能提供我们充分休息的时间。那么睡眠不足究竟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有人害怕失眠,却因此而更容易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中。我们到底应如何认识失眠呢?根据对严重失眠或睡眠不足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我们似乎可以使人们消除大可不必的恐惧和烦恼。

  就生理方面而言,睡眠不足并不至于造成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伤,许多失眠长达几十年的人,其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看来并没有出现衰退。诚然,当一个人睡眠不足时,在其行为上就会出现某种暂时性的缺陷,如工作效率差,情绪易激动,反应迟缓,对从事复杂工作感到 力不从心等,但若经过一次充足的睡眠,这种情况就会随之消失。即使失眠好几个晚上之后,通常只需连续睡上七八个小时便可恢复正常状态。

  这里需要向人们解释清楚的是,失眠所引起的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比起生理方面还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在失眠后,往往感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躁不安,造成所谓“焦虑”的精神状态。或者恰恰相反,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没精打彩,反应相当迟钝。长期睡 眠质量低的人,往往自诉十分痛苦,精神恍惚,心情时刻笼罩在恐惧和焦虑的阴影中。

  失眠引起的这些消极心理,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失眠,而恰恰在于 一个不良的心理因素—— 对失眠的“自我暗示”。经过一次失眠后,人就会告诫自己:“我失眠了。”长期失眠之后,就会反复告诫自己: “我常常失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失眠者,多是自我暗示频率特高的人。由于这种独特的自我暗示,失眠者往往在经历几次失眠之后变得惶惶不安,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对睡眠还会产生一种莫名 的恐惧感,不但丧失了入眠所要求的起码信心,反而驱使他引导自己 远离睡梦之乡。如此失眠和暗示交替复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因此,失眠首先应被看成是一种心理障碍。医治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睡眠的作用,解除不必要的思想压力和情绪抑郁,消除不良的自我暗示,这可能会比服用任何安眠药物更加灵验。




你,何苦为难自己



  自谴自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本来,人检讨、反省自己 的所作所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所谓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正是乐 观的人生。可是有些人总爱自取烦恼,把标准定得太高,实际上却做不到。因而每次做检讨时,总是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懊恼、耿耿于怀的心情。

  人哪,总喜欢为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会 发现,人们对自我的期许大都很高,一旦结果不如预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懊丧、愧疚的不安感。然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只是每个人对失败原因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别人,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过分自谴自责的人,总是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而且从不会宽容自己。即使一 点芝麻大小的事,也是反复检讨,日思夜想。为考试答错一道题而寝食难安,为失手打破一个茶杯而懊悔不迭。这种人对谁都极为敏感, 只要看到有人耳语,就怀疑是在说自己的风凉话,看到同伴不开心,就担心是自己的过失所致。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每次听到男友批评别人的缺点时,就立刻警觉到那是男友给她的暗示。但每次听到男友称赞别人时,她也会认为那是男友有意拿别人跟自己比较,实则是对她不满意。像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严于杉海蛭让舾校坏菀捉邮馨? 示,而且容易在情绪上受到伤害,总是怀疑别人,故而很难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她自己来说,整天提心吊胆,生活也缺乏乐趣。

  此种因愧疚而自谴自怨的做法,若成为习惯,可能会产生两种严重的后果:其一,因担心事情做错之后感到愧疚引起痛苦,故而遇事逃避。这样一来,自责就变成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了。另一种情况是,因愧疚自责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结果很可能把自责变成自己错误行为的外衣。宗教中“忏悔”一词,本系自责自新之意,但如将忏悔 变成一种形式,形式过后仍是我行我素,那就失去宗教劝人向善的真正意义了。

  现实中,人的一些条件是别人强加给自己,而自己不得不接受的。诸如个人的家庭状况(如贫穷)、父母关系(如孤儿或养女)等条件,虽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但却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旦这些条件影响到个人的尊严,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在个人心理上难免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怨尤。

