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1-17 1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水鱼饲料添加油脂应注意问题
鱼类对油脂的新鲜度十分敏感,而脂肪又易于氧化酸败,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配合饲料添加油脂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很多细节的处理。应用的好,对鱼类的养殖效果显著,反之则会出现严重的负面结果。鱼油、米糠油、玉米油这类极易氧化的油脂,要有良好的技术控制手段。对容易残留毒素和变质的廉价磷脂油应用更要小心。氧化后的油脂,不仅使脂肪和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而且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醛、酮等鱼体肝脏有直接毒害作用。出现生长速度下降、饲料系数增加,饲养的鱼体瘦弱,出现典型的瘦背病等现象。在初期解剖发现脂肪浸润,后形成脂肪肝,再往后就出现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严重现象。结果是鱼体免疫防御机能下降,养殖鱼体死亡率显著增加,极不耐运输。近几年来实践中鱼油、玉米油的使用已越来越少,使用米糠、DDGS和蚕蛹等原料也出现养殖效果波动等不理想的问题。除了掺假和质量问题外,这些原料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酸败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大于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造成了加油反到不如不加的结果也是重要原因。
油脂及含油脂原料的选择
油脂的质量决定于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脂肪源的EFA含量不一样,例如鲟鱼肝油、棉籽油富含n-3系列脂肪酸,分别为27.4%、42%-50%,而红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富含n-6系列的脂肪酸,分别为75.9%、55.6%、56.9%。配方中还要重视油脂添加对生产工艺流程及原料和成品品质影响的问题。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中使用的油脂主要有鱼油、菜籽油、豆油、猪油、棉籽油、磷脂等。鱼油作为一种良好的脂肪源,受到很高重视。就养殖效果而言,使用纯猪油的养殖效果也是不错的。有条件的厂家,按合理比例使用动植物混合油脂效果还会更好。含油脂量高的一些副产品如米糠、DDGS也有普遍使用。近几年大豆和菜籽等油料作物在鱼料中应用已经成为主要趋势。膨化大豆含有16~18%的油脂、34%左右的粗蛋白质;油菜籽粗蛋白质含量为28%、油脂含量达到38%,都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和油脂原料。种子中油脂的新鲜度、稳定性好于已经加工好的油脂,其养殖效果也是如此。
虾青素是天然存在的类胡罗卜素,是野生鱼类,对虾,龙虾呈现粉红至红色的主要类胡罗卜素。这种色素最早是在龙虾身上发现的。 只有一小部分微生物、真菌、藻类和高等植物能够产生虾青素。
虾青素不仅是色素还是一种营养物质,它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强的抗氧化维生素,抗氧化效果是维生素E的550倍,VC的20倍,β-胡萝卜素的10倍 。
藻类产生的虾青素由于有多种构象,着色能力不如合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