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养猪 养猪技术 查看内容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又名红细胞孢子虫)寄生于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高热、贫血、黄疸和全身发红,猪感染可引起死亡。
一、 虫体特征
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微米,平均长0.8微米,最大2.5微米。呈环形、月牙形、逗点状和球形不等,虫体呈淡蓝色,中间核为紫红色,虫体多依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微小附红细胞体,直径0.5微米,多在红细胞内、血浆中则见不到。
二、 流行病学
属人畜共患病,本病多发于7—9月,但有的地区11月份也发生,有的地区阳性率达30%以上。气候干旱少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以及污染针头、器械为主要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1月龄左右的仔猪病死率高。本病一般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应激时发病。调查资料表明,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高达90%以后,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的猪死亡率达80%以上。呈地方性流行。
三、 临床症状
潜伏期6—10天,体温39.5—42℃,怕冷,呈稽留热,食欲减退或废绝,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粪便初干或球状,附有粘液和血液,粪便呈黑褐色,有时便秘、下痢交替。叫声嘶哑、气喘、呼吸困难,有的呈犬坐,张口呼吸,鼻有分泌物,心搏加快,可视粘膜初充血,后苍白,轻度黄疸,尿呈黄色。全身皮肤红紫,以耳下、颈下、腹下、鼻镜、腹股沟、四肢先发红,后出现不规则紫斑,边缘界限不明显,指压不褪色。后变为青紫色,界限不明显。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采血后流血持久不止,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有的全身发痒,乱蹬,部分公猪尿鞘积尿。病猪生长缓慢,营养不良。
四、 病理变化
尸僵不全,全身皮肤黄染,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末梢、耳尖、腹下、股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全身脂肪显著黄染,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在腹部、胸、气管两侧皮下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水肿,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水,肺、气管水肿。肝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质脆,并有出血点或坏死点,有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黄色条纹坏死区。胆囊肿大,内充满绿色粘稠胆汁。胸前、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面多汁,呈淡灰褐色,颌下淋巴结灰白色。心脏苍白较软,心房有散在出血点,心包有淡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脆,表面有暗红色出血点,有的萎缩,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肾肿大,浑浊,贫血严重,肾盂黄色胶冻样,膀胱贫血有出血点。
五、 诊断
根据临床特有症状,排除与该病症状相似处的疾病,如猪肺疫、猪李氏杆菌病,猪弓形虫病、猪瘟、猪焦虫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从病猪的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和病理剖检进行确诊。
六、 防治
加强猪场卫生措施,避免圈舍潮湿,采光差,通风不良等因素。在免疫及治疗时应一猪一针头,对所用器械严格消毒。杜绝不良应激因素,加强种猪管理,对阳性猪及时淘汰。该病阳性猪呈隐性感染,所以猪养殖厂、户对猪进出严格检查、检验。驱除蜱、虱、蚤等吸血昆虫,隔离节肢动物与猪群接触。在治疗时以杀灭虫体为主,对重症者采取对症疗法。
1、贝尼尔每千克体重4毫克分点肌肉注射,对严重的病猪间隔48小时重复注射1次,或0.9生理盐水10毫升稀释,加入10%葡萄糖100—300毫升,再加25维生素C2—4毫升静注。
2、黄色素每千克体重3毫克静注。
3、盐酸四环素每千克体重25毫克口服。
4、用阿卡普林每千克体重2毫克/次,皮下注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1

已阅

支持

超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7 23:1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