  自怨自艾的心理倾向,在行为表现上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 是相信命运,把自己的缺陷归于命中注定,自己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二是把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别人加诸他的不利条件。比如, 某人要求公司给他加薪未成,他也许会说:“谁叫我没有一个做董事 长的父亲呢!”个人自怨自艾的条件,未必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只是把它拿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借此来减少自己的责任而已。因此,自怨自艾的过分使用,也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适应。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归因不当。归因也就是原因归结的意思,即对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或分析。如果归因不当,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烦恼,是自找的


  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 设:①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来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②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③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像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④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 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作生活真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在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束手无策,这使他很烦恼。师父知道后,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 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就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引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由认知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使刺激具有了意义,人再由这种认知意义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道理,下面我们以离婚为例进行分析。

  离婚是个事件(刺激源)。对这一刺激源的认知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如果认为离婚说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的,离婚使自己的幸福梦想破灭,“一失足成千古恨”,想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了。结果只会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假如认为对方坚持要与自己分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可以吸引人,于是从此就很自卑,在今后与异性的交往中也变得被动、悲观,甚至怨天尤人,就会给整个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假如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就很容易使自己进入一 种惶惶不安的状态,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瞧不起自己,总觉 得背后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总想躲避众人的视线。假如认为离婚说明了人是不可信的,男人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或者女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结果就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游 戏人生。

  假如认为离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事,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经历,有的已经离过几次婚,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没离过婚同样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结果就会对离婚的反应很平淡,并有可能在平淡之中还带有一丝兴奋。

  假如认为对方没有良心,自己把什么都给了他(她),没想到对方竟然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玩弄和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会怀恨 对方,甚至流露出报复的思想。假如认为离婚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从此又自由了,又有选择的机会了,凭着这次失败的婚姻给自己留下的经验,相信 再处理婚姻问题时一定会更加成熟,结果离婚带来的就会是解脱与成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根 源,对事件的认知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人的苦恼通常来自于 人的不合理认知,正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庸人自扰的自卑情结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点。这种人通常对自己的才能、特质等做出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自卑是一种瞧不起自己的悲观心态,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经常表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从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来看,它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首先从客观因素看,这一方面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一种社会地位的偏见;另一方面,因为某种 心理特点和生理缺陷,人们不能自主地按个人意愿去选择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从主观因素看,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偏差;从认知的角度看自卑感主要源于不合理的比较。自卑的人往往低估自己,过分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忽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高地估计,对困难的难度也总是高估,而且通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与自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的群集主要有下列几句:

  我这样无能,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我相貌平平,自然没有人会喜欢我。

  和别人比起来,我简直毫无可取之处。

  像我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一事无成。

  要克服自卑,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 己”看作是修养的最高境界。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表示人不但要克服自卑,还要愉快地接受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带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意涵,即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满意还是失望。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接受,不能埋怨自己。孔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常常自苦、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其实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

  有些人虽然有生理缺陷,但并不悲观绝望;有些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没有多少家产,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厌倦了生活。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后,心理就蒙上阴 影,背上包袱,连自己的闪光点也看不到了,于是本应该成为自己优势的却被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能与智慧被自身的虚弱与自卑所埋没。能悦纳自己的人虽然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能悦纳自己的肯定更难成功。自卑者有时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但总以为这些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因而不敢与之竞争,从而为自己设置了前进的障碍。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弯曲着膝盖。”

  与自卑相对的概念是自信,科学家们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 才,也只不过使用了脑部潜能的1/10。可见,人人都可以有极优秀的 表现,但必须有信心。有了强烈的自信心,无论你想干什么,都会有 希望。可是,我们该怎样培养自信心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要以为自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为逞一时之能,做事不计后果,什么事都想由自己经手完成。这样就会由于力所不及而屡次失败,最后搞到信心全失。你应该划好自己的能力范围,估计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再全力以赴。这样做事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你要好好思考,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坚持每天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要锲而不舍,发挥所长,工作自然会有所成就。而成就不论大小,都能增强你的自信心。

