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得到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草畜矛盾仍然突出,亟待保护和恢复建设。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特点内蒙古草原是季节性草原,冷季长、暖季短(冬春枯草期大约七八个月,暖季盛草期仅四五个月)。其间,必须经历一个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经历频发黑灾白灾的冬季,过冬的牲畜不仅不能生长增重,还要掉膘,勉强维持生命,完成从夏壮秋肥到冬瘦春弱的循环。而同样是草原畜牧业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草原一年四季长青,基本没有枯草季节,更没有寒冷的冬天。 对草原实行季节性禁牧冬春是非生长的枯草季节,这时牧草产量比青草期减少一半以上,牧草的蛋白质含量由9%下降至3%左右,这是草原最脆弱的季节,在草原停止生长的冬季,放牧时羊只能啃食干草叶。春季青草返青期供羊啃食的草量较少,难以满足家畜需要,促使其逐食“跑青”,频繁践踏极易在干旱的春季造成草地沙化。冬春放牧,特别是春季返青期放牧,对草原破坏十分严重,“超载过牧”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谓保护草原,实际上就是保护冬春季节的草原。 禁牧对草原生态的恢复保护效果非常显著,但从纯生态角度出发,一刀切采取全年禁牧的休克疗法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内蒙古牧区,草原及其生长在草原上的牛羊是蒙藏等少数民族兄弟生存的物质条件,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禁牧也要“以人为本”,要考虑这个社会因素。在冬春草原脆弱期实行季节性禁牧,待落下当年第一场透雨数日后,草迅速长高时,恢复放牧。 对牲畜实行季节性减员在牧区畜种结构中,肉羊能做到当年育成出栏,把消耗掉膘不增重的冬季躲过去,最大限度地减轻冬春草场的压力,减少冬春牲畜季节性掉膘,降低消耗,减轻经济损失,这样可以使肉羊饲养成本降低到大体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同样的水平。所以,在内蒙古草原应把发展肉羊作为重点,引导实现当年育成出栏。 肉羔羊是实行季节性减员的畜种,秋末冬初商品羊全部出栏,过冬的只有少数基础母畜种畜,减少了冬季对草料棚圈的需求,也减轻了冬春脆弱期草原的压力。初春草原产草量低,但羔羊尚小,采食少,待羔羊长大采食量增多时,草已长高,羊的长大与草的长高配套一致。 选择乌珠穆沁羊做父本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大尾羊、青藏高原的欧拉羊、新疆的阿勒泰大尾羊都是专门化的肉用羊,它们是粗毛羊,都放弃了毛用,突出了肉用功能,所以能够实现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乌珠穆沁大尾羊生长发育快,肉用性好,6月龄羔羊宰前平均活重35.7千克,胴体重17.9千克,净肉重11.8千克,是实现羔羊当年育成出栏的优秀父本。 提早配种接冬羔要改变接春羔的传统习惯,繁殖母羊要提早在7月份配种,保证第二年接冬羔,使羔羊实现当年育成出栏。春节前后生产的冬羔,待到清明时节已长成半大羊(而春羔这时才刚出生),此时天已变暖,青草已长高,在四五个月的盛草期暖季里,冬羔羊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成长,当年内能达到育成出栏标准。 建造越冬暖棚圈舍建造越冬暖棚圈舍,为基础母羊越冬提供场所,为接冬羔创造条件。 补饲蛋白和能量等精料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对羔羊要补饲“膨化尿素+糊化玉米”,这是为羔羊当年育成出栏量身定做的补料。 肉羊作为反刍动物需要补充蛋白质营养。而尿素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任何蛋白质进入羊胃中,都得分解为尿素再合成为蛋白质。所以,尿素是最廉价的蛋白质,直接利用尿素做蛋白饲料是最经济的做法。 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在通过羊牛等反刍动物的瘤胃时,被瘤胃中的微生物所消耗利用,剩余部分才能进入小肠,由羊自身吸收。玉米被糊化处理后,能在过瘤胃时不被消耗,大大提高了玉米能量营养利用率。 青草期延长放牧时间青草期是羔羊的生长期,约在7月、8月、9月,这时冬羔已长成半大羊,正是采食量大、消化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阶段。这时气候温暖,青草茂盛,采取延长放牧时间,加补精料,生长潜力大的肉用羔羊可以实现当年出栏的体重标准。 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赢 草原牧区实行以羔羊当年育成出栏,可以实现三赢。第一,牧民养羊的出栏率、商品率提高了,可以使牧民增收。第二,商品肉羊在秋季出栏,越冬的只有种羊和母羊,冬春季减少羊对饲草料、棚圈的需求,冬春舍饲喂养不再进行放牧,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第三,羔羊肉好卖、价高,提高了经济效益。 提升肉羊产业竞争力新西兰、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的羊肉生产销售大国,羊肉的出口量占全球羊肉贸易总量的90%。由于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比我国高得多,而我国实现羔羊当年育成出栏,把寒冷的缺草少料、消耗掉膘不增重的冬季躲过去,我国肉羊的饲养成本也不会比新西兰高,羔羊当年育成出栏,可以使我国的羊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在我国广大牧区进行产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行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不仅可以实现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降低养殖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性措施。 原作者: 张振武 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 |