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 【概述】 猪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表面有突出的半球状红色硬结,化脓结痂,形成皮肤白斑。一般取良性经过。该病遍及全球,环境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的地区尤为多见。 【病因/病原】 猪痘病毒为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在细胞浆内增殖形成包涵体。在细胞单层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皮屑内的病毒对干燥有特别强的耐受力,可存活1年。37度24小时丧失感染力。直射日光或紫外线可迅速杀灭病毒。猪为猪痘唯一的自然宿主,哺乳仔猪最易感。 【流行病学】 该病遍及全世界,与饲养环境条件差密切相关。该病只感染猪,而不感染其它家畜、家禽。不同日龄、不同品种、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和条件下其发病率不同,病猪或带毒猪为本病的传染源。除了通过病猪排出的口、鼻分泌物污染环境传播本病外,还可通过猪虱子、苍蝇及蚊子传播,且皮肤擦伤或创伤均有助于本病水平传播。3-4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低于5%,并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迁延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卫生差,灭虫不彻底和不断出现易感猪。 【病理学】 主要病变为皮肤痘样损伤。继发细菌感染时,损伤更为严重,并形成局部化脓灶。 【症状】 潜伏期为2-5天,猪痘临床表现有明显的阶段性:红色斑点期、红色丘疹期、水疱期、脓疱期和结痂期。水疱期一般较短不易发现。病程为3-4周。如有继发感染,病程延长。有猪虱寄生时,痘疹多见于腹下。有蚊子和苍蝇时,痘疱多见于背部。哺乳仔猪病情严重时可全身出痘。3-4月龄猪的痘疱多见于皮肤无毛区。成年猪多见于无毛区、乳房、耳朵、鼻部和阴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