  最后,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把你最满意的作品和最骄傲的事迹一一列出来,经常拿来回味并自我欣赏。这时,你将发觉自己突然干劲十足,确信自己某些方面的才能更胜人一筹。与欣赏你的朋友保持紧密联络,要善于结识那些懂得欣赏你的朋友,与他们分享你的快乐。由于他们了解你,对你充满信心,一旦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时,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地开导你,使你不至于失去完成目标的信心。





忘掉吧,挫折


  人的一生,就是一直在重复挫折与成长交替的过程。在困难来 临时,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奋力迎击,还有些人,懂得利用柔 缓的方式,退一步想,考虑更远、更大的利益。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对于成功者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许多教育家提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在有一些人太脆弱,这与经历的挫折太少有关。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人,对辛苦特别敏感害怕。

  人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有的人整日沉沦,而有的人却把挫折、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同,影响承受挫折的因素主要有自身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与认知评价等,现代人处世的关键是面对挫折要有一些解脱方法。

  解脱就是换个角度,以更宽远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对它做出全面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圈子,使自己的精神摆脱枷锁,以便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解脱最好的解释。马丢了,从眼前利益来看,这是坏事,但你怎么能断定它不是一件好事呢?马如果不丢,而他儿子又总喜欢去骑马,结果就可能把腿摔断了。记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江边 的船马上就要开了,岸边来了两个挑担子的人,都急着要上船,两人同时来到跳板口上,争着要先上,各不相让。结果船开了,谁也没上去。两人大怒,手持扁担准备打架。忽然听到人们的呼救 声,两人回头一看,只见那只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正在往下沉。这两人惊愕之余,紧紧抱在了一起,感谢对方救了自己一 命。

  思考不幸中的万幸,万幸中的有幸,也是一条解脱之路。随时留心自己占优势的那一面,也是使精神愉快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之中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让心情忧郁,可是回到家里,看到一家人欢聚一堂,大家身体都健康,再想到邻居家有一个心脏病患者,你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自己所遇到的事,实在微不足道。人们应该看到自己生活在极大的幸福之中,应该多去关心一下他人才是。

  解脱还不仅仅是消极的自我安慰,退一步想,它还有更重要而积极的方面。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只看到周围的几个人、几件事,而没有从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于是许多纪律、约束、规定都引起反感,许多人许多事都令自己深恶痛绝、感到厌恶。受到一点损失,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看起来很精明,实际看重的只是芝麻,而忽略了西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弄得心神不宁,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原则上的大事却被抛于脑后,这不是很傻吗?积极的解脱是把长远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计较那些芝麻小事,抛开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为长远利益而全神贯注地去追求自己远大的目标。

  在挫折面前,你不妨记住《伊索寓言》中的这个故事:有只狐狸原 想找些可口的食物,却苦寻而不得,只找到一些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些柠檬真甜,正是我所渴望的。”

  这种不说自己起初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有多么不好,却百般 强调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优点,借此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这些 心理被称为“甜柠檬作用”。“甜柠檬作用”的特点是,不太注重原先 预定的目标与结果,夸大现得利益的好处,减少或否定它的不足之 处,以减轻实现不了预定目标时的失望程度。






和欲望拔河



  当你对事物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时,那么说明你已渐趋成熟; 当你对欲望没有过于热烈的期待与追求,甘于平淡踏实的生活步调时,那就表示你的眼界日趋宽阔,思想更臻于圆融;同时,你也将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与感动。《清贫思想》的作者中野孝次曾在书中 这样评价良宽和尚:“良宽不仅生活静僻,为人似乎也沉默寡言……他 身上仿佛有某种东西从内部溢出,心灵自由不被控制,身心皆丰裕。”他还说:“知足,虽贫亦可称为富;有财而欲多,则称为贫。”沉默乃是来自内心的专注,因为专注,才可以发自内心地审视自己。

