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神密病;猪蓝耳病 【概述】 是由RNA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袭生殖和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弱仔、木乃伊胎和呼吸困难,新生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病死猪无特征性剖检病变。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是猪的一种新病,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遍北美,被称为神秘病,后传至欧洲大陆的主要养猪地区。欧洲又将该病称为蓝耳病。随着生猪及其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往来,该病已遍及及世界各地。饲养密度越高,猪场规模越大,建场越久,越有利于病毒的扩散,损失也越重。本病于1995年传入我国大陆,现已传遍我国主要养猪生产基地。 【病因/病原】 该病病毒为RNA病毒。可在猪肺巨噬细胞上生长。不凝集鸡、猪、牛、羊、兔、鼠及人的红细胞。有机溶剂如氯仿可使之失活。不耐热,37度12小时感染力降低50%。对酸碱敏感。在血浆中仅可存活2天。该病毒变异性较强。不同地区或不同猪场分离毒株可能存在毒力差异或抗原差异。*
【流行病学】 随着种猪及其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往来,该病已遍及世界各地。饲养密度越高,猪场规模越大,建场越久,越有利于病毒的扩散,损失也越重。本病于1995年传入我国大陆,现已传遍我国主要养猪生产基地。 【病理学】 自然病例通常见不到剖检病变。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时,可见到相应疾病的病变,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时,更是如此。常见的继发感染有猪瘟、伪狂犬病、弓形体病、大肠杆菌病等。感染荷兰毒株后可见到浸润性间质肺炎及局灶性卡他性肺炎。感染美国毒株可致3周龄仔猪产生多灶性中度增生性肺炎。母猪感染后,死胎和弱仔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健产仔猪8-12日龄剖杀可见肺呈灰色小灶实变。
【症状】 (1)种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不同程度地呼吸困难。间情期延长或不孕。妊娠母猪感染后,食欲废绝,高热(40度以上),可发生早产,后期流产、死产、木乃伊化、弱仔,预产期后延。流产后,精神状况好转,有食欲,但无乳。有的乳头变红,有的皮肤发绀,耳朵发蓝。 (2)新生仔猪。部分新生仔猪呼吸困难,运动失调,轻瘫。生后因母猪无乳或初乳质量差,又继发其它感染时,可见到腹泻,粪便黄色粘稠,后变稀薄,脱水,消瘦,大量死亡。产后1周内死亡率可高达80%,甚至100%。耐过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3)仔猪。1月龄以内仔猪最易感,并具有典型症状。体温高达40度以上,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离群独处或挤成一团。被毛粗乱,肌肉震颤,共济失调,甚至后躯麻痹,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死亡率高,可达100%。耐过猪生长缓慢,易患其它疾病。 (4)育肥猪。易感性差,症状轻微,有的可见一过性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 (5)种公猪。发病率低(2%-10%)。临床表现为厌食,精神倦怠,呼吸加快,消瘦,但无发热现象。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新疫区疫情发展急速、典型。随着猪群的更新,病情逐渐缓和,一般呈零星散发,症状不典型。
【诊断】 仅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和剖检病变很难作出诊断,应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来确诊。 (1)临诊特点:荷兰提出3个临床诊断指标,只要其中2项符合要求,即可判为蓝耳病。怀孕母猪临床表现明显,每窝有20%以上的死胎;8%以上的母猪流产;哺乳仔猪死亡26%。 (2)鉴别诊断:应注意排除以下疾病,猪细小病毒病、狂犬病、猪瘟、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等。此外,可用病毒分离培养鉴定、PCR技术及抗体监测技术进行。 【治疗】 本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防治措施】 提高环境温度,改善猪舍质量,防止拥挤、缺水以及发病时转群、混群。发病期间或食欲不好时,应投喂口感好、能量高的饲料。为了控制继发感染,可以注射、拌料或饮水投给抗生素。断奶母猪可拌料投服四环素4周;哺乳仔猪可将呋喃唑酮涂抹在母猪乳头或撒在奶中投喂,并在3、6、9日龄注射长效抗生素;断奶仔猪在3-4周龄可投喂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