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1|回复: 0

雅与俗:为千秋计 为眼前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5 12: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宋体][size=11pt]雅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西方无此概念。[/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何为雅?何为俗?简而言之,所作所为,一切皆符合道义,即为雅。逆道而为,即为俗。[/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人生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人类社会才会和谐而无争,每个人才能和乐而美满地度过一生。流俗的行为,虽然会一时取悦于大众,但悦众往往逆德,故中国人凡涉俗字,特加鄙视。如中国人经常说:移风易俗,匡时正俗,和人宁俗,陶物振俗等。[/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俗,往往具有地域性、时间性。既具此两种特点,可知它不具有长久性,没有永恒的流传价值,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如西方的音乐,先有古典乐,继之有爵士乐,又有摇滚乐,现又有流行音乐。每每兴起于一时,大众趋之若鹜。久则生厌,标新立异,又寻新的花样。变来变去,无外乎投众人之所好,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立意在其中。一般人受此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心亦无所着落,心中也没有真正的中心思想,只好一味地寻求新的刺激,浑浑愕愕地“跟着感觉走”而已。身为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谁不受此靡靡之音的负面影响?[/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而中国传统观念,无论音乐也好,绘画也好,文学也好,一切艺术形式,乃至一切思想、政治、经济、社会行为,必分雅俗,必须使一切行为有其永恒不破之价值。而道德、道义,无论是何种民族、何种国家,无论古今,它是每一个人长久不变的永恒需求,是人性中本具的向上、向善的天然愿望,自然永久,自然永恒。中国人对此深思熟虑,为了圆满地安排人生,一切行为必“以德为先”,称其为“雅”,鼓励大家乐雅鄙俗,这正是中国人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的体现。[/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如唐初,文坛上延续六朝以来的华丽靡艳之风,积非成是,久已成俗。陈子昂作感遇诗三十八章,以期改变文风,恢复到传统的雅正之道。其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子昂的心目中,正为知前有古人,后亦有来者,雅正之道必如天地一样悠久无疆,故不愿以追随时尚俗好为满足,而有此怆然涕下之心情。继陈子昂而起有李太白。其诗曰:“大雅久不做,吾衰竟谁陈。”杜甫亦有诗:“风流儒雅亦吾诗。”“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雅必通于古今,俗则限于当世。[/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韩愈倡为古文运动,亦承陈子昂、李白、杜甫古诗运动一脉而来,期望“文以载道”,其言曰:“非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到了宋代,韩愈的文章始大为流行,苏轼谓其文起八代之衰,即指其能反俗以归之雅。俗必变,雅始能正,垂之后世以为常。[/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只有甘于贫苦,乐处寂寞,才能违俗以入道,所谓“安贫乐道”也。因普通人的心理都以追求财富、权势为尚,但外在的物欲极容易使人的心灵凝滞沈溺,从而使人的身心失去大自由。一旦如此,则是人生的大不幸。一人如此[/size][/font][size=11p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11pt],是一人之大不幸;整个社会都如此,则是全体人群之大不幸。中国人防微杜渐,视财富权势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此正是中国人深厚通达的人生智慧的表现。故孔子屡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苏轼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林逋诗:“闲草遍庭终胜俗,好书堆案转甘贫。”中国地大物博,民阜物丰,若从事工商业极容易积累财富。但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西方式的大资本家出现,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富贵皆不能免俗,社会大众历来都以淡漠鄙视的眼光视之。士农工商,商居最末,即是明证。此种心理,即使在今天,虽然西方的财富观、工商社会观已极其普遍,但老百姓内心深处依然对富豪、权贵持一鄙视态度。这绝不是一般媒体所揭示的“仇富心理”那么简单,浅薄之论绝难道尽其详。[/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前已言之,中国人将人生的一切行为都分雅俗,期望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地以道德为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每个人都成为儒雅君子,从而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人间乐土。孟子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有这样深厚悠久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有一大不同处,即中国人特具道德感。中国人普遍心地善良,敬业乐群,乐善好施,其心灵之淳厚善良,为其他民族所少见。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持“雅俗之辨”的传统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如自元明清三代以来,朝廷以宋儒朱熹的注解为标准来开科取士。但当时社会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鄙视这样的文章(八股文)为“时文”,认为其作用只是“销磨一代英雄气”,根本不值一读。凭心而论,应试的八股文中必有若干篇是足以流传的,但中国人观念:只要是政府所提倡,社会之所趋,即不免为俗套。俗则必加以鄙视。只有不为名利、不为俗情、直抒胸臆、语语自胸中流出,才会有好文章。中国人独立判断、自由平等的精神于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近代中国人每每以西方的观念来看待中国历史,动辄就说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奴才”,只有奴性,没有独立人格;历代帝王都是专制残暴,搞“一言堂”。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客观地来看中国史书,则知此种见解是大错特错的。否则地话,为何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历史进程屡屡中断,只有中华文明五千余年历久而弥新,至今仍抚育滋养着我炎黄子孙?[/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西方因无雅俗观念,故许多行为皆以大众的口味为标准。只要是大众所好,即是对的;只要是多数人所赞同的,即是对的。却不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前已言之,如西方的音乐,只是一味地追随大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完全没有一种特立独行、中流砥柱的气魄。音乐的外在形式固然可以推陈出新,但所表现的思想、意境、主题必定应有永恒价值,虽经千百年,也是所有人群所共同追求的。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样的作品,也应当引起同样的共鸣,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彼时的心境,“于我心有戚戚哉!”这样的作品,才有流传的价值。有俗无雅,只是一味地“创新”,这样的作品,又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呢?[/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更有甚者,工商业者因市场竞争的激烈,每每祭出“创新”的法宝,希望以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化解困境,获取利润。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新产品刚上市没多长时间,又有更新的产品取而代之。往往前期投入还未收回,即被竞争对手的更新产品打压回去,由此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消费者受“创新”观念的影响,也是一味地求新求变,明明可以继续使用的良好产品,仅仅因为时间稍久,不再时尚即被弃之不用。由此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无可计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真的是人类之福吗?长此以往,子孙后代何以生存?这样的忧虑恐怕不是杞人忧天吧!但一般社会大众看不到此点,他们看到的往往是眼前的一点点便利。你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往往以一句“别人都这样!”来塞责。这样的“俗”,也是对的吗?[/size][/font]
[font=宋体][size=11pt][/size][/font][size=11pt][/size]
[font=宋体][size=11pt]雅俗之辨,不可不立,不可不慎。为全体人类计,为千秋万代计,即是雅;为私利计,为眼前计,即是俗。[/size][/font][size=11pt][/size]


视频: 葬花吟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superfisherliu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8 03: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