  清贫的人是不自卑的。在发表了著作之后,诺贝尔奖得主史宾诺莎广受学界注目。许多大学都热情地邀请他去开讲座,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钟爱他过去的生活,虽然他一生只是以磨镜片为生。

  成熟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丰富的。因为成熟是他所追求的个性,所以他总是适度地控制“外求”的欲望,而踽踽独行于自己心灵的道路。

  一位好莱坞明星在接受访问时曾这样说:“多年来我之所以愿意居住在农村,是因为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留恋平静、简朴的农村生活。现在,虽然我们家在乡下很有声望,但是大家依旧待我们如平常人。这说明,世俗的价值观念并没影响家乡人太多,他们依旧怀着纯朴的感情去看待外面的世界。”很显然 这位明星和他的家乡人就不像一般人,有那么多的“外求”欲望。

  一位在火灾中受伤的朋友,住院治疗了好几个月。在他走出医院时,不禁感叹地说:“别人或许觉得街道中的空气污浊不堪,而我今天能走出来呼吸街道上自由的空气,感觉真的很好!”后来,他开始竭尽全力地帮助那些无力谋生的伤残朋友,将帮助他人的使命担负在 自己身上。成熟的心,不仅使他摆脱了厄运,而且也成为治疗自己创伤的良药。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我从来不敢说我拥有天地,我只是暂住而已。”人活着,有时必须像树上的石榴,甘于不甚美丽的外观,等待着成熟的时机,等待着迸开果皮露出那璀璨如宝石般的果粒!

  相信你一定能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无论会经历多少的挫折和失败!





不做无谓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一些棘手的事情称为“头痛问题”。这是因为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容易引起忧虑、烦躁、紧张等消极情绪。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人们总是眉头紧锁,头颈部的肌肉也被拉紧,呈现收缩状态,甚至引起痉挛。由于肌肉对疼痛极其敏 感,于是便引起头痛。如果情绪一直低落,头颈肌肉经常处于高度收缩状态,时间久了,头痛就会反复发作。医学上把这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称为情绪性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一位推销员问:“实行业务承包之后,需要做的事情日益增多,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行情变化太快,要完成承包任务只有到处跑,到处说好话,到处找机会,有时甚至忘记吃饭、睡觉,一个星期下来,觉 得紧张不安,精疲力竭,头痛得要命,几乎就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紧张、不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时间短、任务重,引起心理紧张;第二是心理的易感性,将紧张程度夸大;第三是生理基础不实,例如营养不足等。这位推销员所说的时常忘记吃饭睡觉,既是紧张的结果,又是它的原因。也就是说,不吃饭让他难以完成紧张的工作任务,并且将不甚紧张的事情也体验为紧张。从这个角度看,吃好饭对于消除紧张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营养供应充足,体力充沛,同时也让人觉得精力十足,充满自信,知道自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从而减少紧张。所以,不论工作多忙,都应该按规定时间吃饭。实在不想吃,也应该逼迫自己去吃,或者买些喜欢吃的东西,让自己有充足的体能和充沛的精力,这样可能就不会头疼了。

  根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因紧张而引发的头痛现象,约占所有头痛患者的90%左右。对于这种由情绪失调而导致的头痛,中医学把它归入内伤头痛的范围,因为它与伤风感冒,以及其他传染疾病所引发的头痛截然不同。情绪性头痛说发就发,说停就停,像风一样地反复无常,变化很快,因此称为头风痛。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七情不调是引起头风痛的重要原因,例如曹操的头风痛就是由过度不安的情绪引起的。《三国演义》描写道:曹操自从埋葬关公以后,每夜合眼便看见关公,使他惊恐不安。为了求得安宁,曹操决定重新建造新的宫殿,谁知当他用佩剑去砍一株长了近百年的老梨树时,怪事发生了—— 他一剑劈下去,鲜血四溅。曹操大惊,当晚睡卧不安,只好坐在殿中,靠着茶几打了一会儿瞌睡,忽然看见那个“梨树神”穿着破旧的衣服,举起宝剑向他砍来,曹操吓得大叫一声,惊醒之后,马上感到“头脑疼痛难忍”,从此以后头痛便经常发作,令曹操十分痛苦。后来曹操又遇到几次惊骇,病势更重,终于死亡。这个故事虽然带有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了一个医学道理:强烈紧张的情绪容易引起剧烈的头痛。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情绪呢?我们还是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分析,对症下药吧。

