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养猪 养猪技术 查看内容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
【概述】  该病主要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母猪患病后,发生流产、子宫炎、跛行和不孕症;公猪患病后发生睾丸炎和副睾炎。
【病因/病原】  布鲁氏菌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有4个生物型构成,猪2型布鲁氏菌发生于欧洲,它的宿主是猪和野兔。猪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猪,羊布鲁氏菌对猪也有致病力。

【流行病学】  猪布鲁氏菌的主要宿主是猪,羊布鲁氏菌对猪也有致病力。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当感染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时,大量的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病猪的乳汁和病公猪精液也有布鲁氏菌存在,有时粪尿中也可存在。传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其它通过交配、皮肤、粘膜也可感染。猪的易感性随着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第一胎母猪发病率较高,患病母猪群在第2次流产高潮过后,流产逐步降低。
【病理学】  流产胎儿皮下、肌间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腹腔内有红色液体及纤维素,胃、肠粘膜有出血点。有木乃伊胎,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肿,有的可见坏死灶。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高粱米大小、凸起的坏死小结节。公猪睾丸及副睾肿大,切开有小坏死灶。公猪还可风关节炎。

【症状】  母猪的主要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怀孕第二三月,有的在妊娠的第二三周即流产;早期流产的胎儿和胎衣多被猪吃掉,常不被发现;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从阴道流出分泌物,胎衣不下的情况较少,少数母猪可发生胎衣不下,引起子宫炎,影响其配种。重复流产的较少见,新感染的猪场,流产数量多。公猪主要症状是睾丸炎,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有的症状较急,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有的病猪睾丸发生萎缩、硬化,甚至性欲减退或丧失,失去配种能力。

【诊断】  (1)流行特点: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可通过交配、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公猪精液中有病原体,人工授精可引起传染;5月龄以下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增高;第一胎母猪流产率高,阉割后的公、母猪感染率较低。
   (2)临床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全身症状不明显。公猪发生睾丸炎和副睾炎。公母猪都可以出现关节炎、跛行。
   (3)病变:感染青年母猪时常见到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有的可见子宫粘膜粟粒状脓肿。流产的胎盘充血、水肿并有斑状出血。公猪睾丸肿或萎缩,并常有脓肿。
   (4)细菌学检查:病变作成抹片,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镜检。可见成丛的红色球状小杆菌,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作细菌分离培养。
   (5)动物接种:病料接种豚鼠,再从豚鼠分离细菌并作凝集反应,观察凝集反应滴度的升高与否,如升高则为阳性。
   (6)血清学试验,将猪的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结合起来。
   (7)鉴别诊断:本病必须与细小病毒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猪衣原体病、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等病引起的流产区别诊断。
【治疗】  本病用抗菌素疗法和化学疗法效果不好。抗菌素治疗只在病的菌血症阶段有效,停止治疗后组织中仍将有活的猪布鲁氏菌。使用抗菌素能抑制细菌在体内的繁殖,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和排菌。可以选用大剂量的四环素、链霉素。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要求种猪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从外场引入种猪时将本病带入。凡经查明为病猪或阳性猪时,应立即隔离、淘汰,以除后患。在发病猪场,对检疫证明无病的5月龄以上猪,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冻干活疫苗进行预防免疫,最好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猪口服2次,每次200亿菌,间隔1个月;或者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注射200亿菌,间隔1个月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1年。加强兽医卫生措施,特别要注意产房、用具及被污染环境的消毒。妥善处理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阴道分泌物。病畜的肉按肉品卫生检验法处理,防止本病的传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7 02:5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