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 【概述】 本病是在高度密集饲养、饮食不足或营养不平衡等应激因素作用下诱发的猪只之间相互咬尾或咬耳的一种恶癖行为。目前,已成为许多猪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时此病会给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因/病原】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一些应激因素有关:饲养密度过大、舍饲、水泥地面;饮水、饲料不足;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足;饲料中缺乏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本病常发仔猪断奶分群饲养时,特别是断奶公猪。猪群密度过大、拥挤,吃食受限制、抢食等。 【症状】 咬尾常常先从一二头小猪吸吮或咀嚼同窝其它小猪的尾巴开始。仔猪咬尾的行动敏捷,被咬仔猪尖叫挣扎,猪尾被咬断,鲜血淋漓。有的被咬尾仔猪,站立不动,有时3头仔猪咬成一团。严重时,猪只一个咬一个,连成一大串。有的被咬掉尾尖或被咬下半段尾巴,有的近尾根处被咬掉,变成秃尾猪。被咬仔猪因失血而发生贫血,严重地影响生长发育。个别仔猪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有的猪被咬伤后,感染形成化脓灶,沿尾椎管向前蔓延,损伤脊髓,可引起瘫痪。有的感染化脓扩散至血液及淋巴,引起多发性化脓灶或造成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在有咬尾症的猪群中,有的也会出现咀嚼其它猪只耳朵的情况。耳被咬伤大多是双侧性的,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一是耳叶与颊相连的耳基部;另外就是耳尖部。轻症病例,伤势轻,病变很快痊愈;有的可能会失去整个耳朵,偶尔有发病死亡的病例。 【症状图】 【诊断】 【治疗】 猪群中有发现咬尾和嚼尾症状时,应及时找出诱发因素,并及时加以纠正。对被咬伤的猪,体质差发育不良者,应分出来单圈饲养。在伤口涂抹一些药剂以利于伤口愈合和防止感染。药剂可选用碘酊、氯化亚铁溶液或紫药水等。对个别有咬尾恶癖的猪,应挑出来单独饲养,以免再伤害其它猪只。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应以加强营养,减少不良刺激,防止应激入手。从营养来看,配合饲料必须全价,注意各种营养成份的比例,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应足量。注意青绿饲料的饲喂。放置垫草,限制光照对本病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夏季光照较强时,应注意避免仔猪受强光照。条件许可的在圈内安放一些链条、纸袋、罐头盒、小木头片等玩物,让小猪啃咬。在饮水中适当加一些食盐或镇静剂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用中药苍术血粉散治疗猪咬尾异食癖有良效。其配方为:自制血粉100克、苍术90克、牡蛎粉60克、骨粉60克、槟榔50克、苏打粉40克、炒食盐40克,共研细末,分10日喂完,每日40-50克,分2-3次拌料饲喂。自制血粉的制作:屠宰牲畜时,将血液接入容器内,加入适量麸皮搅拌至能形成颗粒状,晒干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