  一位科研人员十分痛苦地说:“为了尽早完成科研项目,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甚至一整天都不吃饭、不睡觉,全身肌肉也像战场上的士兵一样,紧张得无法形容,经常无法控制地颤抖,就像一张绷紧了弦的弓。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消除或缓解紧张情绪呢?”

  要消除这种情况,方法之一是保持身体和肌肉的放松。要知道人的情绪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情绪紧张往往会引发其他生理上的反应,尤其是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更容易引起肌肉和其他生理器官的紧张,因此放松肌肉和身体,可以有效地缓冲情绪紧张。当你感到劳累,身体变得僵硬,拳头不自然地紧握起来时,应该静下心来坐在沙发上养养神,或者做一做放松操,也可以泡会儿热水澡,这样你会感到全身放松、肌肉舒展,情绪也会随之舒畅起来。

  有的人在面试时总感到紧张,手脚僵硬,不知该放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样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四肢和手脚都是缓和紧张的身体部位,如果让它们僵滞不动,就失去了这种功能,要缓和紧张,就要让它们适量地活动。你可能曾注意到,有的老师常常不知不觉地拿根粉笔往讲桌上敲;有的年轻人在谈话时,常常用手拨弄自己的发梢;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甚至会一个劲地往墙角踢球,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在应聘面试过程中,就可以在手里拿个小东西,比如证件、笔记本等,时不时摆弄几下,这比僵化不动的效果好得多。




不必害怕一个人的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寂寞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内心充满孤 单寂寞的心理状态。比较严重的孤独感会衍生挫折、寂寞和烦躁等 感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厌世轻生。在孤独的心态下,人既不能很好 地感受别人的情感,也不能给予别人情感,更谈不上主动多和别人进 行情感交流。心理上感到空虚,于是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孤僻与烦 躁、敏感、易怒等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 人注意的抗拒行为。

  一般来讲,性格特别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总是对外界事物和身边人群表现得淡漠寡趣,难于合群;考虑问题比较趋向于抽象、紊乱;行动上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显得紧张而又急迫; 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十分强烈的抗拒感;喜欢 把自己锁在心里一个狭小封闭的角落里,因而十分孤寂。

  一个人若长期被孤独的阴影笼罩,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心理会提前老化。即使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段时间内被剥夺了必要的社会交往,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 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曾做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他们找来十几位自愿尝试的学生,让他们各自单独居住在隔离室中,与外界隔绝,甚至包括光线、声音。尽管居住条件良好,并给予极好的食品,但是,被实验者没过多长时间就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逐渐产生幻觉,于是一个个再也忍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都急着想从那个与世隔绝的房间中逃脱出来。

  长期的孤独感还会造成情绪烦躁,改变人们非精神性神经化学作用,也就是说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那么,有什么避免孤独感的灵丹妙药吗?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圈子,多进行交往,变封锁式性格为开放式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战胜自卑。

  有孤独感的人,通常都有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却由于种种原因害怕遭到拒绝,又因为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所以害怕与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 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蚕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重重包围,你必须要先咬破用自卑心理织出的茧。

  2. 敞开心扉 。

  如果你向别人开放,别人也就会向你开放,就会邀请你进入他神秘的内心世界,你

  就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一个心胸 豁达的人,是感觉不到孤独的。此外还要认识到能跟我们做朋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同类,那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使 我们远离寂寞。

