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猪,痢疾;猪密螺旋体痢疾;猪血痢;赤痢;黑痢;出血性下痢;肠粘膜出血性腹泻;弧菌性痢疾 【概述】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乃至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猪只。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病因/病原】 主要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阴性,苯胺染料着色良好的螺旋体,多为4-6个呈螺旋弯曲,两端尖锐,形如雁双翼状,能自由运动。在5度的粪便中能存活61天,在土壤中存活18天。病原体对一般消毒药如来苏儿、1%火碱及高温、氧、干燥等敏感。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随着粪便排出大量病原,污染饲料、饮水、食槽、周围环境,仔猪通过消化道感染,在断奶前后发病。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以2-3月龄幼猪发生居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流行较缓慢,持续较长,且可反复发作。 【病理学】 本病的特征是大肠有病变,而小肠没有。急性期表现为,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粘膜上有粘液、血液和组织碎片。随着病程延长,水肿减轻,粘膜表面坏死,形成假膜,有时粘膜附着纤维性渗出物。
【症状】 (1)最急性型:发病表现突然死亡,发病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变软,渐渐变为黄色稀粪,表面附带有粘液和血液。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粘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粪,有时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粘液及纤维素伪膜。 (2)慢性型:病例症状轻,粪中有较多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血液较少,病期较长。猪只表现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 【症状图】
【诊断】 一般根据流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病原镜检和血清学检验。本病主要侵害2-3月龄的仔猪,而且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大猪要高。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体温正常,临床上以拉血痢为主要症状,病猪用药后症状减轻,停药后又出现。 (1)剖检:急性病例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慢性病例为坏死性大肠炎。 (2)病原学诊断: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此病。分离培养:需氧条件下进行。 (3)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治疗】 ①泰乐菌素:每千克水中加入泰乐菌素:每千克水中加0.06泰乐菌素连用3-5天或每千克体重注射8毫克。 ②庆大霉素:每千克水中加庆大霉素11毫克或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00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3-5天。 ③痢菌净。每千克体重口服5毫克,每日2次,连用3天或0.5%痢菌净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 ④中药。白矾1克、白头翁15克、石榴皮10克,把白头翁、石榴皮加水适量煎到出味,加入白矾溶解,分2次灌服,连用3-5天。 【防治措施】 本病治疗后易反复发作,必需坚持长期治疗与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对于急性发病的猪只采用饮水投药或注射给药疗效快。防止从病猪场购入带菌种猪,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果引入猪只需隔离观察和检疫,健康者方可并群饲养。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消毒后的猪舍,空闲1个月后方可引进新猪饲养。处理好粪便,病猪最好全部淘汰,以除祸患。坚持药物、管理和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