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芦惟本
二00六年生猪疫情复杂,波及面大,是我国养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疫情。自二00六年六月江西首发,蔓延湖南,七、八月波及湖北安徽,八、九月北进河南等省,进入十月,疫情由中原推进到北方,十一月疫情似乎又回到已平静数月的南方。此流行轨迹令众多业内人士不解。笔者认为此次疫情流行轨迹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厚重的原由。
1疫病的主流病损
有关此次疫病的诊断各家看法不一,有蓝耳病论,有猪瘟论,有呼吸道综合征论,有附红细胞体病论,有大肠杆菌论等等。不管各家对疫情的看法相去何等之远,但有一点被共同认可,那就是呼吸系统的病损是这次疫情的主流病损。
2呼吸系统的病变成为主流病损的原因
追朔20年前,生猪疫病的主流病损是消化系统的病变。急性猪瘟的胃肠出血、肠型猪瘟的纤维素性凝固性坏死性肠炎、仔猪红痢的广泛出血性肠炎、仔猪黄白痢的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仔猪副伤寒的肠淋巴滤泡纤维素性坏死、传染性胃肠炎的肠绒毛萎缩与再生障碍、猪痢疾的大肠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等等临床见之寻常,而呼吸系统的病损则主要见于胸型猪瘟、散发的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较消化系统的病损少见得多。随着亲嗜呼吸系统病原的不断增多,嗜呼吸系统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活跃以及病原亲嗜性的转向(如肠道TGEV变异为PRCV),现代猪病中呼吸系统的病损日渐增多,并成为主流病损。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如何研制疫苗或菌苗来预防这些疫病,极少有人关注形成这种主流病损的根本原因。固然,这些病原微生物是引发疫病的病因,但毕竟是外因,特别是在众多病原微生物已能与猪体共处稳态的今天。分析呼吸系统的病变成为当今猪病主流病损的原因,即可释疑2006年疫病演变轨迹的成因,为预防疫病的发生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2.1热应激等诸多恶劣环境因子是南方诸省疫病发生最重要的外因
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大量生猪压栏,猪群密度大;霉玉米引起的霉菌毒素危害,尤其是免疫抑制的危害在许多猪场未彻底解决;因滞销造成资金短缺进而疏于管理等等均使得猪群健康水平极大下降;疫病流行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进入五月,江西湖南进入初夏,超过中大猪适温区上限的天气增多,慢性热应激成为触发疫病的导火索。
猪的呼吸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最频繁的系统。一头中大猪一天要吸入20Kg左右的空气,是猪摄入饲料与饮水总量的两倍,且空气的质量(病原微生物、尘埃、有害气体等)难以控制,尤其是中小型猪场舍内空气质量差。在人们感觉良好的26°C室温时,中大猪就已经发生呼吸频率加快,换气量加大,因此,慢性热应激使得猪在增加换气量来散热的同时也吸入了比平时更多的病原微生物、尘埃与有害气体。这些致病因子可使呼吸系统的组织,特别是终末支气管与肺泡组织发生炎性充血与水肿,阻碍换气,病原微生物得以在此积累到发病量;另一方面,慢性热应激持续兴奋交感——肾上腺反应与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导致本来就脆弱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下降,疫病发生在所难免。
六月份,湖北也进入热季,猪群同样经受慢性热应激,湖北也出现疫情。进入七月,尽管河南等北方也进入夏天,但一天中高温时间较短,集中在中午前后,夜间较凉爽,因此,慢性热应激需更长的时间积累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于是,稍晚于湖北,河南等北方省份也终于爆发了疫情。夏季是虫媒性疾病多发季节,许多猪场蚊蝇横飞,附红细胞体得以广泛传播,进一步降低了猪群的健康水平或参与发病。
