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董事长李红 它是多年来成渝地区唯一一家赴美上市的餐饮企业,它的当家人却长期隐匿于企业之外。为什么它的门店可以火爆得像“员工食堂”,让麦当劳、肯德基等同城对手相形见绌? 快慢乡村基,说的是如何用十年时间“做透”一件事的方法论,也是关于中式快餐连锁领域能否诞生一家伟大公司的新的追问。 窗外是平静而通透的蔚蓝天空,机舱内的人正对上一站的路演品头论足,在投行租来的私人飞机里,李红斜着脑袋倾听周遭,顺便将挑起的方便面送进嘴里。 这是2010年的9月27日。香港、新加坡、波士顿、旧金山,路演历时半个多月,李红和她的乡村基团队火速拜访了300多家基金公司,她不断向投资者兜售她的乡村基故事,也一步步地终结着中式快餐难以做大做强的行业宿命。 第二天早上8点,纽交所的首席执行官用一顿中式早餐饺子迎接了乡村基;9时30分,乡村基开始挂牌交易。开盘后,该股继续上扬,首日涨幅高达47.27%。乡村基用14年的时间,通过了市场的拣选,成为国内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式快餐企业。 带着耳麦的交易员们穿着带有乡村基字样的背心来回穿梭,华尔街的纽交所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自己敲钟的画面——对创业者而言,这样的情景比单纯的股价涨跌更让人动情;对乡村基的5000多名员工而言,他们中有一百位瞬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对那些在快餐连锁领域进行了多年围观或者围攻的观察家而言,乡村基足以让他们的好奇心“再下一城”。 这是一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给力才能造就传奇的领域。 1996年,来自河南的乔赢将他的中式快餐连锁红高粱推向前台,但很快,号称2000年前要在全世界开两万家店的红高粱应声而倒;同样是在1996年前后,蔡达标在广东创办了“真功夫”,潘蔚在香港搞起了“味千拉面”,未来的本土快餐巨星们以不同的方式“曲线救国”。同样也在这一年,李红在重庆解放碑群鹰广场,开启了乡村基第一家店。 从第1家店到第10家店,乡村基用了整整十年;但从第50家店到第100家店,乡村基却只用了两年。乡村基速度,快在何处,慢在何处? 每到就餐时分,在乡村基的大本营重庆,麦当劳、肯德基的人流有限,乡村基的生意却火爆得像“单位食堂”,那些眼瞅着乡村基火爆景象的商家也曾试图克隆,殊不知,就算是从乡村基出来的员工拉旗单干,也往往难以效仿其运营精髓。乡村基“精”在何处? 相较于国内明星企业中企业家所呈现的明星效应,李红显然长期隐匿于乡村基之外,就像她的名字,全中国叫李红的人成千上万毫无特点,而乡村基只有一个。 十四年,大隐隐于市。李红何以和她的乡村基一起栉风沐雨,专心做透一件事? ——2010年,重庆,我们把所有追问抛向了乡村基。 上篇:乡村基的慢智慧 这是一座被隐喻为东方芝加哥的中国山城。重庆,除了狭长的石板坡,以及静默的嘉陵江水,这个老工业基地也有着它柔软的韵味。比如餐饮,人们惊讶于火锅军团席卷全国的态势,也总会提及火锅背后那群妩媚麻辣的餐饮女杰。火锅是重庆餐饮的金字招牌,而火锅之外还有一家企业,足以在中国餐饮史上刻下名字。 自1996年创业以来,乡村基的扩张速度并不快,在快餐连锁领域十年10家直营店的速度甚至可以用慢来形容。慢,可以是一种速度,但同样也可解读为一种深度。一个模式内的十年慢功,是关于如何“做透”一件事的方法论,也是关于如何“养大”一个梦想的世界观。 第一幕 谁的眼泪在飞 1998年7月8日,重庆,解放碑。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餐桌前的李红,殷勤地照顾着每一个人,她把头发高高盘起显得很是干练。这个发型在今后的十多年都未有改变。她自己并没有吃什么,客人注意到她显得特别亢奋。这一天,是她30岁的生日。 亲朋好友悉数到场,宴席摆开十多张,推杯换盏人声鼎沸,一个员工却匆匆赶来:“红姐,店里出大事了!” 所谓的大事,发生在距生日宴几步之遥的乡村基门店。这也是乡村基在全国的第一家门店。 两年前,李红从加州牛肉面馆辞职,和老公一起盘下这家店,两年的辛苦经营,生意渐渐红火。殊不知就在此时,大房东和二房东却突发纠纷,大房东叫嚣收回铺面的决心——是“王八吃秤砣”——不打丝毫商量。 眼看生日宴变成散伙饭,赴宴道贺变成帮忙搬家,李红的心情低落到极点。但她依旧强打精神拾掇好残局。 这样的戏剧性挫败,足以令一家刚刚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企业灰心。李红也不例外。即便多年以后舆论将她塑造成抗击洋快餐的本土骑士,她同样不愿接受这样的“道德绑架”:意义都是被别人赋予的,彼时的她,想的是怎么活下来。 要想在中式快餐行当活下来,并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女人。 1968年,李红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父母是汽车运输公司的职工,她也是家里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但显然,父母并未给予这个女儿过多的溺爱。在那个特殊年代,8岁的李红便被要求生火做饭,蜂窝煤点燃的童年,四处是单调的青烟。 然而,尽管童年中没有机关大院的芭蕉林、葡萄架,与厨房早早结缘的李红,似乎注定将在这条路上找到人生灵感。1984年,16岁的李红前往重庆商业技工学校学习了两年的烹饪。毕业后,她参加过四川师范学院成人自考,在汽车运输公司电大做教务。第一份与餐饮相关的工作,是重庆加州牛肉面馆的门店经理。 1996年,李红已经在餐饮行业积累起一定经验,她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当年11月23日,位于解放碑群鹰广场的第一家店,正式开业。 这是一家足足有400多平方米的铺面,员工20来人,李红以承包经营的方式从二房东手里接过门店,更名乡村鸡(2005年,禽流感肆虐,为了规避风险,李红决定换标,乡村鸡将“鸡”改为“基”。)。 乡村鸡以鸡肉为主,经营西式快餐兼杂各种汤面,价格在5~13元之间。商海初试啼声,李老板意气风发,笑脸迎客、定餐煮面、卫生清扫样样亲历亲为。殊不知,店外人流如织,店内人气却若游丝,“看着店外人来人往,真恨不得把他们拽到店里来。” 生意不好就把大堂的灯关几盏吧,还能省点电费,可电费省了人更少了;每到月初发完工资,李红便开始担心第二天员工会带着员工服一起“失踪”;为了吸引顾客,乡村基店里滚动播放着流行歌曲《谁的眼泪在飞》,孟庭苇软绵绵的声音让李红越发觉得不对劲:谁的眼泪在飞?这不是我的眼泪在飞吗! 市场残酷,咬牙挺住,李红在口味和促销上大下功夫。“做餐饮,没有一天24个小时有23个小时呆在店里的拼劲,你就会输得很惨!”乡村基开始大方让利,大气经营,每到中午,学生凭借学生证若不要配餐榨菜便便宜3块钱,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一晃一年半,乡村基逐渐在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地段站稳了脚跟。现金流正了,员工人心稳定,那首《谁的眼泪在飞》也很难再刺痛李红了。可恰恰就在此时,两个房东之间却发生纠纷打起官司——流弹砸向了乡村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