  3. 积极进取 。

  孤独往往使人丧失进取的锐气,减少人生乐趣,而这些又强化了孤独感,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确立了一个目标,情况就不同了。创造生活,让自己在生活的搏斗中,在工作的趣味中,在事业的成功中取得安慰吧!孤独是一种现代病,生存的巨大压力使得人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总之,孤独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一个明了自己生活目标与意义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会被寂寞侵扰的。他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他喜欢的人和事物在他心中支持着他,他追求的目标使他坚不可摧。

  4. 与人交谈 。

  我们有时也会遇上这样的情境:许多朋友在一起,人家都有说有笑,自己却有孤独的感觉。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同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你也无法融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之中,你不由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间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让你感觉自己被冷落。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只有“忘我”。不要老以为你自己高人一等,包括你的痛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谁不曾有过痛苦呢?只有忘我,融入到群体当中,才会有与朋友倾心交谈的可能性。而一个善于与他人交谈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多爱自己一点点



  厌烦是时时困扰现代人的一种心态。根据厌烦的对象来划分,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对世界厌烦,对周围的人厌烦,还有最值得注意的一种—— —对自己厌烦。对自己厌烦有两个因素:一是不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值不值得。心理学家荣格 曾明确地指出:在他的病人中,有1/3的病人得的并不是医学上可以 确定的疾病,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质疑,这样的想法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想不忧烦都难,而这也是现代人的普遍病症。

  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目标,在没有实现目标之前,充满期望;实现之后,又毫无感觉,好像那不是我所要的,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继续做这种游戏,结果人生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虚幻目标的过程,这样的生命有价值吗?人们之所以对生命感到厌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 要是没有明确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哪里?第二,我是谁?第三, 我要干什么?而这三个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下面的一些分析或者 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我在哪里”

  我们在讨论“我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去思考:生活空间与生命空间。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生活空间,可以使我 们打破实际空间的限制,有人虽然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是他的思 想可以通过记忆之门回到昔日美好的世界;可以通过阅读书刊、看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想像,设想光明的未来,而眼前的处境也因此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生命空间是我们给自己的终极定位,世上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关怀,我们应多关注身边事物,不要将自己陷溺在无意义的困扰中,要追求生存价值并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

  ⊙“我是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事实上,希腊阿波罗神殿里郑重 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好像披着外壳或带着面具,想说的不能说,想做的不能做,相反,不想说的却不得不说。但是人们一旦遇到了极限情况,没有任何逃避或退缩的余地时,他就会坦率地面对自己做一个深刻的反省与抉择。极限状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理上的极限状况。我们的身体健康时,总以为生活是无限的,总觉得自己应该尽量地工作与游 乐,直到生病住院,才猛然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二是心理上的极限 状况。处顺境容易,处逆境就难了。在逆境中,我们常发现自己竟是 如此脆弱,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舞;三是伦理上的极限状况。我们的 伦理规范以“行善避恶”为原则,但是善恶的报应,在现实中却是一再 延误,并且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伦理上的极限状况,此时我 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

  ⊙“我要干什么”

  上述三种极限状况,对认识自我大有帮助。现在接着要弄清楚的就是“我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它就是“自我实现”。但是,光说“自我实现”而不先认清人性的含义,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文学上得到诺贝尔奖,当然算是自 我实现,但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得到诺贝尔奖之后却自杀了。因此如果认为这些可以由外在标准去衡量的成就,是真正的自我实现,那就大错特错了。表现并不意味着实现,表现必须由人群去肯定,而实现则全靠自我的努力。实现可以包含表现,表现却不能代表实现。儒家的人性向善论,把人的自我实现定位在道德上。他们认为无论你在其他领域成就多么大,若是道德上稍有欠缺,就还不够理想,还需 要努力。反之,即使你在名利权位方面一无所成,但在道德方面领悟极高,也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的安顿惟在于此。若是追求这种安顿,则快乐时刻伴随着你。当我们依照内心的 要求去做,同时又符合外在既有的规律,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时,快乐就会像一盏明灯,时刻照亮我们心头。





