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炭疽 【概述】 该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症变化、脾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 【病因/病原】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特点是败血症变化、脾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炭疽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可形成荚膜,抗腐败能力强。 【流行病学】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能感染本病。猪对炭疽有一定抵抗力,但猪感染炭疽可能成为某些地区的重要传染源。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土壤、水源、牧地时,则可成为长久的疫源地。猪发生炭疽病通常是因为摄入含有大量炭疽杆菌或活芽胞的饮水、骨粉及其它动物产品配制的饲料。此外猪被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可引起皮肤感染。炭疽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江河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以往多呈地方流行性,现多为散发。多在人、牛、羊等发生炭疽时引起其发病。 【病理学】 咽型炭疽剖检可见咽喉和颈部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头颈部淋巴结,特别是颌下淋巴结急剧肿大,切面因充血、出血而呈樱桃红色,中央有稍凹陷的黑色坏死灶。镜检见淋巴组织呈严重的出血、肿胀、坏死,外围有广泛的水肿区。肠型炭疽主要发生于小肠,多以肿大、出血和坏死的淋巴小结为中心,形成局灶性的肠粘膜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有红色浆液,脾软而肿大。肝充血或水肿,间有出血性坏死灶。败血型炭疽少见。 【病理学图】 【症状】 本病潜伏期1-5天。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大多数动物要强,因此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症状为咽型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体温可升达41.7度,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症状严重时,粘膜发绀,呼吸困难,多数猪在水肿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也有不治而愈的,但这种猪有带菌的可能。肠型炭疽常伴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或腹泻。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受感染的猪死亡率高,常突然死亡。猪的败血型炭疽少见。黄鉴明1994年报道急性败血型猪炭疽病例:尸僵不全,明显膨胀,尸体迅速腐败,鼻孔、肛门等处流出暗黑色血液,凝固不良,肛门外翻,在头、颈、臀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蓝色斑。 【诊断】 由于动物组织中的炭疽杆菌暴露接触空气后可形成芽胞,芽胞的抵抗力强大而难以消灭,故炭疽病畜尸体严禁剖检。对原因不明而死亡或临床上出现痛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死后天然孔流血的病猪,应首先怀疑为炭疽。1.细菌学检查:采取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死后可由下耳或四肢末梢采取血,或采取体表有病变的淋巴结,也可于左季肋部第17-18肋骨间做一垂直切口,采取一小块脾脏,切口应用碘酊棉球塞住。动物在6小时以内死亡的新鲜病料,可直接镜检组织和体液。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萨染色法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的呈竹节状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时,可初步诊断。也可将新鲜材料接种于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平板上,37度培养24小时后观察肉汤中的絮状沉淀,菌落呈卷发状,有不溶血等特征。若组织不太新鲜时,可在组织或血液的平析培养物上寻找到特征性的“毛玻璃”样菌落,用中等放大倍数观察18-24小时平板培养物,菌落边缘不应有能运动的细菌。动物接种:将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5-10倍乳剂,给小鼠腹部皮下注射0.2毫升,豚鼠皮下注射0.5毫升,家兔皮下注射1毫升,动物通常于12小时后注射部位局部水肿,24-72小时因败血症死亡。剖检在其血液、脾脏涂片中均可见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血清学诊断:炭疽沉淀反应、间接炭粉凝集反应、乳胶凝集试验和其他特殊诊断方法。鉴别诊断:猪丹毒与局限性炭疽的区别是:缺乏炭疽时特征性咽喉部炎性水肿和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的出血性坏死病变。与败血型炭疽的区别是:脾脏虽然肿大、胆脾髓不软化。猪瘟与局限性肠炭疽的区别是:猪瘟通常损害内部全部或大部分淋巴结,表现为出血性淋巴结炎,切面如大理石样外观。而局限性炭疽仅损害由病变部位汇集淋巴的局部淋巴结,淋巴结干燥、脆硬,切面呈蜂窝状出血性坏死变化。猪肺疫与炭疽的区别是:在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看不到肠型炭疽所表现的特征性病变,但常见纤维素性肺炎。猪弓形虫病与肠型炭疽的区别是:肠型炭疽时受损害的肠系膜淋巴结多位于空肠前段,切面呈砖红色且干燥,散在灰黑色、稍凹陷的坏死灶,其周围有明显的胶样浸润。猪弓形虫病时受损的肠系膜淋巴结多见于空肠后段和回肠部分,切面隆突、湿润,有黄白色、不凹陷的坏死灶,其周围无胶样浸润或炎性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