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养猪 养猪技术 查看内容

猪猪钩端螺旋体病

猪猪钩端螺旋体病
【概述】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我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病因/病原】  病原是猪钩端螺旋体,呈螺旋形,细长条状,通常两端弯曲成钩,在暗视野才能看到。根据抗原结构成份,用凝集吸收技术,可将本菌分为19个血清群,共有172个血清型。一般的消毒剂苯酚、煤酚、乙醇、高锰酸钾等常用浓度均可杀死。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最重要的宿主是鼠类,大多呈健康带菌者,猪、水牛、牛、鸭感染率也较高,其它如蛙类、蠕虫亦可感染带菌。其排菌动物是易感动物重要的感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幼猪发病较多。
【病理学】  钩端螺旋体在家畜所引起的病变基本是一致的。急性病例,眼观病变主要是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屑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则以肾的变化为主。猪皮肤、皮下组织、浆膜有程度不同的黄疸,胸腔、胆囊肿大、瘀血,慢性者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间质性肾炎)。水肿型病例则在上下颌、头、颈、背、胃壁等部位出现水肿。
【病理学图】
【症状】  (1)急性型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2)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进猪栏就闻到腥味。病猪有时腹泻,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20%-70%。母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它症状,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但多数除了流产以外见不到其它症状。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也有衰弱的胎儿,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症状图】
【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有明显的流行季节,每年以7-10月为流行的高峰期。
   (2)临床症状:主要以黄疸、发热、血红蛋白尿、水肿为特征。
   (3)微生物学检查:生前检查早期用血液,中后期用肾髓和尿。死后一般取肝、肾、脾,用暗视野直接镜检。
   (4)血清学检查:显微凝集试验是诊断各种钩端螺旋体最可靠的试验。在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血清学检验是确诊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方法,血清的凝集度达到1:100或更高时,可作出诊断。其他方法还有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5)多价苗紧急接种试验:诊断有困难的地方,应用人的钩端蚴旋体5价苗进行紧急接种,若为本病,接种后14天内新病例不再出现,疫情不再发展。
【治疗】  (1)无症状带菌者的治疗。在猪群中发现有感染者,应全群治疗。链霉素肌肉注射,或每200公斤体重猪用0.25克口服,连用5天。
   (2)急性、亚急性猪的治疗。必须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辅助对症治疗。每吨饲料中混入400克氯霉素喂服或每天每头母猪喂服1克,连用10天。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C、葡萄糖和强心利尿制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防治措施】  (1)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感染带菌猪只与易感猪只隔离饲养,防止传染人群;
   (2)消除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等以防止散播;
   (3)预防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时用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人用的5价或3价苗可选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人多通过接触被细菌污染的水源、土壤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也可因接触带菌畜体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内脏而感染。人钩端螺旋体病分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两型。我国南方以稻田型流行为主,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的水稻收割期间,以8-9月为高峰,在双季稻地区可有两个高峰往往与洪水高峰一致。南方南宁有洪水暴发时,也发生洪水型暴发流行。病人突然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并有蛋白尿及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预防和控制本病,人医和兽医必须密切配合。平时做好灭鼠工作,以病畜和带菌畜实行严格控制,进行带菌治疗及菌苗免疫。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经常清理污水及垃圾。发病率的地区定期进行菌苗接种,病人要及时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 03: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