2.2保温造成的空气质量低劣是疫情继续北扩与回师南方的直接原因
疫情继续北扩是发生在北方进入初冬,猪舍蒙上保温棚或闭窗保温之时。原本受热应激小的未发病的北方猪群,此时受到低劣质量空气的应激。由于保温,舍内尘埃弥漫,氨气刺鼻,猪群中出现眼结膜炎的病例(见附图),咳嗽频频。一旦出现喘气,即表明混和感染的出现,治疗难度大,并迅速蔓延,形成地方流行。
长江流域诸省进入秋季后,慢性热应激消退,疫情也趋于平静。在比北方诸省晚1——1.5个月进入冬季后,南方猪场亦纷纷蒙棚保温。笔者见到原本没有临床异常的猪群,在蒙棚一周左右首先群发眼结膜炎与咳嗽,数天后出现个别的喘气病猪,一旦出现喘气病猪,在栏内或舍内较快蔓延,群发喘气病例剧增。这种现象既发生于经历夏季疫情幸存的中小型猪场,也见于夏季疫情中未发病的环境较好的大中型猪场。
剖检表明病损集中在肺脏,呈沿支气管树传播的细菌性肺炎病变,早中期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噻呋可治愈。后期严重病例常见病毒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血清学检查亦排除PR,PRRS,只有一案例是地方流行SIV(一天内使一栋猪舍300余头中猪发病,呈典型SIV症状,并局限此栋猪舍内)。
在此期间笔者也接诊了因种猪接种进口PR疫苗引发仔猪PR的案例,因免疫错误发生仔猪猪瘟的案例,肥猪舍发生TGE地方流行的案例。但这并不影响肺部病损是主流病损的事实和寓意的分析。
3肺部病损在此次疫病流行中的寓意
3.1如果以气候与猪舍小环境作为一条串线,可以看到以肺部病变为主流病损的疫情的流行与我国国土广袤、地域气候季节变化的阶梯性与不同步性以及气候季节变化导致猪舍小环境的人为改变引起的应激密切相关,疫病流行轨迹的成因也显得极为明白。
3.2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猪群对亲嗜呼吸系统病原更易感。无论是几十头的集约,还是成千上万头的集约,都形成事实上的高密度;缺乏运动导致的体质下降;霉菌毒素广泛的危害;舍内小环境中空气质量低劣均有助于原本与猪体处于稳态的亲嗜呼吸系统的病原微生物致病,亦有助病原微生物向亲嗜呼吸系统方向变异。
3.3许多亲嗜呼吸系统的病原(PRV、PRRSV、PRCV、P.mc、APP、HPS等等)在长期与猪共处的进化中均可与猪共处系统的稳态之中。不少猪场在有PRRSV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并未接种该疫苗,没有发生疫情,生产成绩良好;相反,不少猪场接种了多种病毒性疫苗,血检相应免疫水平良好,但仍然发生了以呼吸系统病损为主的疫情。究其所由,都归咎于猪舍小环境差,空气质量低劣。这也说明,在今天,人们仅仅积极有效预防HC、PR、PRRS等病毒性疫病是不够的,只有改善环境才能使更多的亲嗜呼吸系统的病原菌与猪群共处稳态之中,才能有效预防呼吸系统病损的发生。
3.4集约化养猪给人们带来利益,如果人们不改变集约化生产的弊端,不改善猪群生活的小环境,那么,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呼吸系统的病损将继续成为集约化养猪疫病中的主流病损。
综上所述,通过对2006年生猪疫病主流病损成因的分析,有益于2006年生猪疫情演变轨迹释疑,从而获得许多明白与启示:2006年生猪疫情的发生与演变轨迹是我国养猪业现状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生猪的健康水平整体下降的必然结果;在许多病原微生物能与猪群处于系统稳态的今天,疫病发生与否全然取决于猪群的健康水平,健康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系统环境对猪群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胜过疫苗接种对猪群健康的影响;养猪业现状中的系列环境弊端一日不除去,呼吸系统的病损将日复一日占踞疫病病损的主导位置,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
http://flyzh.com/Info_Show.asp?ArticleID=531
[ 本帖最后由 小马哥 于 2007-10-2 19:58 编辑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