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 【概述】 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传染性疾病。病程短,死亡率极高。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以及流行病学特点类似急性猪瘟,但更急剧。全身各组织器官严重出血,许多部位水肿。只感染猪。我国还未发现该病,但在引进种猪和产品贸易交往中应高度重视。 【病因/病原】 非洲猪瘟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属虹病毒科。广泛分布于猪体内各组织器官中。血液、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大量病毒。可经细胞培养增殖。各种软蜱是该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60度加热30分钟,及脂溶剂和许多常用消毒药都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流行病学】 该病在非洲许多国家呈地方性流行。欧洲部分国家或地区也有暴发该病的报道,包括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本病只感染猪,包括野猪和家猪。可经口鼻传染。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传播媒介包括被病毒污染的猪肉及其它畜产品、饲料、饮水、用具、圈舍以及带毒的软蜱。非洲难以根除该病是因为病毒可在蜱和野猪之间循环感染。在新疫区病势发展急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老疫区一般呈隐性感染。发病后,猪群可长期带毒,却不产生中和抗体。 【病理学】 该病的特征剖检病变为内脏器官广泛出血,而隐性或慢性感染时,剖检病变不明显。1.急性型。主要剖检病变为脾肿大,呈黑色,质脆。脾被膜下有散在出血斑点。淋巴结肿大、质脆、易碎、出血,如同黑红色的血瘤。有的淋巴结瘀血,被膜下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肾皮肤表面及切面均有斑点样出血。心包中含有大量腥红色液体,心内膜及心脏浆膜有出血点。腹腔积有大量血红色液体。整个消化道出血水肿。肝胆瘀血。2.亚急性型。可见淋巴结和肾脏出血。脾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有时还可见到间质性肺炎。3.慢性型。可见到肺局灶性干酪样坏死和钙化。
【症状】 该病易与猪瘟等败血症相混,其潜伏期为4-8天。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三种。急性型临床特征为高烧(40-41度),食欲废绝,沉郁,发绀,白细胞减少,皮肤有出血斑点,尤其在耳朵及胁肋部多见。除非洲和伊比利亚半岛以外,其它国家或地区发生的非洲猪瘟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型。其特征为呼吸异常,母猪流产,死亡率较低。
【诊断】 (1)临床诊断要点:病猪发热后4天才出现临床症状,并在出现症状时,体温开始下降。;本病来势凶猛,病猪一般呈超急性死亡;无毛或少毛区皮肤发紫,界限明显。耳部紫绀区常肿胀。腹壁、四肢等处皮肤有出血斑,中央黑色,四周干枯;淋巴结,尤其是腹腔淋巴结严重出血,状如血瘤;胸腹腔及心包内大量积液,色黄或浅红;肺间质、结肠粘膜和浆膜、肠系膜、胆囊壁水肿,呈胶样。 (2)动物接种试验:取病猪抗凝血、脾、淋巴结等作成1:10组织悬液,加抗生素处理后接种猪瘟免疫猪和易感猪,每头10毫升,如均在5天后发病,则为非洲猪瘟,仅易感猪发病则为猪瘟。 (3)其它诊断方法:病毒分离鉴定、免疫荧光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 【防治措施】 本病无商品疫苗,对进口猪、猪制品和其它野生动物要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进猪。对来自疫区的肉食品、废料、废水应就地无害化处理,不得用作饲料。发生可疑疫情时,应立即封锁,确认后扑杀销毁。猪场彻底消毒后改作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