包容,让世界变得更宽广

  朋友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纯真的友谊、真挚的朋友是每一个人的 内心渴求。但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一切,甚至有 时还会失去来之不易的友谊。以下几则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 启迪。

  ⊙依赖的危险

  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帮助,不能体会朋友的苦衷而一味依赖朋友的话,最终就很有可能要失去朋友了。这种事情多发生在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身上。

  秦某在上学时交了很多朋友,彼此感情非常好,年纪最小的他饱受朋友们的呵护关心。毕业以后也是经常相聚,可到后来却不怎么见他的朋友上门了。原来,他原先的朋友都有意无意地躲着他,更别说主动来找他了。经了解,原来问题出在秦某身上。经常得到朋友 相助的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出了问题就去找朋友帮忙,即使是自己能解决的事。一开始还好,可慢慢地朋友们就受不了了,特别是陆续结婚以后。可秦某却依然如故,这就使得他的一些朋友非常为难: 找来了不帮忙又不好,干脆“惹不起、躲得起”,甚至一听是他的电话都不敢接。就这样,秦某和他的朋友渐渐疏远了。

  秦某的问题,一是过分地依赖朋友,而不是自己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二是不能体谅朋友的难处,成家立业的他们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帮助他,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秦某能认识到这些的话,事情也许不会是这个结局。朋友之间应平等相处。在向朋友寻求帮助的同时,一定要适度,同时也不能忘了给予。任何人都不能无限度地索取,再好的朋友也不例外。另外,切记不能事事依赖别人,这样会成为别人无法承受的负担。

  ⊙及时化解矛盾

  朋友之间也会发生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当矛盾出现时,只要能正确面对并及时化解,一般不会造成多大问题,甚至会进一步促进朋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结果就难说了。

  小赵、小崔是一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朋友,在单位里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下班了也是形影不离,直到时间晚了才各自回家 睡觉。可最近两人却形同陌路,闹得不可开交。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最近科里要提拔一位副科长,自觉再不提拔就没有机会的小赵是志在必得,小崔也表示全力支持(这对小赵很重要,因为小崔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比他优秀),可问题偏偏出在这里。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小赵在街上意外地发现小崔和人事科长在一起喝酒,而平时他们俩都对其评价很低。当时,小赵心头掠过一层阴影(实际上是恰好和人事科长相遇的小崔经不住再三相邀才和他一起喝酒的,席间小崔还向科长推荐了小赵)。事也凑巧,第二天公布的副科长恰恰是小 崔。认为小崔不够朋友的小赵并没有去向小崔问什么,而是不再理他。问心无愧的小崔则觉得小赵有点小肚鸡肠。就这样,一对好朋友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小崔和小赵之间的问题就出在两人没能及时沟通。小赵应该相信自己的朋友并不是那种人,而小崔也应该体会小赵的心情。两人如果能在事后像以前那样仍然无话不说的话,也许不会造成这种结局。

  正视朋友间的矛盾,并及时化解矛盾。朋友间出了问题,一定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及时地进行沟通,取得彼此的理解,这样才不会造 53 成彼此的误解,不会造成朋友关系的破裂。

  ⊙多宽容对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之,对待朋友更应如此。否则,轻则失去朋友,重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宋某因盗窃罪被逮捕了。他的好朋友牛某十分气愤,觉得他使自己丢尽了面子:自己怎能有一个小偷朋友呢,应该和他断绝一切来往。于是,在宋某拘押期间,他一次也没有去看望。可他哪曾想到,一时见财起意的宋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朋友的关心。由于是初犯又能及时退赃,他只被判处了缓刑。可回到家后他却发现,人们都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极度苦闷的他想找牛某聊聊,却失望地发现: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也不原谅自己的过失。深感生活无趣的宋某索性破 罐子破摔,迳自走向犯罪之路。

