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11|回复: 0

霍启光:营养标准与配合饲料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0 06: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霍启光

  饲料是动物赖以生存并进而为人类生产动物性产品的基本资料,完全配合饲料或全价配合饲料则是动物健康高产的科学配餐。配合饲料生产者在调查了饲料市场(原料和加工产品)、畜产品市场与特定动物群体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配合饲料的营养水平或称配合饲料的营养浓度,然后选定配合饲料用大宗原料、营养性与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进而设计饲料配方,并最终加工制作各种类型的配合饲料产品。
  人们在确定配合饲料营养水平时,首先要查询载有这类参数的资料,我们一般称之为饲养标准、营养需要量、营养供给量等,这是确定配合饲料营养水平的基本参数。上述三个术语的基本含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即使在同一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概念亦是不断变化的。当前,就我国学者的看法而言,总体上认为,饲养标准就是营养需要量,它们是动物在正常管理条件下,健康生产的最低营养需要量。对此,中、美、英、法、日、澳等国家,或称饲养标准,或称营养需要,称谓不同,表达方式不一,但论其实质,大抵属同一类型的东西。他们都是以大量的科学试验为依据,经反复验证、调整、归纳、总结而成的,对设计饲料配方极具参考价值。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三个术语的基本概念都不同于饲料标准,饲料标准是作为商品必须遵从的饲料原料、饲料加工产品(各种类型的特定的或通用的配合饲料)的质量保证标准。
  饲养标准或营养需要所列参数的基本依据是科学试验,这就决定了参数本身的局限性,它是以给定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包括动物、抑或饲料亦然,都是以群体均值为对象的,动物所处条件为适中温度区,管理方式为圈养、笼养,甚至饲料的生物学利用率、饲料的采食量以至衡量需要量的标志等都是特定的。总之,每一项参数都不过是动物群体对众多给定条件反应的平均值,即所谓群体在众多“理想”条件下的平均需要量。据估计,仅就群体内个体差异这一因素,现行营养需要量参数加、减两个标准差才能包容95%的个体。倘若将上述营养参数一层不变地搬用于千变万化的实际,其可靠性是十分有限的。实践中,人们对上述营养参数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现实种种特定条件的了解程度,往往是衡量配方师水平高低的尺度,这一尺度的波动范围是十分巨大的。科学家们为了弥补这一变异的影响,使需要量(标准)更贴近于实际,于是又提出了营养供给量这一新概念。可以这样理解营养供给量的含义:如果把需要量看作是动物群体对某一营养成分的平均需要量,那么供给量则是大于这种需要量的数据,它主要考虑了动物个体、饲料原料以及千变万化的应激源造成的影响,在营养需要(标准)的基础上,对各种参数追加了大小不等的安全裕量或称保险系数。即使这种赋予保险系数的供给量(标准),亦只能是配方设计指南,应用时仍需深思熟虑。

[ 本帖最后由 小马哥 于 2007-5-30 07:00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5 10:4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