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概述】 猪肾虫病又称冠尾线虫病,是由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等处引起的。虫体偶尔寄生于腹腔和膀胱等处。本病分布广泛,危害性大,常呈地方性流行,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病因/病原】 虫体粗壮,呈灰褐色,形似火柴杆,体壁较透明,其内部器官隐约可见。雄虫长20-30毫米,交合伞小,交合剌两根。雌虫长30-45毫米。卵呈长椭圆形,较大,灰白色,两端钝圆,卵壳薄,长99.8-120.8微米,宽56-63微米。 【流行病学】 虫卵随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经1-2天孵出第一期幼虫;经2-3天,第一期幼虫经过第一、二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以经过两条途径感染猪:一是经口感染,二是经皮肤感染。经口感染往往是猪吞食了感染性幼虫;幼虫钻入胃壁,脱去鞘膜,经3天后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进入肝脏。经皮肤感染的幼虫钻进皮肤和肌肉,约经70个小时变为第四期幼虫,随血流经肺和大循环进入肝脏,幼虫在肝脏停留3个月或更长时间,穿过包膜进入腹腔,后移至肾脏或输尿管组织中形成包囊,并发育成成虫。少数幼虫误入脾、脊髓、腰肌等处,不能发育成成虫而死亡。从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成成虫,一般需经6-12个月。本病多发生于气候温暖的多雨季节,在我国南方,猪只感染多在每年3-5月和9-11月。感染性幼虫多分布于猪舍的墙根和猪排尿的地方,其次是运动场中的潮湿处。猪只往往在墙根掘土时摄入幼虫,及在墙根下或其它潮湿的地方躺卧时,感染性幼虫钻入皮肤而受感染。
【诊断】 临床观察,发现病猪腰背松软无力,后躯麻痹或有不明原因的跛行时,可镜检尿液,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有人用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早期诊断,即用肾虫的成虫制作抗原,配成1:100浓度,皮内注射0.1毫升,经5-15分钟检查结果,凡注射部位发生丘疹,其直径大于1.5厘米者为阳性反应;直径1.2-1.49厘米者为可疑;小于1.2厘米者为阴性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