  宋某的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牛某能相信自己的朋友并及时地给予关心,宋某就不会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可惜的是,牛某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使宋某感觉不到朋友的温暖,最后终于锒铛入狱。

  宽容朋友的过失。在朋友犯了过错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 博大的胸怀,相信他能知错改错,并且帮助他改正错误。有时,来自朋友的关心、帮助更有利于一个人改正自己的错误。

  ⊙把握分寸

  这主要表现在对朋友隐私的过分关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不愿示人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失去朋友的危险(虽然有时你是出于好心)。

  小黄生性开朗,有很多朋友。但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好奇心特别强,喜欢问东问西,在与朋友相处时更是如此,对朋友的一些个人私事总是“关心备至”。即使朋友不愿说,他也不轻易罢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去打听,然后在和其他朋友相聚时,作为其无所不 知的资本来炫耀(当然,他也并没有做更过分的事)。渐渐地,朋友们都远离了他,谁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呢?可小黄还觉得自己委屈:我 又没瞎编,事情本来就是那样。再说,朋友间也应该坦诚相处,我也没对你们隐瞒自己的事。

 小黄的问题就在于其过强的好奇心。朋友间应该坦诚相处没错,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别人不愿吐露的事就不要追根究底。

  我们应尊重朋友的个人隐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维护。如果仍然认为朋友间应无话不谈、坦诚相见,并处处关 心朋友一切私密的话,最终极有可能失去朋友。






幽默小贴士不识镜




  从前,有一位少妇从来没有照过镜子。有一天,他的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给她。当她照镜时,大吃一惊,急忙向婆婆告状。

  她抱怨说:“你的儿子带了一个新媳妇回家了!”

  婆婆惊讶地问:“真有这回事吗?我去看看。”

  当老太太面对镜子时,她感到困惑不解,低声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媳妇的娘怎么也一起来了?”


 后记  
   
  我相信,在这个世上,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 美好。别忘了朋友的嘱托:高兴点,别郁闷。


 面对着撕去的日历,我寻找着曾经走过的足迹,搜索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感受着辛酸与泪水,荣誉与奋斗。过去已逝去,今天的我也非昨日那个不谙世事的我,26年了 ,这是一个多么长的时间啊,像是 穿过了时空的隧道,迈过了岁月的长河,无数不同的生活片断组成了今天的我,使我学会了理解、感受、坚强,学会了奋斗。回首所走过的路,有平坦,有坎坷,有的时候懂得珍惜,有的时候却是轻易放弃,总 觉得人生好漫长,而今天却在感叹时光似流水。
  在北京生活的4年中,有欢乐,有痛苦,有惶恐,有振奋。

  每次策划选题时,都怀着一丝忐忑不安。不过能为我的读者提供有品质的流行阅读是我的创作宗旨。接到一封封全国各地的读者 来信,那是一颗颗对我充满了无比信任的心灵啊,我的心里便特别高兴。

  这么久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认识的不断完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我开始思索人生,思索自己的路该如何走。上帝并不偏 爱任何人,身为一个人就要经历一些苦难,纵然我以后的人生历程坎 坷不平,那也是给我的种种磨砺。

  我自己的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我就是要写出对别人对自己都有价值的作品。同时又在提醒自己,不要心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踏踏实实地干好自身的事情。同样,目标也要一步一步地实现,在实 现目标的途中要踏踏实实,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 成为一个容易被别人接受的人。

  我给自己定的座右铭就是“勤奋、随缘、知足、感恩。”

  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望着窗外不远处的灯光,回想在北京闯 荡、求学、写作、问道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心情就难以平静。我知 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像我一样积极而善良地努力着,每一个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人生困惑,我们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我的文字只是一种和你沟通的尝试,希望读者朋友能 够喜欢。

  我相信,在这个世上,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 美好。别忘了朋友的嘱托:高兴点,别郁闷。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紫末 + 50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1-28 1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的港湾用什么来表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1 22:1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